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4-15 07:57

非洲多样语言环境视阈下“一带一路”倡议传播的挑战与策略

作者:微信文章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摘要】

      语言是“一带一路”倡议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的沟通桥梁。而非洲多语言环境带来的挑战不仅影响信息的有效传递,还制约了中非合作的深入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多语言环境传播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包括翻译工作繁重、解码过程中的文化转码损耗以及叙事重构与媒介适配问题。面对这些挑战,本文强调“语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倡导建设术语数据库和创新翻译技术来提升翻译效率和质量,并提出了结合文化背景优化传播策略的具体方法,强调本土化叙事和自塑、他塑结合的传播模式,旨在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传播精准性与影响力。本文的研究不仅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精准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中非高质量合作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非洲;语言多样性;跨文化传播;传播策略。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经成为全球合作与发展的新引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和积极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指出,“一带一路”合作的三大转变之一是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中非合作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教育、减贫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蒙内铁路、亚吉铁路、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并且未来在数字经济、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然而,要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高质量合作发展,必须继续提高“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传播接受度和影响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与传播策略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提高精准传播需要对传播地区、对象进行深入调研以制定传播策略。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非洲拥有独特的多语言环境:超过2000种语言分布在不同语系中,如尼日尔刚果语系、亚非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和科伊桑语系等;15世纪以来,殖民主义使得葡萄牙语、法语、英语等成为多个非洲国家的官方或通用语言,形成了复杂的多语言共存局面。深入剖析非洲语言多样化环境是制定对非传播策略的应有之义,因此本文将分析在非洲多语言环境下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精准传播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多语言社会中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以提高“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的精准性、有效性, 推动中非结为更紧密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

01

非洲语言多样性概述

(一)语言数量、分布与主要语系

   非洲是全球语言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数量庞大的语言种类。根据Ethnologue(全球语言数据库,提供关于世界上已知活语言的详细信息)统计,非洲共有2092种语言,占世界语言总数的30.3%。非洲的语言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例如东部非洲以尼罗撒哈拉语系为主,而西部非洲则以尼日尔刚果语系为主。尼日尔刚果语系是非洲最大的语系,包含了众多班图语支(如斯瓦希里语、祖鲁语、卢干达语等)以及其他数百种语言,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此外,非洲还存在一些较小的语系,如南岛语系(在马达加斯加岛)和印欧语系(如马耳他语),以及尚未被明确归类或被认为是孤立语言的若干语言。

      整体的丰富性是由各非洲国家、地区语言的丰富性构成的,“2092”不是枯燥的数据,这些语言并非躺在历史记忆中,而是正在非洲人民日常生活中迸发生命力。根据statista(一家总部位于德国的全球领先的数据和商业智能平台)一项2022年关于非洲各国现存语言的调查,发现现存语言最少的是塞舌尔,但也拥有4个现存语言,高居榜首的尼日利亚拥有520种语言,第二名喀麦隆有277种语言,此外,有41个国家存在至少11种语言。

      不过,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是势均力敌的,每个非洲国家都有主要语言与使用人数较少、地位没那么重要的语言。比如现存语言最多的尼日利亚,其主要族群分布情况如下:约250个部族中豪萨–富拉尼族、约鲁巴族、伊博族人口最多,分别约占总人口的29%、21%、18%。三大族群在政治、经济及文化实力上相近,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均势。因此根据使用者的数量、分布和功能以及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官方的接受度,排前三位的民族语言分别是豪萨语、约鲁巴语和伊博语,使用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的语言使用人数则多寡不一,多则逾百万,少则不足百人。排名第二的喀麦隆,56%的人说法语,23%的人说英语,其他本土语言使用人数占比为21%。

图 1-2非洲法语国家法语使用人数占比



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二)官方语言与本土语言的对立

      非洲的官方语言大多源自殖民时期,许多国家在独立后继续使用前殖民宗主国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如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也有国家由于弘扬本民族文化、反殖民情绪等因素以自己民族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因此,非洲各国在官方语言的选择上一般呈现三种类型,如图所示:

图 1-2非洲法语国家法语使用人数占比



数据来源:由笔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方数据整理得出

      但是与中国等绝大多数国家不同,非洲的官方语言的“官方”并不意味着这些语言是使用人数最多、使用场景最多的语言。从人数上来看:在法语国家组织已统计的20个国家中,仅6国的法语使用率超过50%,整体平均使用率为39.77%。英语区也是如此,多数国家英语使用者未过半数。

