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tu 发表于 2015-9-21 07:57

中媒盛赞德国难民安置点井井有条 难民生女取名默克尔

叙利亚女子在德国难民营生下女儿取名默克尔
2015年09月21日01:51 第一财经日报

 难民营里的新生儿 取名“默克尔”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探营德国难民安置点:井井有条的“小区”中,老人安心休息,孩子开起画展

  顾乡

  在柏林中央火车站附近的一片树林中,耸立着一顶巨大的银白色露天帐篷,将半个运动场罩得严严实实。

  从大帐篷的入口进去,可以发现一个井井有条的“社区”:有稍通英语的青年男子坐在休息区聊天,有大眼睛的小女孩骑着单脚滑板车四处玩耍,有疲倦的长者躺在寝室的床上休息,有送面包和酸奶的工作人员穿梭于内。

  就在这个大帐篷里,许多难民度过了自己到达柏林后的前几天,完成登记手续后,他们又将前往下一站。负责这个难民安置点的,是有着长期社会救助经验的教会组织stadtmission。在《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上周探访时,stadtmission负责人伦茨(JoachimLenz)正陪同土耳其外交官考察难民营。

  外交官想了解难民营中的文化融合问题,记者关注的是难民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于许多非德国人而言,这是理所当然的视角。但在德国目前的舆论环境下,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几乎每个接受记者采访的德国人都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助难民。

  “德国总理默克尔已经明确获得了欧洲移民问题的领袖地位。”欧洲政策中心(EuropeanPolicyCentre)移民问题专家帕斯古沃(YvesPascouau)认为,“她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德国民意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帮助难民,尤其是帮助那些来自内战国家的难民,比如叙利亚。”

  许多人想知道的是,德国人为何决定在难民危机中承担领袖地位?他们有没有考虑到可能的后果?这背后又反映出哪些政治和社会局势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期走访了多个德国的难民安置点,并与最前沿的德国民众直接交流,看看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场难民危机中的“德国梦”。

  德国民众的真实声音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个难民安置点竟能如此井井有条。不仅难民之间以礼相待,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神情也很轻松。

  在“居民区”的一面墙壁上,贴满了难民孩子们的画作:有的画着爸爸妈妈,有的画着祖国,还有的画着太阳、青草和大地。《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此前在探访汉堡的难民安置点时,也曾看到难民孩子的“集体画展”,主要表现的也是爸爸妈妈、蓝天大地,以及朦胧的故乡。

  当一个名叫库尔迪的3岁叙利亚男孩在大海中溺亡,最后被冲上土耳其海滩的照片本月出现在德国各大媒体上时,这个国家中的很多人,受到了深深的触动。这场难民危机,由此迎来了剧烈的转折。

  “这是事态发展的转折点。”一位常驻柏林的自由撰稿人告诉本报记者,许多德国人突然意识到,自己身处一个毫无战乱的“快乐之岛”是多么幸运,因此有责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

  在已有2000名难民涌入的黑森州小城达姆施塔特,当地人上周刚为难民举办了一场欢迎派对。在城市广场上,人们准备好食物和饮料,带上了各类捐献出来的生活用品,并为难民的孩子们准备了跳床等玩具。一位本地大叔表示:“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我们要说欢迎,告诉他们‘你们安全了’!”

  即便是处在难民危机最前沿的慕尼黑,尽管当地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忧虑,但他们都认为帮助难民是第一位的。

  一名慕尼黑的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当德国人看到那些关于叙利亚的沉重报道后,立刻觉得有义务帮助难民。另一位司机说,他很担心难民未来的工作问题,语言是最大的障碍,但首先必须要帮助他们。

  “帮助难民是我们的责任。”35岁的朱利安(HannesJulian)说。和许多德国人一样,他和妻子正在清点衣服和被子,并打算收集4岁女儿看过的书籍,把这些都捐给难民。

  9月以来,已有近10万难民进入德国。在德国各大媒体上,帮助难民都是最主要的话题。即便近期有个别难民制造了犯罪事件,也没有改变德国的主流民意。

  比如伦茨对这些事件的看法是,难民也是人,总有一些人会犯错误,但不能因噎废食,无视这场人道主义灾难。

  有观察人士表示,相反倒是一些德国以外的舆论,抱着“看笑话”的心态,不断渲染难民带给德国社会的冲击。

  上周以来,德国政府暂时恢复边境控制,一方面为了限制涌向德国的人数,另一方面为了使难民申请流程更为有序。但在许多其他国家的新闻报道中,标题都被写成了“边境关闭”。默克尔政府甚至发现,欧盟内外不时传出有关德国“自讨苦吃”的声音。

