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cnews 发表于 2022-4-2 11:08

民间故事:书生去喝茶,丢了金子,老板:跟我上楼看看

作者:自说文史
以下故事,出自宋代王明清《摭青杂说》,翻译时稍有改动。文中插画来源网络,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删除。



北宋都城在开封,开封也叫汴梁、东京,堪称当时最繁荣的大都市,无数人都向往那里,想要在那里扬名立万,建功立业。打个比方来看,当年去开封闯荡的人,就像今天去北京闯天下的“北漂族”一样。

《水浒传》中,高俅最初就是在开封混生活,后来被赶出京城,得到赦免后,依然还是要回到开封。

开封有一座樊楼,位于宋都御街北端,这是当时最大、最豪华的酒楼,也是开封城七十二家酒楼之首。北宋末年,徽宗皇帝就曾在樊楼里,和天下第一名妓李师师幽会,留下了许多故事,还有诗词。

今天的故事,不在樊楼,而是在樊楼旁边的一个茶肆里。

这个茶肆不大,但是很干净卫生,里面的茶具乃至于桌椅都很讲究,再加上价格实惠,地理位置也好,能“蹭樊楼的人流量”——总有人不爱喝酒爱喝茶,又或者喝完酒后再喝茶,所以生意一直很好。



宋神宗熙、丰年间(熙丰是指熙宁和元丰,都是宋神宗年号,熙宁是公元1068年到1077年,元丰是从公元1078年到1085年),有一位读书人,姓李,乃是邵武人,偶然在这个茶肆前遇到了故友,他很高兴,就邀请朋友去喝茶聊天。

李书生身上带着几十两金子,为了防止被人偷去,他把金子放在一个袋子里,然后把袋子系在外衣的里面,大约是手肘到腋窝的位置。

这一次,李书生和朋友喝茶,天气本来就暖和了,这一下又喝着茶聊着天,李书生就觉得很热,于是他就把外衣脱了下来,放在一边。

两人聊得热火朝天,觉得喝茶不过瘾,朋友就说:旁边就是樊楼,一直想去喝酒都没机会,这次咱们久别重逢,必须喝两杯,走走走,咱们去樊楼喝酒去。

李书生也觉得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乡遇故知也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岂能不喝酒呢?于是他答应了,朋友拉着他一起出了茶肆,去樊楼喝酒了。

两人到樊楼里喝了酒,直到晚上才离去,朋友付了钱然后离开了。李书生回到自己的住处,天色已晚,他准备睡觉,忽然觉得身上有些凉意。他看了看自己,猛然想起来,外衣忘了拿,里面还有几十两金子呢!



李书生想起来去找衣服,但是转念一想:茶肆人来人往,自己离开也有三个时辰了,此时天色已晚,已经宵禁,五更再去还能找到吗?别说衣服里有金子,就是没有金子,那一件外衣也很值钱,谁捡到肯还给自己呢?再说了,如果有人发现里面有金子,那估计就更不可能交出来了。

想到这里,李书生心灰气丧,只好长叹一声,自认倒霉。

几年之后,李书生再次路过茶肆,他对同行的朋友说:几年前,我在这家茶肆里丢了一件衣服,衣服里有几十两金子,唉,真是倒霉。丢了钱之后,我典当衣服,才狼狈地凑了些钱,一路忍饥挨饿,又冷又尴尬,差点没能活着到家。没成想,我今天还能来到这里。

巧了,茶肆的老板在外面,听到了李书生的话,他赶紧到李书生跟前,作揖施礼,然后问:官人,刚才你说什么事?

李书生就说:几年前我在你家店里喝茶,丢了一件衣服,里面有些金子。当时我想来找,但考虑到人多,肯定找不到,就没来。



老板想了一会儿,忽然说:官人,那时候你是不是穿着毛衫,坐在靠墙边倒数第二排桌子的客人?

李书生说:是啊,我的钱袋子就在毛衫右手手肘上面,靠近腋下的位置。

老板又问道:跟你一起吃茶的客人,是不是穿着皂皮袄?

