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个两年前的帖子,希望了解叙利亚危机的前因后果的可以看看
战场上,士兵在遭遇化学攻击时通常的行为就是在戴上防毒面具之前大喊“毒气、毒气、毒气”。当前的美国和它的盟友们也在反复叫着“气”这个单词。无论正义与否,对阿萨德统治的叙利亚展开军事行动近在咫尺。表面上,西方国家为对叙军事行动找的理由是“魔鬼化”的总统阿萨德在战场上反复使用了化学武器,但其背后似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对天然气资源及其贸易和分配的掌控以及由此所获得的战略优势。历史证明,能源的魅力是无穷的,然而它给伊斯兰世界和人民带去的却并不是更多的福祉而更像是一个魔咒。伊拉克、利比亚和分裂的苏丹正是近年来中东国家这个魔咒的牺牲品。这块蕴藏丰富能源的土地历经磨难和分裂,完全无暇顾及社会民族关注的能源控制问题。此番愤怒的“志愿联盟”即将对叙展开的军事打击也预示着新一轮夺取地缘政治优势的“硬球游戏”的开始。
针对此次快速发展的临战态势本文给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解读。下面首先对背景资料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地理位置上,叙利亚地处能源相对匮乏的欧盟与能源丰富的伊拉克和伊朗的交汇处。单凭这一点,叙利亚就有潜能在向欧洲供应燃气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叙利亚目前也在自己海岸附近发现了大量燃气资源。如从此处直接向欧洲供气,将成为最短路线。总而言之,所有这些优势都将让叙利亚在未来扮演越来越重要和关键的角色。不过,经叙利亚的燃气管道从伊朗直接向欧洲供气的设想将让卡塔尔直接向欧洲供气的计划严重受挫。作为卡塔尔和沙特的战略伙伴同时也是它们油气资源的最大受惠国美国自然更愿意帮助它的伙伴们将叙利亚和伊朗踢出这个“能源等式”。同时,美国还将极力阻止俄罗斯和中国改变当前这种有利于美国、西方大国以及逊尼派穆斯林世界现状的努力,确保卡塔尔的燃气通过其与土耳其的联合燃气管道,以维护它和土耳其的利益。
作为一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拥有74%的逊尼派穆斯林。一战后,叙利亚(包括现在的黎巴嫩)在《色佛尔条约》下被委托给法国统治。这也是法国和英国间一份秘密协议的结果,不仅抑制了阿拉伯世界的民主意愿(尽管1919年5月进行了选举),也是对美国领导的克兰委员会的公然挑战。该委员会职责就是按照阿拉伯人民的意愿为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未来提出建议。法国和英国将所有这一切都抛到了窗外。1920年7月,法国赤裸裸地扼杀了叙利亚的独立斗争,继续占领叙利亚(尽管后面又用了三年时间才完全控制叙利亚)。后来,为给基督教徒提供一个庇护地,黎巴嫩又被从叙利亚分离出来,成为中东地区唯一一个非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国家。
1946年,叙利亚独立。但这并没有给它带去真正的和平,反而继续处于动荡之中。1948年,叙利亚陷入了与刚建国以色列之间的阿拉伯战争,并为此失去了战略要地戈兰高地。国内的不满情绪导致了军事政变。1951年又接连爆发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政变。1956年,地方政权又重新执政,但它也没有给叙利亚带来稳定。届时,叙利亚已经历了20个内阁和四部独立宪法。1967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后,为解决自身安全关注叙利亚与前苏联签订了一份条约,让冷战阴云蔓延到了中东。这自然让土耳其人(土耳其一直占领着叙利亚城市伊斯肯德仑)感到不安,反过来更刺激了叙利亚进一步向前苏联靠拢。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不断改变着叙利亚的历史。
