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1:40
本帖最后由 哇哩 于 2011-4-14 21:46 编辑
eh。。。转帖下今天看到的关于日本的“忠”
中国的“忠”,内容并不复杂,起点也非常低,能够“始终如一”“表里如一”就是“忠”。 “一妻不侍二夫”“一臣不仕两君”,要终身不渝,而且为了“忠”可以不惜生命。而在日本,“忠”与“忍”是同义词,它存在于“上下”“强弱”关系确立之后。一旦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就要“下克上”,“忠”就会转换为“背叛”。
与中国“手掌”“手背”要“表里如一”相反,日本的“效忠”与“背叛”是“手掌”“手背”关系,伸出“手掌”时,“手掌”挡住了“手背”,给别人只看一面。力量对比决定自己“表忠”还是“背叛”,当判断对方是“上”,处于“强”的地位时,就“隐忍”表“忠”, 使用最敬语,鞠大躬表示臣服。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1:46
所以他们的忠,指的其实是压迫下的绝对服从。君叫臣死臣facebook什么的。
看到战国时代,德川家康,老大(织田信长)叫他把妻儿杀了,他为了服从,就杀了。。。而且原因很狗血,是因为儿媳妇是老大的女儿,跟老爹告状。。。不知道那媳妇的咋想的。。。好像就是因为px关系不好。
但是织田信长挂掉以后,德川家康马上对织田家翻脸了,投靠丰臣秀吉家。表忠啊,卧薪尝胆n年,姻亲关系数道,终于也翻脸,自己当了老大。。。
他们都是父子兄弟杀来杀去,而且姻亲关系本来就很复杂{:5_386:}
DLIII
发表于 2011-4-14 21:57
eh。。。转帖下今天看到的关于日本的“忠”
中国的“忠”,内容并不复杂,起点也非常低,能够“始终如一 ...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1:4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有好文都贴过来! 喜欢看!! {:5_335:}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2:07
本帖最后由 哇哩 于 2011-4-14 22:09 编辑
嗯 一边看 我等于自己也做点功课
那个作者说,日本社会是个“纵向的社会”,也就是说,以强欺弱,以大压小。在下者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忠”了,但是保不齐哪一天有力量了就会造反
社会学的“纵向”一词是日本学者中根千枝提出的
--------------------------------------
引文:
中国人说日本,总喜欢用“同文同种”说事,“黑头发、黄皮肤、用汉字”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外表,好似人体上包裹的外衣,说中、日本质不同或者“小同大异”才更加准确。
。。。
这间大学号称是培养日本精英的摇篮,在日本以竞争倍率最高闻名,每个入学的学生,在家乡都是各自家庭、他所在高中以及该地区的荣耀。可进入了同一个 “场”之后,一切都要重新洗牌,“轻重”“上下”都要以先来后到决定。这里一方面标榜能力至上,另一方面却要按照先来后到确定等级;一方面追求思想自由,可行动上要求对“先辈”高度服从。在这里,笔者亲眼看到了日本社会中最顽固存在的部分——“纵向关系”。这里看不到温泉中的“裸的交往”,更像军队,不单等级森严,而且还武斗气氛浓厚。
在日本人看来,没有“纵向”,就好似失去经线牵引的纬线会胡乱缠绕在一起一样,没有等级就是“混乱”“无秩序”,重新排列等级之时就是“下克上”之时。
。。。
“集团”“纵向”“秩序”,批判者说它是封建残余;赞美者咏叹它是日本社会高速运转的保证。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2:12
本帖最后由 哇哩 于 2011-4-14 22:14 编辑
下面是关于“集团”以及“内外”、“上下”的关系
----------------
引文:
日本社会中“内”与“外”的意识异常强烈,当将这种感觉极端化时,在同一社会中会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极端人际关系结构,似乎“内”以外的人都不是自己同类的人类。比如同一个人物,遇到陌生人时,为抢座位可以将他人推搡开;遇到了熟人,尤其是在遇到了自己的上司时,无论他当时有多劳累,他都一定要坚持让位子给这个上司,这在日本是一个很常见的滑稽现象。
中根千枝还指出:“日本人从走上社会时开始,就会让自己牢固地依附于雇佣他的集团。强力归属有助于该人物在社会上确立地位。随之俱生的就是:对本集团的忠诚及对他集团的敌视。”
。。。
在日本,中根千枝指摘的现象随处可见,有“集团”就一定会有“内”“外”;而“集团”内部必定存在“上”“下”。“集团”与“纵向”好似空气和雨水,渗透在日本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它是日本社会运作的引擎。在日本,只要有两个人,立刻就会遭遇一个现实问题:谁应该向谁鞠躬?鞠躬应鞠到什么程度?说什么样的敬语?相互陌生并分属不同集团,他们就会互不相让地抢占座位;相反,一个人抢占座位,抢到座位是为了让给另外一个人坐,从俩人之间说话的态度、使用的言辞、谈吐内容的多寡,旁观者立刻就能明确两者的关系。在中国,两人是“俩”,人与人的关系是“仁”, 彬彬有礼,长幼有序是“君子”的行为准则,它不以集团内外为界限。集团内一套,集团外另一套,双重标准是“表里不一”的小人行为。“下”对“长”之 “敬”,或“长”具有“威”,不来自“上”对“下”的“压”;而来自“上”的严格的自我约束以及对下之“慈”日本则不同,“威压”;集团之间同样用力量说话,就是权威。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2:22
