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主妇 发表于 2011-11-22 14:48

吟诵教学笔记之—- 学吟《我爱吟诵》一点心得 p3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2-4-30 20:13 编辑

想想连自己都觉得奇怪,我明明可以独享吟诵为我和我的家人带来的莫大乐趣,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的把它写出来,还要费心费力的去教别人。我想应该不仅仅是爱好,更有一份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源于吟诵推广者们为挽救这门绝学所做的无私的巨大的努力。吟诵的传承任重而道远,对于今人来说,无论学与教我们都是先行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让大家一起来感受吟诵之美,感受中华古老文化所焕发的特有光芒。

周日的早晨一见到乐乐,乐乐就拿着这次课要学的两首诗跟我说:“爸爸说这首《风》诗写得太不好啦,他都会写!”我笑答:“哦?有这么简单吗?那你今天听我讲讲这首诗,然后再听听爸爸编的,比较一下到底是爸爸写得好,还是李峤写得好。”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都习惯于从字面上去解释一首诗歌,忽略了声韵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古时候的人是先吟诵然后把诗抄录下来的,所以中国的诗歌首先是一种声音,声韵表达了很重要的一些含义。只讲字面的意思,不探讨声韵方面的含义就不能体会到诗歌的真正意境。

上课的时候首先给孩子们讲明了汉语的四个声调在情感表达的时候是有意义的,并以“平安”(一声),“昂扬”(二声),“婉转”(三声),和“镇定”(四声)为例,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但是古人却很好的利用了这种旋律型的声调语言,发明了格律诗,不仅更好的表达了意境,更让一首诗像歌一样具有了旋律感,读起来就很美。 相反如果不注重运用四声的旋律,那么这个句子读起来就不美,比如“建设素质教育”。 这里还要提醒父母们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也要注意这种旋律感哦。

讲诗之前,先大致介绍了一下这首诗的整体风格。句句咏“风”而不见“风”字,如猜谜一般。接着标注了吟诵时应拖长的字,以及应读短的入声字,然后按照平长仄短入声急的方法诵读了三遍,开始简单的声韵分析:

“第一句:解落三秋——叶。落是入声字,读音短促,那么落叶潇潇而下的感觉便出来了。注意“秋”字拉长,那么是谁这么能干,把整整一个秋天的叶子都吹落了呢?”
“是风!”

“第二句:能开——二月花——。 乐乐读一遍。好,早春的鲜花已经开始开放。 小豆再读一遍,注意把“开”字拉得再长些。 好,春风送暖,千朵万朵整个春天的花都开放了。一定要把“花”拉长,这时候你的眼中一定充满了盛开的鲜花。”

“第三句:过江——千尺浪。 注意把“江”字拉长,不长不足以说明江面的宽广,如何掀起千尺浪?”

“第四句:入竹万竿——斜(xia——)。斜在这里不读xie, 古时候的文读,如《论语》的论不读四声一样,这里做押韵。现在感受一下“入竹”两个入声字,读快以后什么感觉呢?”没指望孩子们能答出来,引导而已。“ 入竹读快以后,我们应该感觉到了风速。风速快,那么风力一定很大,“竿”和“斜”拉长念,那么万竿翠竹都被大风压得直不起腰了。”
“这首诗讲完了,你们都感觉到风的厉害了吧。”
孩子们都很兴奋,似乎还沉浸在大风中,感受着风的威力。

因为乐乐和小豆以前没有上过吟诵课,那么先通过声韵分析让他们感受了这首诗后,开始把简单的吟诵规则讲给了他们,并做了练习。

大致规则如下:

格律诗吟诵口诀(一):

一二声平三四仄    (指汉语四声)      
入声规则很奇特    (读音短促)
平声吟长仄声短    (平声字拉长,仄声中短)
韵字平仄皆回缓    (诗词曲押韵的字拖长回缓一些)

口诀(二)
一三五字可随意,二四六位须分明。(指五言七言诗的行字位,二四六位字适用口诀一)
依字行腔气息匀,节奏点上停一停。(依字形腔不倒字,根据规则掌握节奏)

教过几次课了,如果孩子们在我认为的可理解的情况下而没能理解,那么一定是我教课的问题。总结经验,这次孩子们掌握得非常好,讲第二首《渡汉江》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可以独立划分平仄,根据吟诵规则进行吟诵了。加上详尽的声韵分析,几个孩子和我一样完全融入了诗的意境当中,感受了短短的二十个字,诗人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原本担心,一次课孩子们要学这么多内容,再加上吟诵调儿他们是不是能接受。此外好听的吟诵调儿当歌唱比较简单,对于那种说唱之间,重词不重调儿的吟诵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都是不习惯的,而《风》和《渡汉江》的吟诵调儿便属于后者,所以更是感觉孩子们有可能听不惯。然而大出我所料,孩子们一遍遍的放录音,一遍遍的跟着学,尤其徐健顺老师的吟诵属于实力派功夫型的,规则相当清楚,无调儿的“诵”,加上有调儿的“吟”孩子们就学得更加起劲了。

吟诵是门很大也很有意思的学问,说简单不简单,但是说难也并不难,只要稍微用心去体会,便可以感受到,可以享受到。现在我们一家都成了吟诵爱好者,不仅林林跟着我学会了很多首吟诵,连林林爸都爱上了吟诵。很多地方戏曲来源于吟诵,可以说很多吟诵调儿就是简易版的戏曲,好学多了。林林爸认认真真的学了好几首,说是回国卡拉OK备用,既好玩还透着点文化。看着爷俩儿饭后对词,击节而咏的样子,真是其乐融融,太幸福了。做为个人爱好,我很满足了。


如幻 发表于 2011-11-22 14:53

家庭主妇 发表于 2011-11-22 15:09

如幻 发表于 2011-11-22 13: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错,你不能独享这份美好。呵呵。徐老师要是独享,那咱們不知道还要摸索到什么时候!