  面对各式各样的指责,一贯喜怒不形于色的默克尔上周终于发飙:“如果我们需要为在紧急情况下表现得友好而道歉,德国就不是我的祖国。”

  德国人的“感同身受”

  那么,德国人为何会在危机中如此表现?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正是人道主义的考虑。

  旅居德国多年的南海芬(HaifenNan)表示,无论之后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和政治难题,但在普通德国人的第一反应中,救人肯定是第一选择,其他代价都是可以承受的。

  当那名小男孩的遗体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时,德国舆论开始出现一面倒的“帮助难民”的呼声。作为对民意的反应,默克尔政府积极做出了拥抱难民的姿态。

  帕斯古沃分析称,相比其他欧盟国家,德国民意对难民的态度更为积极,右翼势力的话语权又相对有限,因此能够形成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共识。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德国人更容易对难民“感同身受”。

  二战结束后,超过1000万德国人被苏军逐出原东普鲁士地区。他们从康德和叔本华的故乡,向西流浪到“陌生的祖国”。

  “一大部分德国人在二战之后,也是难民。”博世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纪韶融(OliverRadtke)对本报记者表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又接受了其他国家的移民,差不多有120万人,他们被称为外来工人(guestworker)。”

  这些来自土耳其、葡萄牙、希腊等国的外来工人,弥补了德国因战争导致的劳动力缺乏问题,为西德经济起飞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统一的德国又在上世纪90年代接纳了许多前南斯拉夫地区的难民。

  纪韶融认为,正是因为德国社会拥有对难民身份的“集体记忆”,才促使人们更容易接纳难民。

  第三个原因,则是德国人普遍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条件帮助难民。

  “德国是欧盟内最富裕的国家。”纪韶融对记者表示,“富裕带来责任,这个责任,德国政府和国民很愿意承担。”

  “德国是欧盟内最强大的经济体,世界都在关注德国如何应对移民危机。”帕斯古沃说。还有媒体观察人士对记者表示,德国拥有良好的社会福利体系、完善的难民接收程序和丰富的难民接收经验,如果德国不做出表率,欧盟将止步不前。

  “同时,德国又面临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大难题。”帕斯古沃认为,“接纳移民理论上将缓解这一难题。”

  欧洲领袖地位的试金石

  原属东德的图林根州埃尔福特市,如今每周都要迎来300个移民。

  这是一座仿佛凝固在中世纪的童话般小镇,无数的教堂尖顶,诉说着这里曾是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修行之地的历史。

  如今,大量穆斯林移民的到来,引发了一些当地人对于文化冲突的担忧。更有甚者,原东德地区这些年来出现了一批新纳粹分子,他们以爱国主义为名,行排外、反移民、反欧洲一体化之实,最近还操纵了几起针对移民的纵火案。

  “新纳粹主要来自原东德(地区),有些地区经济情况比较差,年轻人下岗率非常高,此外煤矿产业转型后的鲁尔区(德国曾经的工业重镇)也有类似的问题。新纳粹的某些口号迎合了他们的心理。”纪韶融说,“但99%以上的德国人,都对这些新纳粹的行为表示反对。”

  当一批新纳粹分子本月前往汉堡游行时,民众与警察将他们堵在了火车站。见没法出站后,他们只好坐上火车去另一个地方。

  许多德国学者告诉记者,这仍是一个有着历史负罪感的国家,在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德国人都以身为德国人为耻,教科书里不厌其烦地数落着自己的罪行。

  “多年来,德国人绝不愿意在公开场合挥舞国旗,也不愿意谈及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纪韶融说,直到2006年德国世界杯时,当人们看到德国国旗漫天飞扬,纷纷为主场作战的德国队助威,外国人的口中也不时冒出“你们德国很不错”的字眼,才让德国人终于不用忌讳大声谈及自己的国家。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近日评论道,70年了,德国人一直在为过去的罪行赎罪,渴望一个正面的形象。55岁的美籍德国人卡斯特罗(AbelCastro)告诉记者,德国社会对难民的态度,可能还与对二战的负罪感有关,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已经没有必要了。