关于“上下”之间的关系
背景:源氏和平氏联手扶持后白河天皇获得政权以后
引文:
-----------
三年后的1159 年(平治元年),原本一同“效忠”后白河天皇的平清盛与源义朝之间,再次为“争宠”开战。对武士来说,这次战争又是争夺对后白河天皇控制权的战争,后白河天皇也希望武士之间厮杀相互削弱,自己最终“渔翁得利”。“上”对“下”的要求是“忠”;而“下”对“上”则要求作为回报的“恩”。这个“恩”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恩情”,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恩给”是升官与赏钱。源义朝认为自己牺牲最大、贡献最多,因此要求最多的回报。天皇对此不满,他弃源家转平家,借助平家来抗衡源家。源义朝无法达到目的,源平从向天皇争宠到相互猜疑,最终“盟友”转变为“仇敌”,源义朝与平清盛之间爆发战争。
-----------------------
而此前平氏和源氏的获胜也是近亲相残:
“保元之乱”崇德天皇败北,后白河天皇一方战胜,支持后白河天皇的武士付出了巨大代价,源义朝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源为义,流放了自己的弟弟源为朝;平清盛则战胜了自己的叔叔平忠正。
从他们的名字看出,父子经常会用同一个字的,兄弟倒不一定。所以从名字看辈分不靠谱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2:25
武士的起源
----------------
引文:
武士最初称“侍”,意为效忠天皇、听命于贵族的地方警察。他们原为贵族家的旁支,在京都没有那么多官位安排、消化这些人,地方上又需要很多人员监管天皇以及贵族家的财产,他们就从京城被派往地方,最初的工作是替中央贵族看管地方财产。圣德太子学习中国,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让全日本的田地都归属于天皇家,中央官僚是藤原家,地方官吏、负责收租的是“武士”,由他们实际管理生产者-农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管理地方的“侍”在“公田”之外开垦出许多“私田”,他们从原来的吃皇粮者变成了地主。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2:32
忠诚与背叛
---------------------
引文:
“忠”是儒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儒家哲学传入日本并进入日本统治者的视野。德川家在江户设立幕府之后,历代德川家将军尤其强调“忠”。日本的统治阶级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重地引进儒教中的不同内容,如此肢解引进是因为,统治阶级只将儒教中有利于自己支配统治的内容剜走。
“忠诚” 与“背叛”,是对同一内容的两种表现,德川时代最强调“忠诚”。江户时代的创始人德川家康一生中经历过多次沉浮,看到了战国时代中太多的“不忠”与“背叛”,它是日本“下克上”时的永恒主题。为了保证德川家的统治能够持续长久,防止出现“不忠”,德川幕府将“忠”的故事反复演绎,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赞美“忠”;鞭挞“背叛”。
日本没有引进儒家的“易姓革命”,但日本并不缺少“改朝换代”,日本的“改朝换代”极具日本特色。日本用“架空”的方式,让存在变得有名无实。贵族“架空”天皇,武士“架空”贵族,“一新”后藩士“架空”藩主。
在日语中,“背叛”用“裏切”这两个汉字表示,日语读(うらぎり)。它通过一个具体行为,非常形象地表现出“背叛”这个词的内涵。“表裏”是一对反义词,“表”是正面,是背面、“裏”反面。
“切” 是武士最常用的战斗手段,武士间相互厮杀就是用刀对砍。“裏切”表示从自己同伴的身后用刀砍他。武士的作战方式是:先各自通报家门,高声宣告己方的家世以及历代战功,双方都准备好之后开始交战。在这种交锋中,失败者输在能力与坏运气上,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地死在武艺高强者刀下,是一种荣耀,相反,偷袭最无耻的行为,在对手没有准备或者没有准备好之前,就突然抽刀砍向对方,它是卑怯、没有勇气的卑鄙行为。 更为武士所不齿的是:当自己同伴奋勇杀敌时,某人突然抽刀,不是加入帮助自己同伴,而是从自己同伴的背后,砍向集中精力杀敌的他,这种“从背后刀砍自己人”就是“裏切”,翻译成中文就是“背叛”。日语这个词造得非常形象,武士战斗是相互用刀对砍,这种格斗方式最讲究集团作战,乘对手不备杀伤力都非常大, “从背后砍向自己人”危害就更加不可估量。从日本历史上看,历次改朝换代都由“背叛”导致,结果是“背叛者”得“天下”,虽然“背叛”是“污名”,是最 “不名誉”的行为,可现实收获却是最大的。
在日本历史上,许多武士、武将最初都是以“全身心追随”的“忠诚”面目出现,看到时机对自己有利时,他们就会“舍名取实”,宁愿留“污名”也要“从背后砍同伴”,用“背叛”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背后砍”是武士的历史污点,可武士更看中结果,达到目的至上,“从背后砍”才有奇迹发生。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2:32
本帖最后由 哇哩 于 2011-4-14 22:34 编辑
”“忍”和“耻”
引文:
---------------