李书生又点了点头,说:是啊,那是我的朋友,多年未见,故而才去喝茶。

老板大声说一声:这就对了!官人,你的衣服是我收着了,那时候我看你们离去,小二又在忙,就去收拾桌子。我看到留下一件衣服,连忙出去找你,但不知道你们走得太快,还是去了别处,转眼不见了,所以我就只好回来,收下了衣服。我以为你明天会回来,所以也没打开衣服看,只是觉得很重,我猜是金子或者银子。官人,你赶紧说一下里面是什么,有多重,说对了就能领到。

李书生大喜,说:如果真的能拿到,我分一半!

老板听了,笑而不语。



茶肆上有一个小阁楼,老板找来了梯子,上了阁楼,然后说:官人,跟我上楼看看。

李书生一听,跟着上去了。到了阁楼上,李书生才发现,这里应该是储物间,所储存之物,应该都是别人丢的东西。因为这儿有雨伞、衣服、杯子、拐杖、包裹、书本、等等。

更奇妙的是,这些东西上还有字,比如“某年某月某日,中等个子(似)商人遗下”,对于各色人物,写得很细致,比如僧人、妇人、年纪、相貌、衣着等。如果不知道,就写“像商贾”“似官员”“类秀才”“若公吏”等等。实在不知道的,就写“不知其人”。

看到这里,李书生连连称赞。

老板到阁楼一角,找到了一个包袱,包裹得很严实,上面还写着“某年月日,一官人所遗下”。于是,老板拿到了包裹,到了楼下,当着众人的面,问李书生,包裹里是什么,有多重,到底是多少钱。

李书生记得清楚,说了出来。老板打开一看,果然和李书生说得一样,于是全部给了李书生。

李书生大喜,立马拿出一半的钱给老板。



老板拒绝了,说:官人,看你模样,应该是读书人啊,怎么居然不知道识人看人呢?岂不闻,古人所云,有义有利,义利之分,古人所重。小人虽然是商人,做生意赚钱,但是如果我重利益而轻义气,那我完全可以不说,这笔钱也不给你,对不对?那样的话,你会怎么办呢?

李书生想了想,说:我也没有啥办法,毕竟我不知道是你拿了,就算知道,也没有证据。

老板又说:是啊,我就算不告诉你,或者你知道了也不能奈何我,我完全可以留下你的钱财。但我为何没有这么做呢?因为我知道,做商人也罢,做读书人也罢,首先得先做人。而要想做人,就不能太看重利益,尤其是别人的钱财。是我的我一分都不会丢,不是我的,一万两我也不拿。那些东西我为何要收起来?就是怕拿了人家的东西,有愧于心啊!

李书生一听,颇为惭愧,连续施礼,然后感谢老板,他又请老板到樊楼喝酒吃饭,老板也推辞了。



当时,茶肆里有五十多人,一看到这个情景,都把手放在额头上,无不赞叹,都说像老板这样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

内中有一位老先生,看到后,长叹一声,说:伊尹之一介不取 ,杨震之畏四知,也不过如此啊!可惜,老板的大名,不能写在我们的史书上,如果能写在史书上,肯定也是一流人啊!
注:伊尹之一介不取 ,杨震之畏四知分别是两个典故。

伊尹之一介不取:商朝人伊尹,以前是奴隶,后来做到宰相,成了商朝开国元勋,但是他为人清廉,从不贪财,不是他的东西,即便是一丁点儿东西他也不要。
杨震之畏四知:东汉杨震经过昌邑,他以前所举荐的王密做了昌邑县令。听说杨震来了,王密就偷偷给了杨震十两金子,还说没人会知道。但是杨震却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离去了。



这两个故事,都是说做人应该有畏惧之心,不应该贪财。

这个老板,因为深明大义,不重利益重义气,大家广为传播,茶肆的生意越来越好,老板因此发了大财,后来子孙也都有出息。
而李书生听了老板的话,大为感动,后来回到邵武,安心读书,考上功名做了官,同样为官清廉。他又娶妻生子,枝繁叶茂,家族壮大。
至今,在邵武军光泽县乌州,还有许多姓李的人,他们都是李书生的后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间故事:书生去喝茶,丢了金子,老板:跟我上楼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