拜读好文!


我很佩服你的,勇于担当。我尽力而为吧,实在是精神感召。

huniuniu 发表于 2011-11-23 12:05

这么精彩的诗词分析,好好来听讲,相约每周来学。
感谢林林妈来分享经验,一年来你的执着让我感动
陈琴老师的6年素读课程安排,每学期才建议背50首唐诗。
你们每周1,2首,一年52周,几个小朋友慢慢能给妈妈写诗了,下次鹏鹏给妈妈的生日礼物,妈妈更得泪流满面啊。

luciahan 发表于 2011-11-23 14:22

好文!耳目一新,很想学。请问楼主如何开始呢?

家庭主妇 发表于 2011-11-24 11:44

luciahan 发表于 2011-11-23 13: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文!耳目一新,很想学。请问楼主如何开始呢?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的,等有时间我想把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写一写,希望能够有所帮助。不过简而言之,吟诵是中国式的读书法,离不开读书。开始可以先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调儿听,再跟着学。然后找自己喜欢的词文再对照听对照学,慢慢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很多调儿开始可能听不惯,但是越听越好听,越有味道。声韵分析部分主要指的是诗词,掌握一些基本规则,用心体会就好了,像品茶一样,应该是一种情调,还是很有意思的。

家庭主妇 发表于 2011-11-24 12:00

huniuniu 发表于 2011-11-23 11: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么精彩的诗词分析,好好来听讲,相约每周来学。
感谢林林妈来分享经验,一年来你的执着让我感动
陈琴老 ...

写诗不是什么难事,鹏鹏当时还真问过这个问题,被鹏鹏妈小小打击了一下,让我拨乱反正了,当然写好诗就难了。大班人少不是每周都上课,不过我会把一些基础知识分散在笔记里,算是扫盲。我也是初学者有很多东西要学没来得及学呢。不过有这份爱好,有这份热情,总会积少成多的。

luciahan 发表于 2011-11-25 15:31

谢谢你的回复!另外关于吟诵资料我给你发了封短信。

家庭主妇 发表于 2011-12-7 11:38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1-12-8 08:14 编辑

吟诵教学笔记之 《宿建德江》《登鹳雀楼》
2011/12/04


华裔子女在海外读书的大多成绩不错,我教的这几个孩子无一例外都非常优秀。他们不满足于教什么学什么,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 这首诗为什么只有五个字? 所有的唐诗都是四句话吗? 为什么这首诗的句子先一个逗号然后一个句号?……”如果只做赏析肯定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他们会一直问下去的。 于是这节课开始教了孩子们一些古诗的基本概念,内容多了一些,这里概括一下,也便于孩子们在家复习。



古体诗简单提及了一些不是近期要学的内容,格律诗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这节课只让孩子们明白了格律诗要压平声韵,并以五言古体《春晓》为例说明。为配合《宿建德江》的讲解,讲了格律诗中的一种模式:(—横线为平声,I 竖线为仄声)。上节课学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吟诵口诀只适用于格律诗。


这首诗的平仄划分让孩子们自己练了。 小豆学中文不到一年,规则掌握得很好,字也认识很多,只是没有汉语拼音的辅助,划分平仄就显得茫然了。这种现象对海外的孩子来讲应该比较普遍,即对汉语的四声不是很敏感,不过相信这个跳过级的小男孩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会很快赶上来的。

平仄划分: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 —I — I,         移舟泊烟渚,                     
I   II — —。            日暮客愁新。
I   I— — I,            野旷天低树,
— — I   I —。             江清月近人。
*按照诗词格律首句应为 “— — — II” ,古人为追求声音的完美,即让声音富有旋律感把首句改为特格形式,“— — I — I”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为拉长音,黑体字为入声字)

1. 移舟——泊烟——渚: 一条小船飘飘荡荡的停泊在烟雾笼罩的沙洲旁。      
2. 日暮客愁——新——:日落黄昏时旅人又增加了新愁。愁是一种延绵的情绪,不同于生气愤怒。
3. 野旷天低——树: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比较一下上节课学的“过江千尺浪”的“江”, 这里的“旷”字没有拉长,为什么也能感到原野的空旷呢? 因为“旷”是个开口音。
4. 江清——月近人——: 江水(清澈,清凉,清冷),冷意袭人,只有水中凄凉的冷月和旅人最亲近,更显旅人的孤独。
                        注意诗中的“恩”韵多有伤感的表达,如人之哭泣声。

此诗的后两句为对仗,给孩子们讲了一下对仗的特点:
1.   声韵平仄对立: 如此诗三四句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词性相同字不同:如此诗,并以“红”为例让孩子们自己找对应的字。
                  “黑?白?”
                  “粉?紫?绿?”
                  “可以,是不是绿字更富美感呢?诗的语言是最精炼的,任何写作都一样,应当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完整的意思。”

这节课同时做了《登鹳雀楼》声韵分析,以《我爱吟诵》的吟诵建议为主线,贯穿到每个句子当中,孩子们通过声音的表达很清楚的明白了,原来这首诗不是字面上理解的奋发向上的意思,而是感慨时光流逝,太阳落山,黄河不返,希望挽留美好的人生,因此登楼以眺望,而鹳雀楼只有三层,无法更上一层,与作者的雄心壮志形成鲜明对比。

两个小时的课还剩20分钟,孩子们复习了《老子》前二十章,小豆虽然没学过,但也跟下来了,不错,继续努力吧。

如幻 发表于 2011-12-7 13:19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吟诵教学笔记之—- 学吟《我爱吟诵》一点心得 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