按照中国儒教对“耻”的解释,“言行不一”是损害自己名誉的行为,“不诚”属于“耻”。可儒家的这一传统定义在日本酿出了“日本味”,日本“言行不一”不是“耻”,“口是心非”是生存技巧。
说日本人不辩“真伪”是虚言,可在对待“真伪”的问题上,他们的确比中国人“更深沉”。日本武士的美德之一就是:忍,“喜怒不形于色”。汉字的“忍”是“刀在心上”,而武士对“忍”的最直观认识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不流露真情就是“忍”。日本对强者恭顺是“耻”,而“耻”必须深藏于心,不能外露。表露真实情感属“诚”(まごころ),可它是“不忍”。也就是说,“真”“伪”“耻”“忍”等都与实力挂钩,“弱”“下”时就必须“忍”,“真情”不能在自己弱小时流露出来。“忍”中包含了“伪”,可这种“伪”是“无奈”,不是“耻”。
对日本人而言,凡事都有“建前”与“本音”之分,说“建前”是“伪”毕竟不十分确切,因此日本人说“建前”是“义理”,它是有“名”无“实”的、大致存在。“忍”可将“真”“伪”同时包裹起来,让强者“不辨真伪”自己才安全。“谄媚”“套近乎”都属于“伪”,可遇到对手强大时就必须“忍”,“忍”是武士的“迷彩服”。
通过“忍”将“耻”深藏于心,“刀”顶着“心”,既疼又危险,它要求人“谨言慎行”, 言谈举止不可有逾越,过分会致死。在“纵向社会”的日本,“不忍”会暴露自我,属鲁莽、愚蠢行为。“诚”招损;而“伪”受益。“谄媚”“巴结”都是“虚名”,一切要以能否最终获得实利来衡量损益,在“迷彩服”包裹下逐渐“变大”“变强”,颠覆了纵向关系中的“强弱”“大小”后才有资格流露真情。好似打败美国后的一段时间,让美国人对自己说敬语,鞠大躬,那时才不要“忍”了。
“伪”从一般程度的“佯装不知”到“讨好、取悦对方”。“谄媚”“取悦”属于麻痹对手的计谋,目的在于“趋利避害”,取悦美国人是“表”,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是“裏”, “裏”是包裹着的“耻”
。。。
日本人凡事要“竖”着想,认为无法在他人之上,要“忍”就是“耻”,“忍”是控制自己“建前”与“本音”的阀门。
“耻”这一情感因被“忍”包裹住,如果当事人自己不将外皮拆除,外人往往很难把握。日本人认可“表里不一”,它不是“耻”,口头上所说与内心所想,常常相互矛盾,甚至完全相反,因此,对于日本人的外在言行,不能仅凭常识轻信。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2:49
我的总结,中国人遇到日本人,明显是秀才遇到兵。中国人总喜欢以理服人、以礼服人。但实际上日本的武士精神里是不尊重这样的概念的。
武士的发源,其实就是贵族的武装走狗,他们对讲道理没有兴趣,主子叫他们去杀谁,他们就会杀死谁。他们会非常听话,但也不排除反咬一口的可能,一切是与实际利益挂钩的。或者可以说他们是没有方向的雇佣兵,一切以刀剑见分晓。所以和他们讲道理,他们不以为尊敬,只认为你是“打不过”才会讲道理,必定实力有亏,反而蔑视之。
清末李鸿章就吃了这个亏,总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结果一退再退。
按起源说,武士只是日本阶层中的一种,但武士的精神竟让后来的日人最最引以为傲,以致整个民族都兴奋地朝武士的方向发展着。大概因为武士是日本民族性的最典型,最符合日本民族的心意吧。
那么对中国儒家的人来说,他们采取多少外包装,多少礼节形式和理论来阐释武士道,其实都是bullshit。
-----------------------------
引文:
他们不以“吞并弱国”为“耻”,不以公然撒谎为“耻”。武士对“坦荡荡”的“君子风度”不感兴趣,“抢夺”不受到惩罚就会助长“抢夺”。
。。。
(背景:日方打算向朝鲜挑衅)
岩仓等人回国后,留守成员与外游归来者一起开会,会议的最后结论依然是:暂不派遣。会议讨论的内容与结论是“不派遣使节”;而不同意派遣使节的理由却是“现在不能对朝鲜发动战争”。派遣使节与发动战争究竟是如何挂钩的呢?西乡给板垣退助的信中给出了答案:我们决不能现在立刻就向朝鲜宣战,开战之事必须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从国际法中找出对朝宣战的理由不是没有可能,但国内外谁都知道,这是无中生有。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必须向所有人表明,我们并不想战争,我们只是批评朝鲜没有善待近邻。我们要谴责对方无礼,以此表明我们是敬友厚邦的国家。我们为亲善而派遣专使,对方此时一定会有轻侮(对我使节)之举,直至将我使臣杀害。这时,国内舆论就不会再沉默,一定会因此沸腾,全国的人都会一致主张出兵讨伐朝鲜,事情到此,派兵讨伐朝鲜就不存在任何疑问,也不会有任何反对意见了。
与20 年前到访日本的佩里相比,日本武士的“谋略”的确更“高明”。美国直截了当要求日本提供加水、加煤的落脚点,日本若不答应则兵戎相见。日本则是派遣“亲善使节”,到达“友邦”后事事找茬,有意激怒对方,派遣使节是为发动战争制造借口。中日近代史上,许多中国的人物,不是死在日本“友人”派来专程“治病”的医生手中,就是死在日本人“宴请”的“美食”之后,儒教强调“以礼相待”;日本是“以礼相害”。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2:55
大致这样。我今天猛看了一堆,摘要出来还是这么多。
以上都是说理居多,配上事例会更有说服力。
阅读愉快!{:5_379:}
红白黄蓝
发表于 2011-4-15 00:35
大致这样。我今天猛看了一堆,摘要出来还是这么多。
以上都是说理居多,配上事例会更有说服力。
阅读 ...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2:55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学习了!摘抄也辛苦了!{:5_335:}
看后不得不感叹,真是“狼”!
