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1-9-3 15:16

从一见钟情到一见就烦:婚姻的残酷真相,是写在基因里的本能

作者:壹心理
文小宁|作者
朴素的树、如欢|编辑
《花束般的恋爱》|图源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关系倦怠


从一见钟情到无话可说,需要多久?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里,小麦和阿娟,只用了五年时间,就把最甜的爱情变成了最虐的刀。


他们因错过末班车而相识。


短暂的几句交谈,发现对方和自己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喜欢相同的小众作家、音乐、电影;
都有用电影票根当书签的习惯;
都买了同一天的展览门票,却又不约而同地错过了;
甚至,穿的小白鞋都是同款。


那些平日里无法被理解的想法和习惯,在对方身上,看到了相同的影子。


两个孤独的灵魂仿佛找到了世界上另一个自己。


于是,他们火速相爱、告白、同居。


情到深处,他对她说:


“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和你维持现状。”



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a058c4e707ec4935873e64ad2cd9be0e



然而,同居几年后,一切都悄然变了。


她还是那个文艺女青年,他却认真研读起了成功学书籍;
她想去看新上映的电影,他却觉得不如把宝贵的周末时间用来加班;
当她兴致勃勃想向他分享漫画《黄金神威》第十三卷的情节时,却发现他的记忆还停留在几年前的第七卷……


玄关处的小白鞋变成了成熟稳重的黑色皮鞋,曾经惹人艳羡的亲密爱情变成了“麻木疲惫”的倦怠关系。






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444df7d7320a48e5a03c9ba7d0a529d9








关系倦怠的本质,
是一种消极共存


心理学对关系倦怠的定义很简单:当你对目前的关系感到麻木的时候,关系倦怠就发生了。


简单,也很扎心。


研究者Tsapelas认为,倦怠关系里的消极共存,有以下几个特点:


a. 不再深入交流


你在说,他却没在听或者压根不在乎。


比如电影里的阿娟,看到两人曾经最爱的面包店倒闭后,伤心地给小麦发消息,却得到一句“去别的面包店不就好了”的回复。


完全无视对方的感受。


b. 不关心彼此的动态


过去,你们对彼此的关心可能会细节到“今天中午吃了什么”。


而现在,却连彼此最近在做什么工作、认识了什么人都不再过问。


似乎ta经历了什么,都跟你没太大关系。


c. 容易看到彼此的缺点


过去,你可能觉得ta认真研究漫画情节的样子十分可爱,而如今,在你眼里却是不务正业、不思进取。


d. 认为伴侣沉闷无聊,甚至有厌烦感


过去,你可能觉得只要跟他在一起,哪怕什么都不做就很快乐。
而如今,你却不再习惯待在ta身边,更喜欢独处或是和别的朋友待在一起。


同时,关系倦怠还会产生恶性闭环。


它会显著降低对伴侣的满意度,导致人们更容易放大对方的缺点,更不愿意与对方交流,进而引发关系中更多的冲突,加剧关系倦怠。







突然而至的倦怠,
其实早已埋有伏笔


关系倦怠,并不是你的错,这是人类写在基因里的本能。


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看,爱情是多种激素共同制造出来的产物。


就像吃多了抗生素,药效会打折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面对爱情中相同的刺激,也会越来越麻木。


而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我们在每个人生阶段都有自己的主线任务。


在解决了“亲密vs孤独”的冲突任务后,我们便会进入到“繁衍vs停滞”的任务阶段,通俗的讲,就是生娃、搞事业。


放在亲密关系上的精力,自然就下降了。


然而,比起这些难以改变的事实。


那些在无意识中,人为加速的关系倦怠,更叫人遗憾。


比如,生活琐碎和冲突累积造成的“劳累型倦怠”。


工作中的压力、生活的柴米油盐,都使得我们没有时间、精力去解决关系中存在的冲突。


电影里,小麦在工作中“被甩锅”,面临巨大赔偿。


而这时,阿娟却在在计较“面包店倒闭了,我发了信息,他却没有安慰我”。


阿娟觉得小麦不爱她了,他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听到她在电话那头哭泣,穿着拖鞋就飞奔到地铁站的少年了。


却不曾想过,他不是不爱了,他只是太累了。







我的一位姐妹告诉我,很长一段时间,她也觉得丈夫对她不再有激情了,每天都加班到半夜,一回家倒头就睡。


直到有天半夜醒来,发现酒局归来的老公在卫生间吐得天翻地覆,她才明白:


他已经不是学生时期那个陪她一起逃课的青涩少年了,他多了很多身份,也多了很多压力,她却一直视而不见,还要求他一如既往。


从此,姐妹不再抱怨老公回家晚、不陪她逛街,而是默默地在他包里塞上解酒糖,在走廊给晚归的他留一盏灯。


劳累型倦怠最好的解药,就是对彼此将心比心的共情。


相反,如果两个人都很累的时候,还在彼此给脸色,不沟通也不解决问题,自然会厌烦对方。



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4358a3761bf548909c2ab66afbdce1fa


















