不一样 发表于 2013-1-11 21:00

发现了一个纪录片,看了之后觉得上海人有自豪的理由

Quote:
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上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在新的世纪,黄浦江能够再次焕发青春吗?能够让人们自然地亲近她吗?上视纪实频道《大师》团队倾力打造,五集大型纪录片《黄浦江》即将在上视纪实频道、新闻综合频道和东方卫视播出。

这部纪录片对黄浦江的历史文脉进行了全面梳理,更对其今昔变化进行了深刻思索。专家说,1843年上海开埠,在这以前,上海只是江南的一个三等城市,正因为黄浦江与长江再次交汇并流入大海,使之成为中国海岸线的中间点。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上海从一个农耕社会的小城向现代工商业都市的转变提供了便利。可以说,是黄浦江孕育了上海。

从吴淞口到徐浦大桥,黄浦江蜿蜒42.5公里,直到10多年前,江岸大多被码头、仓库、工厂占据。随着近十年来黄浦江两岸综合改造,大片江岸变成市民的近水平台。

这部纪录片也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如外滩为何叫外滩。据专家考证,上海人习惯把河流的上游称之为里,下游称之为外。因此,以今天的南浦大桥为界,上游为里滩,下游为外滩。外滩就是外黄浦滩的意思,不是以前误传的“外国人滩头”的意思。

在这部纪录片中,也记录了作家陈丹燕的一个考证。陈丹燕翻阅了全部的工部局档案,发现洋人对黄浦江边中国苦力彻夜唱码头号子的投诉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说这号子让他们睡不着觉。但如果没有码头号子,工人很难做到步调一致,甚至会摔下江去。而且,英语中的“苦力”也是从上海发源的。洋人把码头工人叫“苦力”,“苦力”这个中国人的词汇后来变成了英文词coolie,代表的就是那些做体力的工人。

纪录片《黄浦江》既有历史逻辑的证明,又不乏细微处的揭示。如十六铺码头改建前被炸时,码头老调度那依依不舍的场面显得十分感人。

俗话说,先有十六铺,后有上海滩。这里是上海城市的发源地,迎送着南来北往的人群。诗人说,这是游子终点,人生起点。几乎每个上海人都会有一份码头记忆,这里招呼声、叫卖声、各种方言乡音永不停歇地交织着。有人回忆道,上海去重庆坐船需要七天七夜,坐五等船舱仅100元,与火车卧铺票230多元相比可省下不少钱。如今,去重庆,两个半小时的飞机就能到达。而去宁波,上高速公路只要三个半小时路程,坐船却要十几个小时。时代巨变让十六铺码头客流量剧减。2003年9月24日,它送走最后的航班后“退役”;2004年12月2日凌晨一声爆破,让完成历史使命的十六铺码头永远地走进了历史。喧嚣繁杂的码头不见了,宁静优美的近水平台出现了。它的历史变迁,是整座城市的缩影。


下载地址:

http://dl.vmall.com/c0f82x7qa2

http://kuai.xunlei.com/d/bYgHCgPD1ACQ6NNQ9e0

刀切馒头 发表于 2013-1-15 18:10

帮你顶一个 {:5_342:}

zj7776 发表于 2013-2-17 17:52

呵呵,十六铺,以前的有句老话,刚从十六铺上来的。估计70后就很少说了。爸妈一辈的偶尔还会听到。

Vickey 发表于 2013-3-8 20:11

upup

Audreywwy 发表于 2013-3-23 14:55

要去看看这个纪录片,老多回忆哦{:5_34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现了一个纪录片,看了之后觉得上海人有自豪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