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3-12-30 12:30

三杯茶 | “一带一路”和一位四川茶人

作者:看度全接触


千百年前,驼铃悠悠,茶烟袅袅,启程丝路香飘万里;

千百年后,东西文明,互通互鉴,以茶为媒成其久远。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260337707009130498




充满爱心承载感恩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每天早上,到“茶祥子”坐坐,喝口热茶,是很多当地人的习惯。即便在飘雪的深冬,喝茶的两个长桌上,也会坐满老乡和旅人。

“茶祥子”的茶水都是免费的,饮者自取便可。在这座依山傍水的恬静小镇,鲜有这般热闹的场所。

据考证,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而成都、汶川、雅安到云南一带,则被公认为全世界茶叶最早的发祥地。





边茶,又称藏茶,属于典型的黑茶。“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汶川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站点之一,曾盛产“西路边茶”。时过境迁,迢迢古道的喧嚣渐行渐远,就连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岷江上游的当地花茶也没了市场。

为重振汶川映秀的制茶技艺,2012年5月,汶川县人民政府从雅安蒙顶山将制茶人蒋维明请到映秀。从此,蒋维明扎根映秀非遗产业园,创立“茶祥子”制茶坊,开始复兴“西路边茶”技艺。





刚来那会儿,蒋维明的全部家当就只有两口铁锅、一床铺盖,晚上就在马路边凑合过夜。在艰难的创业初期,镇上的村民杨和江、杨和祥两兄弟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就主动来帮蒋维明揉茶、炒茶。



蒋维明回忆说:“我有时候晚上从蒙顶山回来,凌晨两三点给杨和江打电话,他都能从床上爬起来,热情地给我开门,邀请我去自家的客栈里住。”为了帮忙,杨和江弄来了一把铡刀,协助蒋维明把粗老的鲜叶铡短铡细。时间一长,杨和江给自己取了个绰号“映秀第一刀”。
除了杨氏兄弟,81岁的朱大娘也给初来乍到的蒋维明带来了温暖的期盼。蒋维明说:“朱大娘为人和气,话也不多,每天就背着背篓,上山拾掇自己的菜园子。她是第一个把自己采来的茶卖给我的人。”第一年,蒋维明的采茶队伍多数是老年人,后来慢慢开始出现40多岁甚至20岁左右的采茶人。当地村民说,茶叶卖得好,村民有了钱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免费供茶,转眼已经11年了。

茶汤清亮,入口顺滑,滋味悠长,熨帖一方人心。



如今,这座川西小镇几乎每家每户门前屋后都栽种着大片的绿植,绚烂多姿,一派生机。若不是地震遗址及纪念馆的存在,很难想象,15年前这里曾是汶川大地震的震中。

蒋维明说自己和映秀,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这里是值得我奔赴的地方,乡亲们也需要一场奔赴,奔赴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心灵驿站,不念过去,活在当下。‘茶祥子’要努力成为这方土地的人们值得奔赴的地方。”

时间冲淡了伤痛,聚合了感恩之心。一杯爱心满满的路边茶,让爱的涌泉,涓涓不息。







振兴茶

2013年

蒋维明创立“茶祥子”

从最初歇脚的爱心路边茶作坊

到2019年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

集“传统非遗技艺+实践教学+现代生产管理”

于一体的“专而精、精而美、美而特”的

“丝路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至此,面临消失的“西路边茶”茶马文化、黑茶技艺被重新拉回了消费市场。

制茶,离不开优质的茶源。

映秀镇处于湿润河谷地区,映秀以北的区域则是干旱河谷地区,两者交壤处容易出现极端气候条件,极适合药源类、芬芳类植物的生存。



来到映秀后,蒋维明把周边山上的茶树资源都摸索了一遍,徒步过程中,他与漫山遍野的“荒荒茶”不期而遇。

无人打理的荒山荒地杂草丛生,“野蛮放养”于此的老茶树,成了蒋维明复兴“西路边茶”技艺的关键所在。“乔灌草看着不好看,但抗虫害能力强,营养物质含量相对更高,而且灌木叶落在地上,就形成了天然的肥料层,茶树根能更好地吸收矿物质成分。”蒋维明表示,“荒荒茶”看似散养无序,却是绿水青山的自然产物,是安全营养的茶源,完全可以利用起来。