哇哩
发表于 2011-4-15 10:36
继续{:5_379:}
我刚把那本书的网上部分看完了。不过这些网上书籍只是摘录的,不然谁去买纸书啊~
哇哩
发表于 2011-4-15 10:37
欺软怕硬
--------------
引文:
丸山坚持要求政府对沙俄强硬,可政府看到沙俄强大,认为丸山之举只会给政府添乱,最后将他免职。相反,有人提出对弱小的琉球、朝鲜作恶,政府就立刻变成帮凶,支持并怂恿挑衅者。武士对人是“见碟下菜”,羞辱了日本,可只要对方强,他们依然可以“和颜悦色”;反之,如果对方弱小,不管以前对日本有多少恩惠,不管是否真羞辱了日本,日本仍是一个“欺”字。明明自己欺负别人,还要强词夺理说别人欺负了自己。
。。。
(美国)佩里来日本让日本签署条约,日本人认为是耻辱;日本对朝鲜之举比当年佩里有过之而无不及,日本却为自己的“外交胜利”雀跃。寺岛外务卿对美国驻日本公使称:向朝鲜派遣全权代表团是“效仿当年佩里将军之故智,促进朝鲜和平开国”。
日本一方面派遣使节团赴欧美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却要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自己的友邦。一方面称列强让自己蒙羞;另一方面将“迫使友邦就范”视为“弘扬国威”。英国公使在向本国政府的报告书中写道:《江华条约》与“ 1858 年的《日英条约》非常相似。”
依照常理,谁让武士“蒙羞”,武士就应该找谁去“雪耻”。约翰睡了田中的媳妇,可他却要去抢夺张三的老婆。日本武士对强者“送礼”,对弱者“抢夺”
哇哩
发表于 2011-4-15 10:42
“坚决变大”
日本人观念里,对立性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大”和“小”,“里”和“外”,“高”和“低”,“洁”和“秽”
其实相对性当然普遍存在,但是日本人对此是非常有意识的,并且绝对化的。比如政治人物就会为了表面上的绝对的“洁”,而去雇佣黑帮做一些“秽”的、不见容于社会标准的事。所谓的“道貌岸然”,这是非常典型的。
原文里有几段关于日本黑帮的讨论,有趣,但是不够浓缩,就不贴了
-------------------
请坚决变大!(顽张)
在日语中,恐怕没有比“がんばる”更能形象反映日本特色的日语词了。日本人见面后分手时,多用“がんばってください”来鼓励对方。“がん”是 “顽”,意为“坚决”; “扩大”“膨胀”之意,“下”“はる”是“变大”在处于“小”就不舒服的日本,“请坚决变大吧”就变成了临别赠言,它表示期待你发展,祝福你未来美好,而 “美好”就是“变大”“变强”“变上”。“がんばる”(坚决变大),小到个人,中到集团,大至国家,它都适用,它是日本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围绕这个关键词,产生了一个推崇“大”的相关词族。比如“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大本营”“大东亚战争”“大日本帝国宪法”“大政翼赞会”等。
与此相关的还有 “一流国家”“一流企业”“一流大学”“一流人才”等。推崇“大“,争当“一流”,这似乎成为日本人压倒一切的目标。“大”“小”“上”与, 与“下”是对概念,“下”有“下端”“下積”“下女”“下手”等,都是负面意义的关联词。说一个人“变小了”(小さくっている),就是“他蔫了”,“不再敢吭气了”。警告并批评一个人时说:你“态度大”(傲慢)。谦虚是“腰低”;而傲慢是“鼻子高”。 一方面鼓励“变大”;另一方面还要遏止“变大”,这是因为,“变大”必然伴随“下克上”,这时会发生秩序会紊乱。
在日本人看来,无论是集团还是个人,只有“大”才安全,才有资格流露真实情感。搞学问的地方有“一流大学”,接下来就是“二流”“三流”;搞生产的单位有“一流会社”,国家有“一流国家”,个人有“一流人物”,“系列”“等级”无处不在。“一流”要主导;“二流”“三流”只能追随、服从。20世纪初的“一流国家”是英国,日本就要死抱英国;二战后转变为美国,日本依旧死抱美国。将所有“横着的东西竖着摆”,日本人不这样就不安心。“耻”在“纵向”中改变了内涵;“弱”“长幼有序” 在“强”中变质,处于“下”“弱”地位者,活该受欺负,日本人认为“弱者”无能,弱者是“弱虫”,因为他没有“坚决变大”。每天用“鞠躬”、使 “敬语”,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它们来反复确认“上下”“强弱”, 它是“秩序”的外在表象,缺失意味着每个日本人都“昂首挺胸”,它是颠覆“纵向”的海啸与地震。
哇哩
发表于 2011-4-15 10:44
本帖最后由 哇哩 于 2011-4-15 10:50 编辑
德川家康的政治建设
(可参看212楼)
----------------
