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4-5-2 16:32

AI只跑了前半程

作者:黑洞聊天室


提起人工智能(AI),你会想到什么?

家里能对话的智能电视、智能音响,进入商场、超市前的红外人脸识别智能测温系统,商场里的智能导航机器人,还是最近新闻里常常曝光的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工厂……

近年来,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保持着很大期待。无论是从巨头布局上,阿里、华为百万元年薪招AI人才,还是从就业层面,AI行业已成为2019年薪资排名第一,平均月薪达22322元。

但是,在新闻热炒与资本青睐背后,人工智能的行业发展究竟如何?未来将有哪些发展趋势?



近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腾讯CEO马化腾,特斯拉CEO马斯克,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等国内外大咖表达了对AI发展的精彩观点。

熬过寒冬,就是英雄但,寒冬还有多久?

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技术。

1956年,人工智能被提出,目前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2016年, AlphaGO打败世界围棋冠军柯洁之后,人工智能曝光度持续增加,逐渐出现在人群的视野中。

因此,不仅有谷歌、微软百度、腾讯、阿里、华为等国内外科技巨头发力AI领域。在2000年左右,国内也成立了一批专注于芯片、平台、人脸识别、声音识别等细分领域的 “独角兽”公司。诸如,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的寒武纪、地平线,专注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旷视、云从、依图,专注于声音识别的科大讯飞……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2019年底,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超过了510亿元(人民币),人工智能的企业数量超过了2600家。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AI智能机器人帮助护士传输医疗物品、AI系统辅助病例筛查,10秒左右可排查一个患者CT影片、AI助力新冠疫苗研发……人工智能频频“C位出道”。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新基建成为社会焦点。我国在多次重大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推动新基建建设。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的代表技术之一,在新基建和抗疫的双重光环下,再次成为焦点。



因此,今年上半年,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根据天眼查官方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新增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14万家,较去年同比增长31.35%。

任何一个行业,新兴企业入局数量增加,说明了行业处于市场发展的早期,尚未形成巨头垄断格局。

但与人工智能高调炒作背后,除了科大讯飞、云从等少数企业刚刚盈利转正外,还有大部分独角兽企业估值甚高,却尚未实现盈利。

成立于2011年的旷视科技,在2016至2019年上半年,分别亏损3.43亿元、7.58亿元、33.52亿元和52亿元。

成立于2014年的寒武纪,在2017年至2019年净利润,分别为-3.81亿元、-0.41亿元和-11.7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81亿元、-0.41亿元和-11.79亿元,连续三年累计亏损金额超过16亿元。

正如李彦宏将目前人工智能所处的阶段,比作互联网在2000年前后经历的阶段,是大多数颠覆性技术在加速普及之前的必经阶段。

“就像一些公司消失了,一些人永远离开了这个行业。但是,当迷雾消散时,一个经济和社会全面互联网化的时代开始了,熬过寒冬的小人物们成为了新的英雄。”李彦宏表示。

因此,行业巨头不断加深对人工智能的投入。

李彦宏宣布,百度将在2030年之前,建设500万台以上百度智能云服务器,在未来五年,培养500万人工智能人才;阿里则在日前提出将投入100亿元围绕天猫精灵全面布局AIoT(AI+IoT,即人工智能+物联网)及内容生态领域;而腾讯则宣布投资450亿在松江建设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和产业基地。

同时,李彦宏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发展“三段论”,将人工智能发展划分技术智能化阶段、经济智能化、社会智能化为三大历史阶段。



“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处在经济智能化前半段向后半段过渡的时期,经过前半段的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少数几家AI平台,和细分领域的AI平台,在搜索、智能驾驶等领域已经证明了对所在行业重构的潜能。”李彦宏表示。

可见,人工智能在被提出的60年时间里,刚刚跑完前半场的路程,距离最终实现智能社会还需要行业再添几把火。

AI需要“博爱”制造业是“黑土地”?

任何一个技术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用户买单,同时都要以能够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原本在人们心中冷冰冰的AI技术正试图撕开最后一层外衣,露出温情的一面。

AI需要与各行各业“混搭”,释放更大的价值。“在人工智能方面获得的成果往往源于看似完全不搭界的学科之间的合作,如果没有其他领域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人工智能不可能取得如此快的发展。”姚期智表示。

而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也认为,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是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应用的深化,人工智能和各行各业、各领域知识的结合是必然。

同时,梅宏表示,“当前,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应用还只是“扶植”,很难说形成了所谓真正的交叉。我们更愿意看到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或者信息技术,在某一个行业更为深度的应用。”

针对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中的表现,张文宏也为人工智能泼了一盆冷水。“非常遗憾的告诉大家,这次疫情的控制,是靠城市治理和传统医疗手段来实现,人工智能没有在防疫中带来关键作用。”张文宏表示,希望人工智能能够在未来更多的应用于预警分析。

那么,与诸多行业的合作,人工智能的主赛道将在哪儿?



SAP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李强表示,工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会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航道。

李强认为,互联网金融、安防、交通贡献了超过50%的人工智能市场份额,紧接其后的是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消费电子、教育、医疗等。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占据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制造业人工智能市场份额只有5%。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对于中国制造、中国实体经济的赋能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同样,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也做出同样判断,人工智能是新基建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产业互联网的“中央处理器”。

在今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发布文件,明确指出,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能力,引导平台增强5G、人工智能、区块链、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支撑能力。

AI将与5G等通信技术一道,成为底层技术,赋能金融、农业、制造业等千行百业。同时,AI应用于各行各业,需要解决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而如何正确的利用数据,用人工智能用好数据,成为未来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正如疫情期间,我们每个人都要用的“健康码”,是否涉及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数据安全如何保证?同时,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打破数据孤岛,数据是资源,掌握数据才能真正掌握未来。

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也提出,大量的数据真假难辨,这样的数据怎么整合,从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迁移学习来转变,未来最难的是人和机器怎么结合起来。




扫码关注


专注5G、云、AI等ICT动态

回复消息:加Boom君微信聊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只跑了前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