再比如“缺乏新意型倦怠”。


暧昧期之所以甜蜜,是因为我们会为了推进关系,去做一切新奇的、浪漫的事情。


人类动机的自我延伸模型认为,有吸引力的伴侣关系,应该是能拓展我们的兴趣、技能和经验的。


我们会共同去探索这个世界,分享彼此的体验,并在彼此的交流中拓展自己人生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一起去爬山的时候,他会告诉你怎么在野外辨别方向,你会带他去山脚下的农家乐吃招牌香椿炒鸡蛋。


但如果把在一起当做了最终目的,不再主动创造新经验,那么关系拓展就停滞了。


就像电影里的小麦和阿娟,曾经抱着同一本漫画书一起落泪、拥抱彼此;如今却懒得去看漫画改编的最新电影。







没有了新鲜的共同经历,少了可以分享的想法,多了对彼此的陌生,倦怠感也就随之而来。







打破倦怠,我们可以这么做


关系倦怠难以避免。


但结果如何,却完全由我们自己选择。


a. 面对“劳累型倦怠”,最好的方法是:做好期望管理,共同协商“牺牲”尺度


分三步走。


第一步,表达对彼此的期望。


试着和ta沟通,你希望ta 承担的责任,以及你希望可以得到满足的期待。


《花束般的恋爱》里,如果阿娟能对小麦表达出“一起去看我最爱的导演最新上映的电影,对我而言很重要”的期望;


小麦也能对阿娟表达“这次的项目很重要,周末的加班很关键”的期望。


俩人便不会陷入激烈争吵。


而现实却是:他们只提要求,不做解释。


当对方轻视自己的要求的时候,俩人便开始翻脸。


当我们指责对方不理解时,不妨先想想:我们真的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期望吗?


第二步,矫正对彼此的期望。


没有生活压力时,ta或许可以花费大把精力在恋爱上;


但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之后,ta能在你身上付出的精力,注定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需要意识到对方的多重身份,调整自己对ta的期望。


相处中最难的就是,我要求你宠溺,你却要求我懂事。


这样的关系只能在幻想和极度失望两个极端游走。


第三步,协商牺牲。


你们愿意为了满足彼此的期望,进行哪些调整、做出多大的让步?


阿娟对小麦的期望是周末的陪伴,小麦则期待着阿娟能理解支持他周末加班。


如果两人愿意都退一步,周六小麦陪阿娟去看电影,周日阿娟让小麦去出差加班。也就不会对对方的要求深感疲惫。


b. 面对缺乏新意型倦怠


1. 可以试着制定“爱情保鲜计划”,增加仪式感。


再去经历一遍热恋期做过的事。


我认识一对相恋十二年的朋友,他们当初是看完一场电影后表白在一起的。


因此,他们约定每个月的纪念日都要一起看一场电影,可以在电影院也可以在家,重要的是一起看。


2. 对伴侣保有“好奇心”和“关心”,挖掘新鲜感:


“除了恋人以外,他还是谁?”
“他今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他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他引以为豪的部分是什么?”
……


这种好奇心和关心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它能为你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话题来源,另一方面,也能让彼此感受到自己在被对方深深在意着。







写在最后:
关系倦怠不是关系的结局,依恋才是


倦怠期,只是关系的一种暂时性状态,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结局。


处理得当,或许还可以成为关系发展的契机。


一项核磁研究发现,那些在一起多年的伴侣,在想到对方时,与激情相关的脑区虽已不再激活,但与依恋相关的脑区却出现了显著激活。


不再是一见面就脸红心跳的恋人,但却是牵着手就能心律变齐的伴侣。


而能否渡过倦怠期、将感情升华为依恋,主要差别在于:对彼此的承诺度。


我曾问过我奶奶,是什么让她和爷爷70年来感情如初,她说:


“不管关系遭到怎样的困难,都从未想过要离开眼前这个人,更没想过换个人试试,而是想着如何解决。”
“衣服穿久了总会破的,修修补补又能穿了嘛。”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有问题就想分手”的态度。


“一旦动了分手的念头,就会对问题视而不见、自暴自弃。”


只有决意和眼前这个人,共同奔赴更远的未来,才有熬过倦怠期的毅力,发展出真正亲密深厚的关系。


但反过头来说。


如果对方不愿和你一起努力,或者你俩已经做了一切努力,却依然在与彼此的关系里深感痛苦。


那么体面分手,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至少可以保留曾经拥有过的美好回忆。


就像电影《花束般的恋爱》里的男女主,在分别多年后相遇时,还能笑着说再见。


看到当年两人的亲密照时,还能有“真好,我和ta在一起过”的心情。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Tsapelas, I., Aron, A., & Orbuch, T. (2009). Marital boredom now predicts less satisfaction 9 years late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5), 543-545.
Graham, J. M. (2008). Self-expansion and flow in couples' momentary experiences: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3), 679.
Bernstein, E. (2016). Why a little boredom could be good for your relationship. Wall Street Journal.


- The End -


作者简介:文小宁,北师大发展心理学硕士,表达欲超强的新媒体打字员。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一见钟情到一见就烦:婚姻的残酷真相,是写在基因里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