引文:
任何人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他以往的经验,德川家康也不例外。德川家康在江户时代之初建立的所有制度,都与他年轻时的经验密不可分。他经历过太多的背叛以及战争的胜败,这些后来都转化成为他维护统治的构想,换言之,他创造出的新制度,都来自对以往教训总结的基础之上,他欲将所有他认为可能的制度漏洞都堵上。
从六岁起,德川家康就被动地卷入了长辈们争夺领地的不断的战争中。他先后做过不同人家的人质,亲身经历过多次政治联姻,“效忠”与 “背叛”贯穿于他的一生。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些都属“不诚”的“非君子”言行,可恰恰这些却是他能够生存下来的秘诀。他可以说是一个最没有节操的人,可与成功相比,“节操”仅仅是个“虚名”。对武士来说,谁能将对手的首级提在自己手中最重要,被砍下头者没有发言权,德川家康的生存智慧就是“奸猾”。
口头发誓、写血书保证、为了表示服从甚至杀死自己的妻小,德川家康能干,其他人也同样能干。德川家康因此不相信这些“口头上”“表面上”的“君子言行”,他要“舍名取实”。德川家幕府建立后,他下令所有藩国的领主本人要定期在江户居住,而他们的家属则必须长期在江户长期居住。幕府无法时刻盯住藩主,但藩主的家属就在幕府的眼皮底下,武士刀就搁在各藩主妻小的脖子上,一旦地方大名有谋反迹象,就杀了他们全家。“扣押人质”才是“宣誓”,“写血书”的真正“背书”。
。。。
在家康打天下时的战国时代,日本各地藩国林立。如果逐一消灭对手再称霸日本的话,平定全日本付出代价将会太大;时间也会更长,家康继承了织田等的方式,选择了“大小共存”。只要有领主向他“称臣”,他就依然让其存活。也就是说,只要承认德川家“上”,藩国“下”,确立这一“主从关系”即可。藩国领主可以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统治,领主可以决定依照什么比例,从他管辖的农民那里收取粮食;领主可以发行自己的货币——“藩札”。藩内行政、人事任免,只要不威胁到幕府,幕府一概不过问。这种“高度自治”实际上又是一种变相的冷漠,幕府只关心藩国是否对自己构成威胁,让藩国在人口、领地、财富等方面无法超越自己,任藩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只有幕府对藩国提出各种要求,而无藩国依赖幕府之可能。
。。。
家康的治国手段实际上也很简单,就是要保证自己绝对“大”的同时,让对手“小”。假如对方“大”,那么或“肢解”或挑动其内部“自坏”或引入一个更“大”的对手,让他们相互消耗,总之,要想方设法让对方“小”下来。
------------------
不过非常诡异的是,扣押潜在敌手的全家,我认为也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在权力争夺中,有父子、兄弟、夫妻相残的,即使是女人,也有母亲对一个亲儿子发动政变而支持另一个亲儿子的,有为政治原因而改嫁的,杀夫的。
德川家康的“扣押家属”的办法,还是在依赖人性。但是在政治的高压之下,以至整个日本弱肉强食的环境下,人性一直被压制和扭曲,并不可靠。悖论。
应该说,看完这本书,我对黑泽明的《乱》这部片子有更深的了解,包括父子兄弟的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还有日本的“城”的制式
哇哩
发表于 2011-4-15 10:51
武士的世袭制
(参考217楼)
----------------------
引文:
领主要求武士“喜怒不能形于色。”而这一要求同时又让领主很难把握武士内心的真实想法。武士对领主,是“下”对“上”;“弱”对“强”这时事事都是 “哈伊”可当武士低头弯腰鞠躬时,他们的眼睛却丝毫没有闲着,他们擅长用余光“察言观色”。中文的“看人打卦”,日语用“看对方脚下” 来表述。无法改变“强弱”时就“忍”;一有了机会就要“下克上”“坚决变大”。最初武士“兵农不分”,闲时种田,战时打仗,而战争的动机与目的就是争夺田产。
为了遏止武士的“变大”欲,丰臣统治时期颁布了“刀狩令”,他下令收缴天下兵器。家康接手实施统治后,强化了“兵农”分离。他要求在农民与武士之间只能选择一个,要么当武士,要么当世袭农民,当武士者从此脱离农村,他们不再拥有土地,住在将军城下专司防卫。领主依据武士之等级,分配给他们数量不等的大米。与土地无缘的武士来到领主的城下生活(一个领主只能有一个城),每天除了习武之外,其他时间就用来学习认字、简单的算术等,不但武士的身份世袭,武士的等级、在军队中担当的任务也是世袭。家康用提供终生保证换取武士去除“坚决变大”。“铸剑为犁”带来了和平,可世袭让所有人感觉厌倦,和平与“论功行赏”相克,堵塞了时刻想“变大”的武士的上升通道。