   图 1-2非洲法语国家法语使用人数占比



数据来源:法语国家及地区组织

(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ophonie)数据调查

表 1-2非洲英语国家英语使用人数占比



数据来源:Ethonologue数据库

      从使用情景上来看,不同语言在教育、政府、媒体和商业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官方语言往往用于正式场合和高等教育,而本土语言则停留在日常交流中。如下图所示为尼日利亚主要语言的使用场景和目的,可见在政府事务、国际交流、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等正式场合英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科学技术这方面,英语呈垄断态势。

表 1-3 尼日利亚主要语言使用场景与目的



数据来源:李岩.(2021).非洲国家多语言共生图景

揭秘——以贝宁为例.世界知识,(02),68-70.

      这种语言现状带来了诸多问题,加剧了官方语言与本土语言之间的对立,本土语言在教育领域被边缘化。尽管许多非洲国家独立后尝试变革殖民教育体系,但由于非洲整体教育水平落后等因素,欧洲语言依然作为主要教学语言使用。例如南非的教育体系中,尽管有11种官方语言,但英语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南非政府出台了《高等教育语言政策》,推动多语言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中,本土语言在高校只是作为一门学科并通过英语来讲授。又如在加纳的教育体系中,英语是主要的教学语言。尽管加纳有多种本土语言,如阿坎语和埃维语,但英语在教育、政府和商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小学低年级或整个小学阶段使用本土语言教学,但小学高年级及以上就必须转为官方语言英语等主要学科的教学。可见本土语言使用者在教育上的劣势,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语言的不同地位还导致了社会经济资源方面的不均衡。官方语言的使用者往往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和经济资源,而本土语言使用者则处于劣势。比如贝宁,宪法规定了法语是国家的官方语言,《选举法》要求掌握法语是政治候选人参加选举的必要条件。在政府行政部门,公职人员虽然通常用当地语言回答公民口头提出的问题,但书面文件只提供法语版。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进一步加剧了官方语言与本土语言之间的对立。

      为了缓解这些社会矛盾,非洲国家也努力调整语言政策来消弭官方语言与本土语言间的对立。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将柏柏尔语提升为官方语言,这不仅有效缓解了由于语言对立冲突带来的社会矛盾,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促进社会多元发展。除此之外,为了平衡国际通用语言与本土语言的使用,许多非洲国家采取了双语或多语教育策略,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将英语和斯瓦希里语同时作为官方语言,学校教育中也采用双语教学。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国际语言,还能保持与自己文化传统的联系。

02

语言多样性对“一带一路”传播的挑战

      如前文提到非洲的多语言环境不仅体现为语言数量的庞杂性,更深刻影响着跨文化传播的编码与解码过程。在编码阶段,传播者需将中国特色的政策话语转化为非洲本土语言符号,面临术语适配与语义重构的双重挑战;在解码阶段,受众基于自身文化语境对信息进行意义再生产,易造成文化内涵的流失甚至误读。这一双重挑战机制贯穿于翻译实践、文化转码与媒介传播等环节,构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非传播的深层障碍。

(一)翻译工作繁重

      如上一部分数据展现了无论是法语非洲国家还是英语非洲国家,掌握法语或英语的人数均不过半数,若要破除语言壁垒导致信息传播效率低下的困境,提高我们传播的精准性、有效性,我们需要主动牵头大量翻译工作。

1.语言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首先需要翻译的语种多,语言复杂,语系多样,不同语系下语言不互通,同种语言有多种变体。比如说,斯瓦希里语是东非地区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拥有超过1.5亿使用者。然而,即使在东非地区,斯瓦希里语也有多种方言,其中肯尼亚蒙巴萨地区的姆维塔方言(Kimvita)存在独特的音系,与桑给巴尔方言(Kiunguja)的互通度较低。鉴于斯瓦希里语的多层结构,翻译工作常常需要采取“标准语主导+地方变体补充”的策略。例如,在推广“一带一路”农业合作项目时,需同时制作斯瓦希里语标准版和卢奥语方言版宣传材料。这种语言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得翻译工作繁重、需要专业翻译人才确保语义的正确性。

2.专业词汇的适配与表达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金融合作等,这些领域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准确且简明的术语来传递相关信息。然而,非洲本土语言中许多专业术语并没有直接的对应表达,如何将这些术语准确翻译成当地语言,是翻译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难题。