1958年至1961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当时叙利亚与埃及合并成立了一个所谓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但它并没有存在多久。大马士革再次爆发军事政变。政变由阿拉伯复兴党领导(该党已在邻国伊拉克夺取了政权)。当时,又有人提议将叙利亚、埃及和伊拉克合并成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不过,这个想法最终随着1963年阿拉伯复兴党失去伊拉克政权而成为泡影。三年里,第二任复兴党政府内部再次发生政变。1967年与以色列的“六日战争”让当时的政府变得更加脆弱。再次遭受打击后,时任国防部长哈菲兹•阿萨德(阿拉维派教徒,现任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父亲)夺取了政权并在全国进步阵线的旗号下将整个国家凝聚起来。此后的30年,全国进步阵线一直进行着“修正主义运动”。2006年6月,借助“改革主义”运动的延续效应,巴沙尔•阿萨德在哈菲兹死后顺利地接管了叙政权。当时叙利亚议会将总统最低合法年龄由40岁降为了34岁。尽管面对持续的内战和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入侵伊拉克,阿萨德政权还算相对稳定。同时,它与伊朗和俄罗斯都保持着相对亲密的关系。
是什么让叙利亚再次面对战争阴云?这一切都是源于“燃气”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问题。环境友好和成本低廉的天然气已经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首选并开始取代煤炭和核能。欧盟将是其最大的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卡塔尔、伊朗、叙利亚和以色列也都发现了大规模的燃气资源。一篇博客如此描述该这个能源地缘政治上的偶然事件所产生的效应——“一边是以色列、土耳其和卡塔尔组成了一个不纯洁的联盟,另一边则是阿萨德领导的叙利亚、伊朗、俄罗斯和中国。”
正当世界屏息凝神地等待美国即将对叙利亚发动的军事打击之时,可以谨慎推断所有这一切绝不只是为惩罚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传言是一次伪旗行动),而更加重要的是对阿萨德政府试图向欧洲直接供气的一个警告。需要强调的是,这场旨在颠覆阿萨德政权的战争已经持续了两年多并逐步演变成一场逊尼派穆斯林和美国共同支持的内战。正面战场上的不顺才迫使美国准备直接参战。它和一些主战国家试图利用外传的反人类罪行和使用化学武器获取联合国授权对叙利亚展开惩罚性军事打击,从而为战争披上合法的外衣。其实,这种企图对叙利亚发动战争的躁动早在2012年就开始显现;当时在中国和俄罗斯的共同努力才得以遏制;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因此辞去了联合国特别代表职务。
被冠以“伊斯兰燃气管道”名称的叙利亚-伊朗-伊拉克燃气管道是一个造价100亿美元的大型工程。三国于2011年7月就此达成共识,同意2018年前从位于波斯湾的帕尔斯气田(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修建管道至黎巴嫩海岸,由此向欧洲市场供应燃气。帕尔斯气田延伸至波斯湾以外。作为该气田第二所有方的卡塔尔则计划通过另一条管道向欧洲供气。该线路横穿伊拉克,避开伊朗和叙利亚通往土耳其。在土耳其,该管道又将与美国赞助的从中亚共和国输出燃气的纳布科管道相连,从而多元化了能源供应源,大大提高了整个计划的价值。两个方案发生了直接冲突并都将随时间推移具备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就战略意义而言,卡塔尔至土耳其的管道对于欧洲和美国似乎更加重要。它能让欧洲摆脱对俄罗斯燃气资源的束缚。另一方面,和纳布科管道一样,从伊朗和叙利亚过来的管道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受到俄罗斯的控制。
