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son 发表于 2012-1-17 15:18

理性面对"幼儿读经热" 确保对幼儿天性的尊重 ZT

本帖最后由 janson 于 2012-1-17 14:19 编辑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某幼儿园班级教学现场,一群四五岁的孩子在教师的带领下,整齐划一地高声诵读着。传统童蒙经典中抽象艰涩的文言文,在现代孩子的稚嫩童声中,倒也有些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韵味。置身其间,着实令人颇有些时空逆转、重回经典时代的恍然。
    时下,在幼儿教育名目纷繁的多样化教学实践中,“幼儿读经”现象堪称独树一帜。“幼儿读经”主要是选取诸如《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千字文》、《百家姓》乃至古诗词类等传统国学经典作品作为诵读对象,以成人领读、幼儿跟读并不断重复为基本方法,即贯彻所谓“小朋友跟我读”的六字方针,以让幼儿背诵熟记其相关内容为主要目标,而并不追求幼儿对于诵读作品的真正理解。
    “幼儿读经”现象实际上是“儿童读经运动”在幼儿教育阶段中的反映。在倡导复兴国学文化的思潮中,“儿童读经”肇始于上个世纪末,源起于台湾并波及大陆。目前,“儿童读经”在教育中虽仅为零星尝试而远未遍地开花,却引起人们热议。支持者认同于“儿童读经”是利用儿童期较强的记忆力,诵记国学经典篇章,可使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在幼时的心灵得以默化、陶冶和扎根,即便当时不能理解但可待日后显现效益,而反对者立足于现代教育尊重童年天性的立场,认为“读经”是灌输传统教育在现时代的倒行逆施,且不说传统经书亦存有封建糟粕,其死记硬背的方法就是对于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压制,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儿童读经”的利弊之争,反映出人们对于这种教育是否存有正当性的追问与不同解答。
   立足于儿童的发展,一种教育是否正当从来都不外乎有两个时间维度的考察:是否有利于当下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将来的发展。“儿童读经”其机械的重复诵读和强制式的死记硬背自然难与儿童当下的需要和发展吻合,特别是“幼儿读经”就更是有失适宜。抽象枯燥的经书诵读远离幼儿游戏与自由、梦想、诗意的精神世界,只能是“读而不解”、“食而不化”,这违背了做中学、玩中学、行动中学的基本教学原则。儿童早期教育中真正的潜移默化、陶冶和熏化,必须是在顺应儿童天性与情趣的前提下,而在直观具体的真实情境中、真情实感的感性氛围中、身体力行的切实体验中,才可真正的实现。所谓读经可利用儿童较强的记忆力,无非是利用儿童心灵尚未被充分教化,理解记忆尚不发达,而非理性的机械识记相对旺盛的发展空隙,为其机械背诵寻求的借口。既然是机械的非理解性诵记,儿童读经对于其智力发育也就无甚大益,更无缘于其性情的熏化和志趣的陶冶。当“儿童读经”不能与儿童当下的需要和发展相适宜,也便难以有益于他的未来与人格。
    儿童读经的倡导者高举“根植文化之根,重塑世道人心”的文化大旗,以唯经典至上的文化观和“知识反刍论”的教学观(即不管儿童理解与否,先灌输、填充下去留待长大后再回味和消化),就是把经典诵读的功德赌注式地抵押于儿童难能预测的将来,因此不可谓不关注发展的未来与终身。关键的问题是,儿童读经是否真的就有利于儿童将来的发展,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塑”是否真的就实现于这些读经儿童的将来人生。仅就现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和文化发展历史的证据,尚不能对于这些问题给予确定的回答。任何对于这些问题的肯定,充其量也是有关个体发展和文化构建的一种价值判断抑或理论假设。那些杰出文化先辈或大师们童年读经的成长经历,并不能充分证明读经对将来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功效。事实上,基于现代文明的人权立场和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传统读经的专制式教育却是更多地制造了身心备受蒙蔽和摧残的文化苦旅和人生悲剧。
当然,基于教育存在的文化价值,在现代文化发展趋于多元和开放的全球背景下,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培植民族精神及历史意识,也当是儿童教育应有的社会职责。只是儿童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必是以呵护童年、善待成长为其根本前提的。“幼儿读经”倘若能够对于传统文化经典予以谨慎的文化评判与筛选,在教学方法上超越机械诵记的单一教学模式(尽管诵记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结合幼儿实际的生活体验和社会认知的现有水平,借助于故事讲述、角色表演、环境创设等各种手段,予以童趣化、游戏化和情境化的策略探索,而穿插和融合于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系统中,形成幼儿对于国学经典、民族文化及其精神意蕴的初步感知和情趣,也未尝不是一种拓延文化视野的有益尝试。
    “幼儿读经”必须确保对于儿童自由天性的顺应与尊重,在不违背现代儿童教育科学的范围,以不阻隔或破坏童年生活和精神成长的完整与和谐为前提,才可获得在现代教育中的通行证。任何教育上的一种价值选择和尝试,都不能否认儿童在大自然、大社会、大生活中汲取精神成长的丰富养料的。
    在现代文明和现代教育背景下,对于“幼儿读经”我们确需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舍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于不顾,将复兴传统价值和重塑民族精神的文化大任寄托于那些懵懂孩童对于几本国学经典的机械诵读,而大张旗鼓地将儿童读经和背经推演成为一场全民行动的教育运动,若非是一厢情愿的文化痴想,就极有可能是对于现代教育的一场蓄意反叛。