伴随着“西路边茶”技艺的恢复,蒋维明开始向当地村民收“荒荒茶”,带动了汶川县的茶叶种植。从映秀镇到临近的水磨镇、漩口镇,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恢复茶叶种植。



黄家院村是映秀镇地势最高、位置最偏远,发展相对滞后的村子。据黄家院村的村民吴茂介绍,“以前黄家院村主要种玉米、大豆、红薯和小麦,现在村上家家户户都栽种了茶树”。为了方便茶农种植,近年来,当地政府扩建了公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乡参与到茶产业之中。

映秀高半山区,云雾缭绕,雨量充足,山上不仅有老茶树,还长满了金银花。



蒋维明进黄家院村调研时,发现这里山上的金银花花蕊长度超常,几乎是市面所见金银花的两倍,堪称制作金银花茶的上乘原料。于是,蒋维明开始动员村民发展金银花产业,指导他们科学种植、生产,并以高于市场价数倍的价钱收购野生金银花。



吴茂说:“我手脚比较快,平均一天能摘四五十斤野生金银花,一斤就算20元钱,一天就能挣1000元,年纪稍长些的,一天也能摘个20来斤,当天就能收到钱,大家也就越做越有干劲。”野生金银花的采摘与种植,逐渐成了当地的致富“新帮手”。



茶源有了,食品安全成了第一要务。

蒋维明给茶农们明确了茶叶鲜叶“三不”标准: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添加除草剂。他还要求茶农们留下身份证号及联系方式,让每筐茶都可以追根溯源。

今年夏天收茶时,蒋维明就遇到了一个小状况,“我们发现有两筐茶存在农药残留,只能就地销毁。后来发现是这个老乡家玉米地和茶树地挨得很近,给玉米打的农药被吹到了茶树上,造成了两筐鲜叶不合格,也导致了这个茶农少了两周的采茶收入。”拒绝化肥、杜绝农药,从根本上保证了茶叶的食品安全。

此外,蒋维明还将制茶技艺传授给当地村民,让当地村民逐步实现从农民到技术工人的转变。



11年间,蒋维明向当地270户茶农收购“荒荒茶”,累计为他们增收800万元。“茶祥子”的人气旺了,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进一步提振了乡亲们对茶产业发展的信心。

今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个占地3亩的野生金银花育苗基地已完成初期建设。预计明年3月左右,基地里4-5万株野生金银花育苗长成后,就会免费移栽到村民的家中。届时,村民又将增加一笔稳定的收入。







大同茶

近年来

孕育于青山绿水

生于巴蜀大地的“西路边茶”已享誉八方

除了供给川西高原

还销往北京、成都、重庆、香港等地

外地销量占总销量的68%


相互借鉴,美美与共


从映秀出发,蒋维明的茶产品先后参加多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奔赴五湖四海。清新茶香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编织出文化交流的纽带,连结起新丝绸之路上的不同国家。

2017年6月,蒋维明受邀参加“一带一路·海上丝路”盛世公主号首航系列活动,并做了“熊猫故乡的茶”主旨演讲。7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主流精英人士了解了中国茶文化,体验了黑茶、黄茶、金银花茶等丰富多样的中国茶产品。



2018年新春,习近平总书记到映秀镇考察,来到蒋维明的“茶祥子”制茶坊,仔细查看制茶工序,体验酥油茶制作流程,并嘱托他精益求精、创造名牌,为“一带一路”建设多作贡献。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在映秀镇群众经营的制茶坊了解发展茶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情况(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5年过去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厚望如山,催人奋进。蒋维明从单纯的制茶手艺人向茶文化传播者不断拓展深耕。



精益求精,守正创新。“非遗技艺一定要循着古人的传统经验,但同时要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我们想要把高品质的非遗产品推向市场、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就必须按照世界通行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来制作。”蒋维明说,“西路边茶”制茶工艺,要经过和茶、顺茶、调茶、团茶、陈茶五个阶段和繁复的32道工序,原料陈化历时三至五年,制作约六个月。