从埃及和约旦的供气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相比埃及和约旦,巴沙尔总统更加亲伊朗。埃及和约旦计划通过阿拉伯天然气管道(该管道从亚戈巴出发经约旦首都安曼到达叙利亚霍姆斯)直接向欧洲供气。目前,该线路已通过西顿和海法尔向黎巴嫩和以色列供气。通往叙利亚霍姆斯的管道仍在建设中。虽然对埃及和约旦(两个逊尼派穆斯林国家)都表示出了好感,但是阿萨德仍把希望寄托在伊朗(什叶派穆斯林国家)身上。因此它们之间的竞争注定是一场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的残酷内斗。这也是当前叙利亚这场内战的色彩(要用一位来自逊尼派穆斯林支持的穆兄会候选人取代阿萨德)。值得强调的是,针对阿萨德的这场战争其实是基地组织圣战分子联合无数沙特、卡塔尔、以色列和西方世界支持的武装分子共同发起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现实世界里应遵循的所有原则全都失效。
另一个受影响国家以色列的作用也需关注。它和叙利亚有着直接竞争关系。除了是伊朗向欧洲供气的中转站外,叙利亚最近在其与黎巴嫩边界附近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燃气资源——卡拉气田。该气田的储量和卡塔尔的燃气储量相当并靠近俄罗斯地中海塔特海军港口。这一发现让叙利亚获得了巨大优势。而另一方以色列也在累范特盆地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气田。这样叙利亚和以色列现在都可以向欧洲直接供气,且运输成本也都比从伊朗和卡塔尔向欧洲供气低。
长远看,凭借更短的距离,从以色列和叙利亚进口燃气将比伊朗和卡塔尔进口更具经济优势。就战略意义而言,借助伊朗和俄罗斯的支持,叙利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必将损害卡塔尔、土耳其和以色列的利益。卡塔尔是美国的战略伙伴,驻扎有包括美军中央司令部空军远征部队在内的重要战略基地。因此,美国自然希望维护卡塔尔的利益,将叙利亚和伊朗从 “能源等式”中踢出。除此之外,西方此次军事行动计划也是为了抑制什叶派伊朗,加强伊斯兰世界逊尼派穆斯林的统治地位;帮助以色列和土耳其;削弱了俄罗斯对叙利亚的影响;为美国纳布科管道提供了另一个燃气源;限制中国对伊朗能源基础设施的渗透。所有这一切就是西方和逊尼派穆斯林世界急于将其扼杀于摇篮中的原因,就是对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的谴责声音越来越大的原因,直接目的就是立刻对叙利亚展开军事打击,游戏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战略原因就是争夺燃气资源。
顶 谢谢普及。拭目以待九月底普京召集并宣布参加的联合国大会吧。相信军事干涉不远了。我认为默克尔访华也跟这有关系。 就算德国欧盟没跟着美屁股后军事干涉叙利亚,难民危机还是一样到欧洲,出于人道主义都不能不接受难民啊 ISIS应该就是美国在直接对叙利亚发动战争不成功后间接出钱支持的,到后期才变了质。弄出这么多难民没人谴责美国的原罪,反而美国谴责欧洲不人道。 指望军事干涉...能解决难民问题...没有用
地面部队进入,更乱...跑的人更多
而且就美国搞得那套,不打个三五年,是没有办法撤军的
持续三五年难民潮,德国自己先打内战了 kiwi1611 发表于 2015-9-16 20:33
指望军事干涉...能解决难民问题...没有用
地面部队进入,更乱...跑的人更多
三五年?我至今记得出军阿富汗,几个星期就搞定了。利比亚,一个月。不过干涉以后重建才是最困难的。
大家大概不会记得,美国大兵至今还在德国有基地。二战结束希特勒倒台后九十年代才全部撤出的。
仲夏夜之星 发表于 2015-9-16 20:17
ISIS应该就是美国在直接对叙利亚发动战争不成功后间接出钱支持的,到后期才变了质。弄出这么多难民没人谴责 ...
ISIS是从伊拉克来的,源于美军撤出伊拉克之后的权力真空 Joy2000 发表于 2015-9-16 20:38
三五年?我至今记得出军阿富汗,几个星期就搞定了。利比亚,一个月。不过干涉以后重建才是最困难的。
大 ...