  随着经济实力的一枝独秀,以及在欧元危机中日益凸显的领导力,柏林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欧洲的中心。但在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德国在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一直很小,正如帕斯古沃所言:“如今我们的总理敢对别人说非常强硬的话,这也许是一种我们不太习惯的情况。”

  事实上,尽管已被全世界视作欧盟领袖,但德国人仍纠结于历史和现实之间,对领袖地位有所迟疑。但此次难民危机,可能为德国的全方位“转正”提供了一次良机:因为这一次,德国展示的不是经济的力量,而是道德的力量。

  德国时政观察家美瑞茨(AnnettMeiritz)在一篇名为《德国是如何成为欧洲道德领袖的》一文中称,德国已经决定承担难民危机中的领袖职责,希望为其他国家树立道德榜样,并施压欧盟其他国家接受难民配额。她甚至把德国的努力,与试图修复希腊危机后千疮百孔的欧盟联系了起来。

  在埃尔福特市,更多的当地人都选择了同情移民的立场,不理会文化冲突的说法。在本报记者探访的柏林难民安置点中,基督教和犹太教的音乐会,已成为最受穆斯林移民欢迎的节目之一。在下萨克森州的一处难民安置点,欧菲莉娅·阿德(OphelyaAde)刚刚生下了一个女儿,并把她起名为安吉拉·默克尔·阿德(AngelaMerkelAde)。

  纪韶融说,德国早就已经成为了领袖国家,只是德国人自己还没习惯过来。

http://news.sina.com.cn/w/zx/2015-09-21/doc-ifxhzevf0883002.shtml

天涯浮萍 发表于 2015-9-21 08:07

德国要自焚,友邦都积极帮她攒柴火。

sternmond 发表于 2015-9-21 08:09

本帖最后由 sternmond 于 2015-9-21 08:15 编辑

{:5_330:} 这种文章有减肥功效

一只小马甲 发表于 2015-9-21 08:11

领袖国家……

mach9 发表于 2015-9-21 08:11

哈哈哈德国人心里在担忧但嘴上不说 外国人心里都在看戏嘴上也不说,面子上异口同声拥护政策。真是奇观了。

ditu 发表于 2015-9-21 08:14

还看到一篇

2015-09-17 第3285期

德国人收留难民是患了“圣母癌”?

叙利亚难民危机仍在持续。9月14日下午的新闻会上,德国宣布将〝暂时〞恢复与奥地利接壤地区的过境检查。这被视为“德国人终于顶不住了”。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先前对待难民的开放态度,也被很多中国网友嘲笑,认为是“圣母癌”发作,迟早自食苦果,并转发了大量所谓德国因收留难民遭殃、甚至“7岁女孩被难民强奸”之类的消息来佐证。德国人收留难民,真的是过度圣母心了吗?

来到德国的叙利亚难民,手持iphone与德国总理默克尔自拍合影
针对叙利亚难民的很多说法都是偏见,乃至污蔑

不少国人因对难民有看法而讽刺德国人“圣母”,在德中国人尤甚

叙利亚难民危机,本是一场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但很多人在对溺亡的3岁叙利亚小童表示同情的同时,也认为收留难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持有这个观点其实无可厚非,毕竟这可以视作“无序世界”对“有序世界”的“侵蚀”,不带来问题是不可能的。但若认定难民只会带来灾厄,对其抱有各种偏见,则不但缺乏依据,甚至是很可恶的行为了。
不幸的是,这确实是不少国人的看法(当然也不只是国人),近日有很多“德国人因收留难民而遭殃”的说法在社交网络上广泛流传。这种情况尤其存在于“留德华”,即在德中国人的网络社区之中。甚至有德国媒体也留意到了这一现象,称很多在德华人开始对收留难民有所质疑,在社交媒体上常常可以看到类似的评论——“以后出门要小心了”、“德国圣母癌发作了”,而在德中国人对难民的评论则是“你们齐心合力毁了你们的家园,然后再腆着脸去毁别人的”。
德国媒体得出的结论是,面对大量德国民众和政客张开双臂迎接难民的姿态,“留德华”们的主流态度是:这是德国人的“圣母情节”,讽刺地称其为"白圣母"。
但所谓“7岁女孩被难民强奸”等德国人遭殃的说法,基本上都是不实消息