      例如,“高铁”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其概念对于许多非洲国家来说是新的。斯瓦希里语中“高铁”被翻译为“treni ya kasi ya juu”(高速列车),但这种直译无法准确传达高铁的具体特征,“铁路”的意涵被省略了。又如“可再生能源”在斯瓦希里语中被译为“nishati inayoweza kurejeshwa”(可恢复的能源),在豪萨语中为“Makamashi mai sabuntawa”(可更新能源),但这些翻译都未能充分体现其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重要性。因此,翻译这些术语时,不仅需要语言转换,还需进行概念重构,并提供额外解释和背景信息,这无疑增加了信息传递的复杂性。

      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项目和技术不断扩展,更多新的领域和术语需要选好适配表达,如“金融创新”“绿色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这些概念在非洲本土语言中往往没有直接的表达,必须通过组合、创造新的术语或采取解释性翻译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解码过程中的文化转码损耗

       非洲多语言环境的复杂性放大了“一带一路”倡议传播中的文化转码损耗。根据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受众在信息解码过程中基于本土文化框架对传播内容进行意义再生产,这一过程在非洲多语言、多文化交织的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挑战。

      例如,“和谐共生”这一概念,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中文语境中,这一概念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在非洲一些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的表达方式。斯瓦希里语中可能通过“maishi kwa usawa”来表达(意为“平衡的生活”),但这种翻译无法完全传达出“和谐共生”所蕴含的文化深度和哲学思想。类似的另一个常见的表达是“合作共赢”。在中国外交政策中,这一概念强调各方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利益,而非单方面的经济收益。然而,在一些非洲语言中,如豪萨语或祖鲁语,“共赢”的概念并不是常见的表达,翻译者可能会采用“ushirikiano wa faida”或“ushirikiano wa mshikamano”(分别意为“利益共享的合作”或“发展的合作”),但这些表达往往失去了一定的文化细节和外交策略的深层含义。

       文化转码损耗的本质是符号意义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再生产偏差。唯有通过深度文化调研、动态语义校准与本土化叙事创新,才能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有效传播。

(三)叙事重构与媒介适配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传播,不仅面临语言障碍的问题,更多的是如何在一个复杂的、多语言的环境中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和价值观。因此,非洲多语言环境对叙事内容的构建、对传播媒介的选择及其适配度,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1.传播内容的适配: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与叙事创造

      在非洲,语言的多样性意味着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在这样的多语言文化背景下,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时,不能单纯转载、翻译中文内容,不能简单输出以我为主、或者所有语言“一视同仁”类的叙事,需要根据每个地区的语言文化差异设计合适的传播策略、设置匹配的议程。这就带来了传播内容适配即文化适配的挑,需要通过大量调研增进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以创造符合当地语言文化的叙事方式,使得“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更具亲和力和接受度。

      比如在斯瓦希里语区,强调“和谐共生”可能会显得过于抽象化而不易理解,但如果改为强调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这样的内容将更加贴近当地民众的实际需求和价值观。此外,“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非洲某些国家尤其是资源依赖型国家中,可能会引起对环境保护阻碍发展或资源过度开发的担忧。要避免这种文化冲突,传播者可以通过具体案例,比如埃塞俄比亚莱比垃圾发电厂、摩洛哥努奥光热电站、肯尼亚加里萨光伏发电站,来展示“一带一路”倡议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投资帮助非洲国家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因此,在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语言文化的适配,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翻译,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语言背景和文化体系,调整话语表达,创造出具有本土化的叙事方式。

2.传播媒介的选择与适配:多语言、多元媒介的有效整合

      非洲大陆的媒介生态复杂多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介渠道和接受习惯存在显著差异。在多语言的背景下,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以及如何有效整合不同媒介,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传播的一大挑战。

      如何选择合适的媒介意味着要做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看不同语言人群倾向使用哪种媒介、不同媒介使用目的是什么,因为从传播有限论来看,不是所有传播都是能被有效解码的。比如说一个人虽然最多使用TikTok(抖音)海外版但是仅用于娱乐目的,在重要事件接受与观念转变依然依赖于传统媒介,那么我们传播工作者就应该重点在电视和广播等传统主流媒介开发优质视听内容,引导受众接受“一带一路”倡议。

      尽管如此,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非洲的大众传媒注定进入“第二媒介时代”,社交媒体一定会成为主要传播空间。现在一些非洲国家社交媒体的普及已然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冲击。根据Statista 2022年的最新数据显示,非洲的社交媒体用户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已超过3.84亿。北非和南非的社交媒体普及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截至2022年2月,北非约有56%的人口使用社交媒体,而南非的比例为45%。在GeoPoll(一家专注于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远程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调研平台,尤其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具有显著影响力)一项涉及到加纳、肯尼亚、南非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交媒体相对普及的国家,社交媒体成为主要新闻信息获取途径。