janson 发表于 2012-1-17 15:28

本帖最后由 janson 于 2012-1-17 14:29 编辑

童蒙就是发蒙、启蒙,就是让儿童学会理解,学会思考。死记硬背不是发蒙、启蒙,恰恰相反,是蒙蔽,是用所谓古代经典蒙住小孩子纯净的眼睛,窒息小孩子的好奇心,禁锢小孩子的探索和创造。我们常常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的好,比美国的扎实。其实我们所谓的扎实里潜藏着错误和危险——我们用课本知识、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的大量作业,过多地占用了儿童表现其天性的、游戏的、幻想的、快乐的生活。结果怎么样?连国人自己都承认,小孩子长大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起来说却落后了

janson 发表于 2012-1-17 15:54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一个人的童年是十分重要的。童年是否快乐,几乎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又决定人的命运。
       快乐的童年,将给人一种温暖,阳光,鲜花,美好,甜蜜,幸福的人生图画;将令人充满希望,理想,期待,追求,激情,自信;将使人更有爱心,更有感情,更有胸怀,更懂感恩,更懂珍惜,更懂努力。
       不快乐的童年,将是一个人的灾难,会给人在心里埋下一棵不良的种子,会令人产生失望,冷漠,排斥,厌烦,愤怒,仇恨情绪的“胚胎”。
      所以,必须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孩子,他们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吗?
最近读到一个词,叫做“童年恐慌”。这是青少年教育与研究专家孙云晓提出来的。他告诉我们,今天的儿童过得很不快乐。不仅不快乐,而且正在遭遇“童年恐慌”。
      什么是童年恐慌?按照孙先生的解释就是“儿童面临巨大的压力,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而产生的一种比较持久而强烈的焦虑心态”。为什么今天的孩子会有这样的“童年恐慌”?就是因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太“给力”,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超越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的年龄阶段,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就让孩子学这学那,不仅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反而让孩子产生了紧张的心理。儿童时期,应该是玩的阶段;可是,现在的孩子,从很小就没有了玩的时间。孙先生说:“现在有些早期开发变成了早期摧残,实质是在制造童年恐慌”。
       观察今天的孩子教育,其实,导致这种让孩子形成“童年恐慌”的不仅是家长的“给力”,也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认知的重要因素以及一些教育机构不顾教育规律不讲教育道德只顾赚钱的“推波助澜”所造成的。
       如果孩子患上了这样的“童年恐慌”,最终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更加严重的恐怕就是摧残了他们的人生基础,使他们对人生对未来失去科学的认识。孩子失去的不仅是童年快乐,更是人生的快乐。
       孙先生告戒家长,“父母别制造童年恐慌”,这话不仅家长要记着;我们的办学机构也要牢牢记着。

bobo919 发表于 2012-1-17 16:02

嗯,我觉得快乐的童年很重要,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加以适当的引导。如果孩子有兴趣,读自然是好的。

iohsu 发表于 2012-1-17 16:50

“幼儿读经”倘若能够对于传统文化经典予以谨慎的文化评判与筛选,在教学方法上超越机械诵记的单一教学模式(尽管诵记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结合幼儿实际的生活体验和社会认知的现有水平,借助于故事讲述、角色表演、环境创设等各种手段,予以童趣化、游戏化和情境化的策略探索,而穿插和融合于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系统中,形成幼儿对于国学经典、民族文化及其精神意蕴的初步感知和情趣,也未尝不是一种拓延文化视野的有益尝试。

这个说的很好!读经和孩子其他兴趣点的时间分配,以及读经过程中的具体操作,都很重要!

我爱吉他 发表于 2014-5-27 13:09

也是关于读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理性面对"幼儿读经热" 确保对幼儿天性的尊重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