这几天流传的“德国人因收留难民而遭殃”的消息,包括“Chemnitz 7岁女孩在公园被强奸”、“Freising女学生临晨被强奸”、“慕尼黑老城区28岁中国女生被难民强奸未遂”等等,但基本上都只在社交媒体上流传,主流德国媒体几乎没有类似的报道。德国主流周刊《FOCUS》网站9月12日反而发布了一条消息称,德国一名31岁女子因在脸书上散布“一名难民在对一少女实施强奸后将其一只耳朵割下”的谣言,现将面临法律诉讼。报道还明确声称,在德国社交网站上常有用户发布不实消息和谣言,随着在德国某些地方的大量难民的安置,此类不实消息和谣言变得更多了。
“7岁女孩被难民强奸”是典型的社交媒体谣言
“7岁女孩被难民强奸”是典型的社交媒体谣言
的确如此,之所以德国主流媒体没有报道社交网络上那些危言耸听的消息,并不是因为“政治正确”而不敢报道,这是因为一查证,基本都是谣言或者夸大或者未经证实的消息。
最典型的就是“7岁女孩被难民强奸”这条谣言。实际上这个谣言的原型是,今年8月初德国Chemnitz有个7岁女孩在公园被性侵了,有说法称作案者看上去是来自北非的人,不过警方更相信作案者是一个说流利本地德语方言的人,后来警方还抓到了一个22岁北非突尼斯青年,但当事人和目击者都说这个人不是作案者。然后呢,这件事情被一个美国右翼网站翻炒包装,报道为“可怕,欧洲穆斯林移民强奸7岁白人女童”,然后在流传过程中变为7岁女孩“被难民强奸”,并出口到中文社交网络大范围流传。这就是这则社交谣言的来龙去脉。
其他消息也基本类似,如“Freising女学生临晨被强奸”,找到原始报道就会发现作案者根本就无法指向难民,很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治安案件。
对叙利亚难民的很多说法,都是无知引发的偏见

除去“难民就是潜在的强奸犯”这种指控外,对于叙利亚难民,不少人还有很多其他的偏见。比如认为叙利亚难民素质低下,去了德国只会添乱等等。殊不知,叙利亚难民的教育程度其实相当不错,21%上过大学,22%有高中毕业证。要知道,德国拥有大学文凭的,本身也不过百分之二十多而已。
还有很多人看到难民在逃难过程中的情景,认为他们并不是想象那么困难,到达德国与默克尔合影的难民居然用的是苹果手机,更是引发了质疑:这些难民生活条件明明不错,为何还跑去德国“偷福利”?这实际上是对德国福利制度不了解。虽然德国对难民会发放救济金,但如果难民想长期留下来,肯定是不可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2004年德国“哈尔茨改革”之后就规定,福利和工作是挂钩的,失业者必须登记,由国家职业介绍所帮找工作,找到了如果拒绝做,福利大减。之所以有些难民明明经济情况还不错还要来到德国,是因为要逃避战争,而且他们确实也想经济移民。
事实上,叙利亚人也并非不勤劳,在约旦、土耳其的难民营,叙利亚人积极找工作,是有不少报道的。想当然认为叙利亚难民“好吃懒做”,把他们跟富裕的海湾国家居民相提并论,也是无知引发的偏见。
叙利亚难民并非“好吃懒做”。图为在土耳其的叙利亚难民儿童,正在艰难的环境中工作。
叙利亚难民并非“好吃懒做”。图为在土耳其的叙利亚难民儿童,正在艰难的环境中工作。
说德国人“圣母癌”发作,也是一种想当然

不能否认的是,德国人收留难民,肯定会对本地社会构成多方面的挑战,能容纳多少难民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难民一下涌入得过多时,德国前日恢复边境检查是可以理解的,不能想当然认为这是自打嘴巴。同样,对于德国收留难民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可以商榷,但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认为收留难民就是德国人和默克尔“圣母癌”发作,“爱心泛滥”、对德国一定会造成伤害,也是想当然。
欢迎移民和收留难民,是德国多年来的传统