为了提升效率,蒋维明利用超高温蒸汽发生设备,将蒸茶时间由原来的半小时缩短为15秒,最大限度减少蒸制过程中茶叶营养和味道的损失。蒋维明告诉我们:“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工序,蒸压时间的缩短,可以让茶汤更明亮,口感更醇和。”

在茶叶紧压环节,用食品级不锈钢材料替换传统的木器、石器,既便于清洁,又能保证食品安全达到国际标准。



创造名牌,淬炼技艺。蒋维明深知真正要想做成名牌,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

“其实很多外国人对我们的发酵技术是不太明白的,那我们就用他们能看明白的方法来呈现,把食品检测报告拿给他们看。”多年来,蒋维明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制茶工艺进行改进、创新。

通过研究微生物发酵技术,蒋维明将原本模糊的发酵过程,分为两段式工艺体系,突破了发酵黑茶微生物菌群不稳定、每年口味不一、口感差异和营养物质溶出不充分的技术瓶颈,将黑茶发酵的时间从10天压缩到4小时,并提高了优势菌群的控制力,从而化解了规模生产和优质产品之间的矛盾,开创了精准细分的关键工艺节点,明确了系统解决方案的生产路径。





对于没有“茶性”概念而更注重味道的外国人,如何才能让他们爱上中国茶?蒋维明创建了紧压茶技术和信息化双创中心、口味测试实验室和茶叶储存深冻库,不断追求实践制茶的科技化、营养化、数字化。

通过科学研究,改善工艺,“茶祥子”的产品在食品安全、营养物质、茶汤口感等三方面实现质量稳定,并不断拓展出口市场。

“如果给外国人说‘禅修’、‘茶道’,他们可能听不懂,但是如果换种说法,说‘冥想’、‘疗愈’,他们可能更能接受,先让他们接受,再进一步去理解。”为了让外国人真正接纳中国茶文化,蒋维明常常通宵学习不同国家的茶知识和茶文化。

“民间交流的根本,不仅仅是构建东西方的了解,更重要的还是懂得。”





如今,蒋维明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钻研“无国界”的茶饮品。比如用咖啡机、虹吸壶来调制,加入朗姆酒、奶酪等舶来食品,运用冷萃等手法,研制出不仅能组合东方茶点,同时也能搭配西方美食的融合茶饮。

从“知道”到达“懂得”,走出去再请进来,以茶为媒,润物无声,高质量地为“一带一路”建设多作贡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今年,尼泊尔、意大利的政要,英国、韩国和俄罗斯的青年都来到“茶祥子”进行了交流。采访期间,蒋维明高兴地说:“前两天还有俄罗斯的朋友来我这儿买茶,我也在准备明年去日本、韩国开展一系列的茶文化交流活动。以茶为媒,常走动,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

走向国际的茶路,除了靠茶叶本身之外,还离不开茶文化、茶空间的多维度助力。



2023年5月,三座“茶祥子 · 地球茶仓”建成,这几座概念茶室将时尚的星空酒店理念与传统的茶室设计相融合,分别打造出了具有藏、羌、汉三种茶文化特色的现代茶空间。

“‘地球茶仓’具有多重属性,既是品茶室也是茶文化展示园,还是网络茶平台的直播基地,代表着未来‘茶祥子’多样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茶祥子”先后在成都、九寨沟设立了茶文化传播门店。



谈及未来,蒋维明有个10年计划,将“地球茶仓”体验园运作成熟后开到国外去,以“地球茶仓”为载体,把中国多民族的茶文化传播到海外。

蒋维明的制茶坊里有一座水晶羌碉,羌碉是由2023块透明玻璃砖组装而成。蒋维明告诉我们,以后每一年会添加一块。



水晶羌碉拔节生长,正如这里的人们和生活,向上向善、无忧新生。



END

策划 | 何静涛秦攀唐韵雅

编导 | 秦攀 何静涛

文案、排版 | 唐韵雅

摄像、后期 | 向霖谷谢佳

审核 | 谭晟肖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杯茶 | “一带一路”和一位四川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