一旦武士违反了领主的意志,领主就断其口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再给他发工资,让他失业。武士去农村没有土地;想加入商人的行列也因商人世袭无法找到位置,被领主抛弃的武士就沦为“浪人”。领主决定了武士的生死,因此,他们只能用说“哈伊”表示“忠诚”。武士身份世袭,这让武士不得不非常注重“家名”,领主常以身份可让下一代继承为条件,命令武士自杀或者对敌手发动自杀式攻击。没有武士勇敢到不惧怕死的程度,武士选择死是因为无奈。领主命令武士行动,他不去也是死路一条。与其被废为“浪人”,后代也代失去武士身份,不如服从领主命令去冒险。冒险成功了,可以在“论功行赏”中上升一步;失败了,一死了之,身后事由领主负责。
商人也同样,他们以家为单位居住在城下,居住地及职业世袭不变,“某某屋”这一名称就反映了江户时代生意人家的特征。从事的产业世代相传比血缘关系更重要,为了让家业持久延续,没有儿子继承就会收养义子作为继承人。
哇哩
发表于 2011-4-15 10:58
“知道”“不知道”
--------------------------------
引文:
“不知道”(しらない)在日语中是个多义词。首先,它是“知道”(しる)的反义词,“知道”的否定式就是“不知道”。“知道”与“领有、负责”同源,后者义为:某个范围内的所有事物都归自己掌控。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意思:(1)统治、治理国家;领有土地;(2)占有、(3)人与物单独属于自己;(4)照顾妻子、情人。东京都的最高行政领导人就是东京“都知事”;地方的最高行政首脑就是“县知事”。“知道”的含义有:(1)理解事物的内容;(3)认识、(4)(2)可以分辨事物;了解;能预见到、推测到;(5)经历过;(6)与某一事物有关、相涉。否定用法的意思为:(1)不理解、不知道;(2)无法预见;(3)不曾经历过;(4) 没有参与、无关;。(5)与己无关都是“不知道”。
因“我不知道”有“我不负责、不再担责任”的意思,因此它可转用于“威胁”“警告他人”。意为:“我明明知道,但是我‘装’不知道,我会放任事件发展。”比如A 家的孩子经常受其他孩子欺负,这时A 家长警告欺负人者:“如果你往后再欺负我的孩子,那么今后我就什么都‘不知道’咯。”
这时的“不知道”就是一种警告,它的意思是:“我通晓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现在我警告你,如果你今后仍继续原来的行为,无视我对你的警告,那么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与我无关,我再也不管了。”
“再也不管”实际上就是“我对今后一切概不负责”,“我本人不再出面,但一定会有更强有力的人出来收拾残局”的意思。换言之,今后将会出现一个我明明知道但是我“装不知道”的局面,现在是口头警告,今后将不再有语言,只有行动了。你必须对今后发生的一切后果承担责任,你应该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知道”最初起源于“统治”“控制”,因此它是“领主”的常用词汇,它的否定形“不知道”有“我没有参与”(不“关知”)之义。多义使它成为日本各级领导人使用起来最方便的一句台词。威胁他人时可以用;推卸责任、“装糊涂”时同样可以用。
“不知道”用于事后表达时,最方便逃避责任,将应负责任粉饰为一种遗憾,“我知道,但我无法控制局面,我没办法管”;或者“假如我知道真实情况,事态就不会这样无法收拾”。这时“我不知道”有“真不知道”与“装不知道”两种解释,无论上述哪种解释,“我知道就可以控制局势”的前提是:一切都在我严密控制之下,因此,“我不知道”只能是“装不知道”,威胁时是“我不管了”,推卸责任时是“下面人应负责”。
1862 年8 月21 日,萨摩藩武士在横滨生麦杀死了来日本旅游的英国人。这是萨摩藩故意挑起事端,用擅自“攘夷”让幕府陷入危机的事件
。。。
当大队人马走到现在的横滨市郊的生麦时,偶遇从上海及香港来日本旅行的四名英国商人。四人骑着马,停在路边观望久光的队伍。这时,从久光队伍中冲出两个武士,挥刀砍向毫无防备的英国人,英国人在慌忙逃跑的过程中,一个落马后被立刻砍死,另外两个受重伤逃离,唯一的一个女性无恙。
事件发生后,英国要求幕府赔偿10 万英镑,萨摩赔偿25000 英镑,还要求捉拿凶手并加以惩处。对于英国方面提出的要求,萨摩方面的回答极具日本特色:事件绝对不是针对外国人的,比如说,日本人如果遇到大名队列不礼让的话,将会被护卫武士格杀勿论。外国人“不了解”日本习俗,如果“了解”日本文化,依照日本的惯用做法行事,就不会发生类似的惨剧。“生麦事件”与其他个别武士袭击外国人的事件性质不同,护卫武士杀人并不因为对象是外国人,而是有人对大名队伍无礼。它不是“攘夷事件”,仅仅是一个偶发的不幸事件。