图表 2-1 加纳、肯尼亚、南非三国最多使用的媒体



数据来源:GeoPoll 2024数据调查

      因此,中国在非洲的“一带一路”倡议传播除了要根据特定语言群体选取特定媒介进行精准输出,还要重视构建起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项目进展以及经济合作成果等,推动与当地受众的互动。例如,中国驻南非大使馆通过Facebook(脸书)、Twitter(推特)和WeChat(微信)等平台与当地社区进行交流,分享“一带一路”项目带来的改变。

    据GeoPoll 2024年数据调查,在非洲最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Facebook、TikTok、Instagram、Twitter中,只有一家属于中国,如何培育影响更广的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在西方话语话语盛行的社交媒体上杀出重围,以整合媒介资源传播多语种“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内容也是一大挑战。

图表 2-2 非洲最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



数据来源:GeoPoll 2024年数据调查

   截至2025年1月16日,Facebook上中国央媒开设的非洲本土语言账户主要如下:

图表 2-1



数据来源:2025年1月笔者在Facebook上检索整理得出

      央媒开设的非洲本土语言账号粉丝数量都很有限,可见目前中国在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上非洲本土语言类影响力较小,传播效果必然有限。未来如何稳序推进中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影响力构建,依然是一大挑战,可能会面临某些主流社交媒体平台西方话语盛行、平台算法阻碍、舆论自由情况下难以依靠国家力量、政府干预需适度等多方面问题。

03

应对挑战的策略

(一)加强“语言+”复合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专业领域字段翻译效率、减少解码过程中文化意涵折损度,应着重调整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国内外双线培养“语言+”复合型人才格局。

      一方面,国内高校应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开设跨学科课程。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斯瓦希里语专业正在探索培养国际传播和法学两个复合方向的人才。通过设置如《东非共同体法律文本翻译》等课程,解析坦桑尼亚《投资法》(2015)、肯尼亚《土地法》(2012)等法律文件,帮助学生掌握关键术语的准确表达,如“土地使用权”(Haki ya kumiliki ardhi),提升其法律翻译能力。同时,高校可以与律师事务所、跨国公司等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此外,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或参与非洲本土司法案例的翻译实践,如中国政法大学要求非洲法研究生完成200小时的本土司法案例翻译实践,以增强其法律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在国际交流拓展领域,应促进了解非洲本土语言人才培养,增强与非洲高校合作,培养“非洲本土语言+汉语+”的非洲翻译工作者,可以借助现有平台如孔子学院,像肯尼亚的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自2019年起开设斯瓦希里语与中文双语班,每年吸引约200名学生,极大促进了双向语言学习能力的提升。如此非洲翻译人才与国内翻译人才双向培养,共同为一带一路传播注入动力。

      此外,政府或相关机构可以牵头建立非洲语言翻译人才库,整合国内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翻译人才资源。对入库人才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其专业领域、语言水平、实践经验等进行详细登记,以便在“一带一路”相关项目中能够快速、精准地调配翻译人才,提高翻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用技术为翻译、传播赋能

      术语数据库建设。组织语言专家、行业专家和翻译工作者,共同创建“一带一路”术语数据库,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金融合作等专业领域,系统地梳理和翻译专业术语,确保术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从而减少语言误解导致的沟通障碍,并提高翻译与传播效率。

      推动翻译技术研发。人与技术并肩,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发针对非洲多语言的翻译工具。例如,阿里巴巴和腾讯已经在开发智能翻译应用,其中阿里云“机器翻译引擎”在东非斯瓦希里语和中文翻译中已经实现80%以上的语义精准度,并通过用户反馈不断改进。类似技术可以在“一带一路”相关传播中部署,帮助项目管理人员与当地社区沟通。

(三)结合文化背景优化传播策略

      深入调研与精准定位。在传播“一带一路”倡议之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不同语言群体的文化特征、受众需求和关注焦点。根据调研结果,精准定位传播内容,避免简单地输出以我为主的叙事,而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更具亲和力和接受度的传播策略。例如,在资源依赖型国家,重点传播“一带一路”倡议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投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消除当地民众对环境保护阻碍发展的担忧。