在很多国人看来,默克尔这次大开德国大门,宣称今年要收留80万乃至更多的叙利亚难民,根本就是脑袋发热,甚至不少人觉得她是“被美国人忽悠瘸了”。殊不知欢迎移民和收留难民,是德国多年来的传统,德国也是欧盟中执行都柏林难民公约最好的国家。2014年在德国境内生活的外国移民数量达到1090万,创下历史纪录,德国境内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人带有移民背景,这些移民中,有百万以上就是从难民转化过来的。2014年,德国就收容了多达20万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赏。今年的国际难民日上,德国总统高克还宣称,为多达6000万的全球难民做些什么,是德国的责任。
所以,德国这次欢迎难民,并不是脑袋发热,肯定是有社会基础,并有所准备的。
德国也有自信能够让难民融入

并且,德国对收留难民做的准备,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仅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有实际的措施。2005年德国就规定,所有德语欠缺的外国移民必须参加德国的融入学习班,否则将危及自己的居留权。整个学习约650个课时,而最后考试只有50%的人能一次通过。难民想要移民到德国,当然也要经过这些步骤。
叙利亚难民在德国接收培训
叙利亚难民在德国接收培训
德国对移民难民还有很多其他的培训课程,在德国联邦教育部长万卡看来,德国的教育培训体系是高效、能够抵御危机的,她对此也充满信心。
事实上,贝塔斯曼基金会近年的一份调查报告就显示,在德移民融入社会的情况好于人们的普遍认识。该报告显示,90%具有移民背景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在事业上有所发展。41%的男性认为,清理房间、烹饪和子女教育均为生活伴侣的共同任务。绝大多数受访者愿将自己的下一代送至全天幼儿园和全日制学校。这说明不管移民是来自什么地方信仰什么宗教,大多数都接受了德国人的价值观。
德国人也测算过,接纳难民在经济上有好处

德国人之所以欢迎难民,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在经济上有好处,因为德国人生育水平不佳,要想维持人口和经济活力,接纳移民是必须的。于是收留难民反而成为经济增长的契机。在整个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欧联合银行欧洲首席经济师桑特就表示:“2015/2016年度,德国GDP有望实现0.25%的增长。”他的理由是德国政府增加了在安置难民方面的开销。“每年安置照管一名难民大约需要12000欧元的开销,”桑特说,“这将总共增加54亿欧元的财政开支,约占2015年财政预算的0.2%。”这相当于一项小的刺激经济政策。
意大利裕信银行德国首席经济师里斯也表示,到2020年德国在大量移民的注入下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被推高1.7个百分点,相当于500亿欧元。德国政府此前估测今年德国将总共接纳80万难民,今后每年可再接纳50万。里斯说:“如果我们假设每两个难民中就有一人一段时间内可以找到工作,那么随着劳动力的增长,德国经济增长得还会更高。这对未来几年德国经济增长来说是一个机遇。”
事实上,按德国官方统计,目前德国国内存在57.4万个职位空缺,很多企业内部空缺的职业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难民潮可以给德国提供很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比如工程师、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等。而且,德国不仅仅需要工程师,也需要比如医疗护理人员这样的非高学历劳动力,这些领域的人手更是短缺,非常适合难民。
嘲笑德国人的人道主义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反而会被德国人看不起

德国人收留难民的传统,来自于对大屠杀的反思和被驱逐的惨痛经历

德国人之所以在收留难民时迸发出热烈的热情,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不了解的人确实会很费解。这首先来自于对纳粹大屠杀的反思,因而对现在的难民抱有份外的同情。另外一个少有人知道的,是德国人自身的惨痛回忆。在二战中,虽然德国是侵略国,但二战结束后,德国人也遭到过很悲惨的报复——1945年8月2日,美英苏三国的波茨坦会议最终决定把波兰的版图向西推移200公里,并开始更大规模地驱逐“遣返”德国人和德意志族人。截至1947年10月11日“遣返”行动正式结束,从前德国东部领土上被驱逐或逃亡的德国人为710万人,从波兰中部地区被驱逐的德意志族人为110万,从捷克斯洛伐克被驱逐的为290万人,从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被驱逐的合计为70万人。这合计上千万人的大驱逐,让这些德国人流离失所。
德国总统高克看望叙利亚难民
德国总统高克看望叙利亚难民
德国总统高克在今年国际难民日时就表示,希望那些对于当年难民和被驱逐者的回忆,能够让人们对当今的受害者多一些理解。他说, 面对全世界约6000万的难民, 德国和欧洲正在面临新的挑战。难民政策不仅是内务政策,也是外交政策、安全政策与发展政策。不让难民溺死于地中海、给他们安全庇护是欧洲各国的道德义务。
收留难民,既是人道主义,也是制度自信