无论是幕府还是萨摩藩,先批评英国“不知道”日本的习俗,然后各自都用自己“不知道”来搪塞。“不知道”究竟是说“我没指使”还是说“我没干预”,这些都属 “不知道”所涵盖的范围。在日本,当下属“出事”时,上司不惩罚就是指使;不制止就是鼓励。“部下”从“上司”的眼神中就可以“以心传心”。武士讲道理就是胡搅蛮缠;他人对武士讲道理,武士会认为你“黔驴技穷”。
对于英国提出的要求,幕府最初以“将军及幕府重要领导全不在江户,现在无法回答”为由敷衍,但到1863 年5 月9 日,突然以负责外国事务的小笠原长行个人“独断”的方式,依照英国要求赔付了10 万英镑。5月10 日(1863 年公历6 月25日),是幕府、诸藩国及朝廷决定的共同攘夷最后期限日。此后长州藩向停泊在下关水域的美国商船突然开炮。
幕府用“我不知道”,也就是“我再也不管了”的 方式,让“外夷”直接去找下级藩国。为久光担任护卫、当时就在队伍中的松方正义,在他后来的自传中回忆道:“当时久光正在轿子中,我将情况通报给他后,他将佩刀上的安全栓拔掉,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那样,态度非常从容自若”。《萨摩海军史》则记录:久光将砍杀英“当得知英国军舰要来萨摩报复的时候,国人的两个武士唤至自己面前说:你们俩杀死了英国人,这次他们前来寻仇报复,你们必须勇敢杀敌,把他们的军舰抢下来,展示藩威。现将捕获英军军舰的大任交给你们两个勇士去完成”。
收到幕府的赔偿金之后,原本在江户湾集结,准备攻击幕府的12 艘英国军舰转向萨摩藩,7 月,英国军舰进入鹿儿岛湾。战斗仅进行了半天,萨摩遭受重大损失。日本武士对强者的态度非常现实,看到打不过对手就立刻投降并鞠躬,英国军舰撤退。9月,萨摩从幕府那里“借钱”支付了赔偿,在谈判桌上,萨摩要求英国谈判代表为萨摩购买英国军舰斡旋。谁能把武士的脑袋按下去,武士就会对谁说“哈伊”。
日本是个“严格管理”的“纵向”的国家,“上”对“下”的行为,默认就是鼓励。日本武士只信服“强弱”以及由此导致的“胜败”。日常生活中,两个小孩打架,偏心的日本家长通常会躲在远处偷窥,看到自己孩子能打赢,家长就悄然离开现场,一付“我不知道”的态度;相反,看到自己孩子被痛打,家长立刻出来阻止,突然变成“我知道”。这时的“知道”是“我参与”“我制止”,家长出来是为了避免自己孩子“吃亏”的“干预”。
哇哩
发表于 2011-4-15 11:00
上面这一段有助于了解日本人的隐晦曲折,话不直说。
“知道”“不知道”是其中一部分。另文则引长篇政治外交事例(vs美国)说明他们的习惯性拖延政策。如果他们说“慎重考虑”,基本上就等于“不行”,只不过是要一拖再拖,让对方知难而退,这样面子可以得到保全。
结果美国人不接这茬,也可能是根本没想到这么绕,等了好几回合无果,直接开来军舰,万事解决。
还有,曲折的方法还包括避重就轻,关键的根本不说,拉拉杂杂细节一大堆,希望影响对方的理解。。。
-------------------------
引文:
与中国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同,日本的统治自古以来都是“密室政治”“阴谋政治”,他们喜欢玩“保密”,不希望“外人”看明白。
在日本公司工作,假如某一天公司的女秘书提醒你头发长了,要剪了,这时你必须意识到,它是上司的命令,因为日本人不喜欢多管闲事。“家长”总喜欢躲在阴暗处观察事态发展,上司不出面,他用使眼色或暗示的方式,让部下出面达到他的目的。女秘书让你剪发你不当回事,那么上司就会用“声东击西”的方式,让你感受到他无处不在。女秘书不再给你倒茶,周围的人开始疏远或故意跟你作对,让你不舒服。
日常生活中对“琐事”的方式、方法,常常会被移接到处理国家大事之中。日本自五十年代吉田茂签定之时起,就对《日美安全条约》中的部分内容不满,吉田茂看到自己无法在谈判桌上谈出自己满意的内容,就找来社会党人,让他们出来反对。不久前下台的鸠山,实际上也是继承了岸信介等的一贯作法,他借用“民意”的榔头去打美国,实际上只是条约中有日本不满意的部分。
“你不满足我的要求我就跟你闹”,麦克阿瑟说日本人还像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这个说对了一半的结论,错在他没看明白成年人怎么会像孩子般乱闹。由女秘书出面提醒你去剪头发,仅仅是上司安排了一个让你容易接受的角色出来传达,它是为方便上司达到目的,而不是为了给被传达者带来恩惠。日本政坛上首相之更换,好似安排女秘书去提醒他人剪发,今天安排“亲美”的小泉一郎,明天安排“亲中”的菅直人,这些人物轮换登场“对外”,都是背后有人指使,当判断无法达到目的时,或者换一个更捣乱的,或者换一另个更容易让你接受的,换来换去,都是为了方便自己达到目的。