百度百科:
早在2001年10月7日,美英已组成联军进入阿富汗境内与当地的北方联盟接触。
2001年11月9日,马扎里沙里夫战役开始。
2012年5月2日,正在对阿富汗进行突击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喀布尔郊外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表示,阿富汗战争即将结束。奥巴马表示,战争还没有结束,仍处于艰困时刻,但地平线上的曙光已经出现。在黎明到来前仍处黑暗中的阿富汗,能看到地平线上出现了新一天的曙光。
2014年12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耗时13年之久、逾两千名美国士兵为之牺牲的阿富汗战争正式结束
百度百科
名 称 利比亚战争
地 点 利比亚全境
时 间 2011年2月15日–2011年10月23日
这个最快....8个月。。。。 kiwi1611 发表于 2015-9-16 21:14
百度百科:
早在2001年10月7日,美英已组成联军进入阿富汗境内与当地的北方联盟接触。
要说没撤军就没搞定那确实说不清什么时候战争才结束。但是我确实记得几个星期后就推翻当时政权然后开始建立临时政府了。但是基本上从那时起就没有大规模战火了吧? 本帖最后由 kiwi1611 于 2015-9-16 21:25 编辑
Joy2000 发表于 2015-9-16 21:17
要说没撤军就没搞定那确实说不清什么时候战争才结束。但是我确实记得几个星期后就推翻当时政权然后开始建 ...
百度百科:
4月5日 美应北约要求延长轰炸48小时 美国国防部3日说,美国已同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要求,延长对利比亚轰炸48小时
8月22日利比亚反对派称已控制的黎波里 全城搜捕卡扎菲
百度百科都已经很给你面子了....
你这嘴炮 和 百度百科打吧....
Joy2000 发表于 2015-9-16 20:38
三五年?我至今记得出军阿富汗,几个星期就搞定了。利比亚,一个月。不过干涉以后重建才是最困难的。
大 ...
切,直至现在,这两个国家还在大量地产生难民
战争结束了,国家却不和平,这是怎么发生的? 我等逼湿奴阿米拉洪风吹大神解决这事 澜风抚袖 发表于 2015-9-16 21:25
切,直至现在,这两个国家还在大量地产生难民
战争结束了,国家却不和平,这是怎么发生的?
他认为 只要美国一开枪....安拉就缴枪了....
奥巴马说打了13年结束....他比奥巴马还要清楚,实际什么时候结束
百度百科,说打了8个月,他说他记得一个月
都是他嘴炮最厉害了....我顶着锅盖跑了 kiwi1611 发表于 2015-9-16 21:24
百度百科:
我不用打嘴炮也不用查百度哈哈。我就记得天天看电视新闻印象如此。你说利比亚战争3月份开始那时候北约还没有出军吧?北约出军后利比亚那点军事力量够打八个月吗?我真没查,如果是八个月就八个月吧。好歹也有个结束的时候。否则难民潮有其他根本上的解决方法没?
kiwi1611 发表于 2015-9-16 21:27
他认为 只要美国一开枪....安拉就缴枪了....
奥巴马说打了13年结束....他比奥巴马还要清楚,实际什么 ...
原则啊,原则,以她记得的为准,
走之前,顺便甩给她一条资料,嘻嘻 普及了!能人异士 kiwi1611 发表于 2015-9-16 21:27
他认为 只要美国一开枪....安拉就缴枪了....
奥巴马说打了13年结束....他比奥巴马还要清楚,实际什么 ...
好的你赢了。你百度了。我不是来打嘴炮的也犯不上发个言还句句先百度。:-)
阿富汗临时政府是美国兵出兵几个月后建立的呢?
但是阿富汗难民潮没有这么汹涌过吧?
我还就希望俄罗斯在联合国大会后正式军事干涉。 Joy2000 发表于 2015-9-16 20:38
三五年?我至今记得出军阿富汗,几个星期就搞定了。利比亚,一个月。不过干涉以后重建才是最困难的。
大 ...
这一次羊毛剪不好,中国就会在东亚再平衡里面大量消耗美国军事部署。 美帝还能不能驻扎20年都未未可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