如今世界,很多人对移民问题都抱有很深的恐惧,但这种恐惧并没有太多的道理,只要有好的制度,移民的情况是能变好的。经济学家曼昆就称,很多学者认为,移民之所以先前过得不好,是与政策结果息息相关的。就算是穷苦的人,来到一个制度好的地方,也可以为自己和家人挣得一个更好的生活。
讽刺德国人圣母癌,反而会被德国人嘲笑

中国人的讽刺受到了德国媒体的抨击,“在这些针对难民来德、充满意识形态碰撞的讨论中,不乏恐惧、偏见以及对事实的一知半解和扭曲。”
而主流德国人是怎样的呢?在德国各地举牌欢迎难民到来、民众自发募捐并且组织欢迎会等活动的当下,想在德国主流社交媒体上,看到大量如此鲜明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评论是难以想象的。在脸书上,得到德国人大量转发的是这样一些评论——“这是一个人们有钱去看海伦娜·菲舍尔(德国民歌天后)演唱会的国家,这里当然有钱接济难民”,以及呼吁人们设身处地、从难民角度出发看待问题的帖子和文章。
结语
徳媒批评称,在难民普遍生活艰辛、处境尴尬的当下,同为外来移民的在德华人怎会有如此反应?确实值得玩味。

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n3285.html

宝宝乖乖 发表于 2015-9-21 08:24

怎么没有男孩叫Gabriel

宝宝乖乖 发表于 2015-9-21 08:24

那就全齐了

mach9 发表于 2015-9-21 08:26

好呗 打今儿起 一致保持媒体立场 给德国人戴高帽。

mach9 发表于 2015-9-21 08:27

mach9 发表于 2015-9-21 08:26
好呗 打今儿起 一致保持媒体立场 给德国人戴高帽。

不过媒体自己都开始变风了

smyazh12 发表于 2015-9-21 08:28

德国在这么胡整,几乎所有的中间派都会向右转。

smyazh12 发表于 2015-9-21 08:29

不过按照德国朋友的逻辑,大规模的反华人在德国不会出现,因为现在中国影响力太大,不是一般国家可以比的。

宝宝乖乖 发表于 2015-9-21 08:32

这报道估计是羊城晚报发的 变相刺激广州的黑人穆斯林都来德国

澜风抚袖 发表于 2015-9-21 08:33

大家一起把德国推回70年前 {:5_387:}

小睡熊 发表于 2015-9-21 08:36

别的不说了!为啥美国不也收个80万?加拿大呢 澳大利亚呢 新西兰呢 日本呢

小睡熊 发表于 2015-9-21 08:37

尤其是美国收个一百万就消停了!

宝宝乖乖 发表于 2015-9-21 08:37

共产党的笔杆子可不是盖的! 这文章又得多来2百万

wjsnow 发表于 2015-9-21 08:39

文化還是不一樣,試想下如果你在中國很崇拜某個領導人,然後你生個兒子叫毛++,江++。哈哈,不知道我黨接不接受呢,這哥倆天天叫你爹,好有喜感

宝宝乖乖 发表于 2015-9-21 08:41

得看全名 默克尔侯塞因阿补杜拉。。。。哈哈

长汀烧大块 发表于 2015-9-21 10:07

mach9 发表于 2015-9-21 08:11
哈哈哈德国人心里在担忧但嘴上不说 外国人心里都在看戏嘴上也不说,面子上异口同声拥护政策。真是奇观了 ...

不算奇观,当年把南非一手搞残的曼德拉,不光光被世界媒体称赞有加,还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hh2 发表于 2015-9-21 10:19

smyazh12 发表于 2015-9-21 08:28
德国在这么胡整,几乎所有的中间派都会向右转。

德国最大执政党就是右,默克尔都当十几年右翼头子了,还怎么右法?

无论从这两年还是这两月各方民调看,右始终是稳定主流,没多也没少。



http://www.wahlrecht.de/umfragen/

princelewis 发表于 2015-9-21 14:08

这小女孩以后上学肯定会被同学欺负,这名字....唉.....可怜的孩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媒盛赞德国难民安置点井井有条 难民生女取名默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