不了解日本人喜欢“声东击西”以及善于精心策划 “阴谋”,就无法理解七十年代日本政坛的“洛克希德”、八十年代的“里库路特”以及九十年代“佐川急便”,将政坛上的“黑将军”级人物牵连进去,目的在于造成一时的“政局不稳”,并非真正要铲除腐败。“里库路特”事件中涉案的宫泽、小渕、森喜郎等,后来都先后当上了首相,宇野也“涉案”,但他照当首相,而他下台的原因却是“女性丑闻”。
哇哩
发表于 2011-4-15 11:16
引文完毕
我在跟lg说日本的纵向结构,弱肉强食。lg很淡然地说,国内不是一样,人踩人,而且都特别恶毒,就希望你不好。
开头觉得他混淆了,后来很震惊地觉得,是的,我们在向日本式的道路发展。
中国儒家的仁厚理想,其实很难被全部推行,现实中的人都是利己为先。但是个人的行为其实是牵扯到大环境的。我们说,中国农耕社会,地大物博,孕育了宽厚的儒家思想。日本小国寡民,丛林法则为上,是以张牙舞爪。
现在的中国,资源集中,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村真危险,所以希图竞争的人都堆积在城市,小环境跟日本一样拥挤,其实人性也变成和狼一样,是一个顺畅的逻辑。现在有很多书,都很名正言顺地在教授丛林法则,表彰“狼性”,不是吗?
传统说来,中国的价值观还是以宽厚为主,即使宽厚并不能带来现实利益。日本学会了外衣,“忠”、“礼”,全是等价交换。现实竞争是无奈的,竞争中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可能一样凶狠,中国古代政治的骨肉相残也不乏其例,但是我认为一个更高的标准是应该被尊敬的,而不是光靠纯利益说话。日本是绝地求生,过一天是一天,中国需要更长远的容量。长跑要看心肺,不是肌肉爆发力所能包揽一切。仁厚必有回报,但本身不求回报。
frankfurthmk
发表于 2011-4-15 11:22
回复 230# 哇哩
{:5_377:}
辛苦了,打了这么多字
有时间肯定好好看看
DLIII
发表于 2011-4-15 14:35
引文完毕
我在跟lg说日本的纵向结构,弱肉强食。lg很淡然地说,国内不是一样,人踩人,而且都特别恶毒, ...
哇哩 发表于 2011-4-15 11:16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你LG说的有道理!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它是否合适如今的世界竞争, 是个问号。 起码从清末开始一直到30年前, 我们一直是失败的。 但是也许, 等我们发展到一定的条件, 这些传统文化如果还没有被彻底丢弃, 也许还能起些作用。
FFMPEK
发表于 2011-4-15 16:33
{:5_394:}谢谢LZMM的文章。 写得太好了。 很详细和通俗。 很喜欢看
Awa
发表于 2011-4-16 20:25
mm不是我写的,是袁腾飞写的,我就是敲的字儿
第欧根尼的桶 发表于 2011-4-13 19:37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那也值得鼓励!!! 献花!{:5_335:}
Awa
发表于 2011-4-16 20:27
那日本就奇怪了, 自杀反倒是勇士, 是美丽的事情。 难道日本嫌人口太多?DLIII 发表于 2011-4-13 20:46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不知道,日本人不太正常。
看LZ打的文章,他们为天皇死,死了会变神,所以不怕?
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11-4-16 22:52
第一我劝lz少看网上的文章。图书馆里面的历史比这些可靠详实多了。第二我劝你看看日本人自己写的东西。我没记错的话,日本前首相写的激荡的百年史好像是在中国影响最广的日本近代史缩影了,建议lz去看看。
第欧根尼的桶
发表于 2011-4-16 23:14
第一我劝lz少看网上的文章。图书馆里面的历史比这些可靠详实多了。第二我劝你看看日本人自己写的东西。我没 ...
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11-4-16 22:52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个不是网上的,是袁腾飞的书,网上都没有text,所以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的,也就是看着玩。图书管里的历史书说实话我看不太进去。
哇哩
发表于 2011-4-17 07:52
书的好坏不以图书馆和网络分啊
最近看纸书,看youtube视频,看这里的摘录,几个说法对照着很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