      着重打造本土化叙事内容。针对不同语言文化,在“一带一路”相关宣传内容中融入对应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如采用本地的音乐、服饰或建筑设计元素,创作具有本土特色的叙事内容。例如,可以借鉴《远方的家·一带一路》的跨文化传播策略,通过讲述当地民众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亲身经历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和价值,增强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自塑、他塑结合。推动支持非洲本地叙事。鼓励不同语言的非洲学者、媒体人和艺术家从本地、本文化视角解读“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赛事推动不同语言的非洲人民以个人视角来讲述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目前央媒在非洲的社交媒体传播内容呈现不同语言同质化的问题,传播效果不佳,这是时间成本等各方面资源受限的结果。促进本土化创作短视频、故事化纪录片等内容,结合不同语言非洲年轻群体的审美与关注点,促进自塑、他塑相结合,能大大提高传播的精准性、有效性。

(四)提升传播媒介的适配性与影响力

   

      加强与非洲媒体的合作。通过投资、技术援助等方式,提升其用户体验和内容质量,扩大其在非洲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提供更有力的平台支持,共同策划和制作“一带一路”相关的新闻报道、专题节目和纪录片等,提高传播内容的本土化程度和可信度。例如,中国媒体可以与非洲媒体合作,深入报道“一带一路”项目在当地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让更多非洲民众了解和认可“一带一路”倡议。

      培育社交媒体平台影响力。在非洲社交媒体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中国要培育社交媒体平台影响力。如前文提到中国央媒在Facebook上非洲本土语言账户影响力仍较小,下一步应继续优化社交媒体内容与互动,针对非洲不同语言群体的文化特征,创作定制化的社交媒体内容。同时,加强与当地受众的互动,及时回应他们的评论和提问,对受众喜好做动态评估,参考受众喜好反馈制定传播内容,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结语

       非洲的多语言环境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播与发展机遇。通过加强复合语言人才培养、优化专业词汇翻译、结合文化背景优化传播策略以及提升传播媒介适配性与影响力等多方面的努力,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提高“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传播精准性与有效性。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中非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民心相通,还能为中非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教育、减贫、医疗卫生以及数字经济、能源等前沿领域的高质量合作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非智慧和力量。未来,随着中非合作的不断深化以及传播技术的持续创新,相信“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传播将更加广泛深入,为非洲的发展繁荣注入更多活力,为中非友好合作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卫白鸽.文化认同理论视域下中国对非洲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探索.西亚非洲,2024,(02):145-170+176.

李玉洁.新时代语境下中国对非洲传播的叙事范式探析.西亚非洲,2024,(02):119-144+175.

李洪峰.新时代我国对非洲传播的本土化发展.对外传播,2022,(07):22-25.

高卓群,陈凤姣."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与中国话语在非洲的传播.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7(4):5.DOI:CNKI:SUN:MSYJ.0.2017-04-022.

吴传华.中国对非洲文化传播:现状与挑战//张宏明,贺文萍.非洲发展报告No.17(2014~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09月:29-44.

郭娟.非洲国家语言政策比较研究文献综述.陇东学院学报,2021,32(04):1-6.

李岩.非洲国家多语言共生图景揭秘——以贝宁为例.世界知识,2021,(02):68-70.

张艳秋.以媒体合作促进中非民心相通.西亚非洲,2020,(02):41-48.

李丹.语言冲突视角下非洲教育语言政策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吴隽然.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对非洲传播策略研究 . 东南传播, 2015, (12): 57-60. DOI: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5.12.021.

田小红,张燕军.跨界融合,打造非洲语言数字教育《样板间》《中国教育报》2024-11-28

黄炎秋.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视域下《一带一路》对非洲传播策略研究——以《中国日报·非洲版》为例.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7.

Kamdem, Seraphin, Ojongnkpot, Comfort and van Pinxteren, Bert. 《Decolonizing Cameroon's language policies: a critical assessment《 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 2024. https://doi.org/10.1515/applirev-2023-0273

钱伟.尼日利亚的语言困局与语言博弈.参考网

白珂嘉.从基础设施到人文纽带:中非合作的生动实践.中国青年网2025.1.10

闫红果.21世纪以来中国援助非洲的舆情评析研究—基于19年来61家重要报刊255条文献的分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40卷第4期2019年8月

作者:张乐兮国关法语系2022级

文字:张乐兮

排版:李佳烜

初审:刘天南

二审:陈蜜

终审:孙圣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非洲多样语言环境视阈下“一带一路”倡议传播的挑战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