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4-20 12:10

【一带一路】孟启:万家灯火背后的山海情长

作者:微信文章




深夜的大唐柬埔寨斯登沃代水电站,暴雨砸在厂房屋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挂职于东投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柬水生产运维部主任的孟启静静伏在宿舍桌案前,台灯的光晕笼着两份“作业”,左边是反复修改的《水网五站一体化集控可行性研究报告》,页脚被他习惯性折起,这是多年来在陕西公司水电事业部蜀河厂站工作时养成的标记习惯;右边是女儿从国内寄来的数学试卷,承载着女儿对他深深的关爱与牵挂。

此刻,身后绿萝的叶尖正坠着斯登沃代河的水珠,与三秦大地的月光遥遥相望。





时间回溯至2016年,秦巴大山的蜀河厂站内,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彼时,作为当值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孟启全面统筹着当值期间各项运行操作、设备维护、生产指标的完成情况。不久后,他凭借个人努力,从运行值长成长为执笔挥毫的厂长秘书。时光一晃来到了2018年,该厂站启动5号机组A级检修工作,孟启主动请缨,从管理干部重新回归一线,以项目经理的角色创造出新的“奇迹”。

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始于一个冬夜。重达40吨的转轮体因油缸参数异常被迫返厂,却在除夕夜“归家”时遭遇道路滑坡。漫天飞雪中,这个往日里温文尔雅的项目经理,却展现出惊人魄力。孟启独自冒雪驱车300余公里赶往滑坡路段,徒手扒开路面碎石确认路基情况,千辛万苦最终联系到了工程车司机。这位“指挥家”顶着凌晨零下十摄氏度的寒风,在泥泞中有序指挥着车队,在积雪和滑坡中硬生生辟出了一条“路”。

大年初一凌晨4点,当转轮体终于被牵引回厂房时,陡然间放松下来的孟启,在低头时才发现工装裤早已不知哪里磨破了窟窿,露出冻得发紫的皮肤。

不久后,他带着“物资精细化管理体系”等创新成果升任设备管理部副主任,工友们才惊觉,那个总把“试试新办法”挂在嘴边的年轻人,早已用新事物、新思路、新方法,为传统水电企业注入了“新生命”。





2024年初春,柬埔寨斯登沃代水电站迎来一位新的“战友”,孟启以副总工程师的身份踏上柬埔寨这片土地。“爸爸要去帮助更多小朋友家里亮灯”,临别时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他无数个深夜里最温暖的慰藉。

跨越国界工作生活,语言是横在孟启面前的“第一座大山”。他每天早起1个小时,借助手机软件练习英语和简单的高棉语。不久后,他也能用“奥棍(谢谢)”向食堂阿姨道谢,用“普拉雅(小心)”提醒柬籍员工注意安全。

随后,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陆续取得了国家级科技成果2项,海投公司级1项,软件著作1项。结合集团公司技术管理要求,组织修订多项生产管理制度,并推行技术管理台账数字化管理,柬水公司持续保持安全生产稳定,设备运行可靠性达100%。与此同时,他重点推进中柬人才培养,通过中柬员工师徒“结对子”、技能培训等方式,培养出大批柬籍技术骨干。这些柬籍骨干们代表海投公司在集团公司水电运行竞赛中荣获团体第二名,更是在2024届在柬中资电力企业竞赛中斩获第一名。

凭借在技术攻坚和人才培育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孟启获评2024年度中国大唐先进工作者。而荣誉的背后,是他与“战友”们朝夕相处的奋斗时光,他们一同钻研技术、攻克难题,在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打磨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奔赴”。





今年清明节,柬埔寨斯登沃代水电站的员工宿舍内,孟启接通了视频电话。屏幕中,女儿兴奋地展示手中微型水轮机模型,“爸爸你看,这个叶片会转,同学们都知道你在造‘水电积木’!”

1月5日至19日,短短15天完成了8项自主技改,且项目技改难度、工作量、工期之短均创历史最优,孟启再次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将“中国标准”深深镌刻在异国土地上。

如今,集团公司首个电站、电网集控中心建设项目——水网五站一体化集控系统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在孟启的主持牵头下,目前已完成了可研上报、立项和技术文件编制等工作。“当年靠双腿跑出来的经验,现在用科技赋能。”他感慨地说。

4号机组A级检修启动后,他每日不是琢磨如何引入新技术,就是在厂房内巡查各重要区域工作进展。被年轻技术员问及“远在他乡依然是‘拼命三郎’”的动力时,他将手机屏幕点亮——绽放的隆都花旁,中柬员工并肩而立,远处是斯登沃代大坝泄洪时升腾的彩虹。“你看这斯登沃代河的水花,和汉江蜀河的浪花产生着同样的力,光明是没有国界的。”

从秦巴山麓深处到湄公河支流畔,孟启用14年光阴诠释了何为坚守。而今,35岁的他凭借着个人的坚守与智慧,让“一带一路”的故事持续在每一盏灯里闪耀。



作者 | 解谨伊

编辑 | 赵一洁

审核 | 汪筱楠

往期精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带一路】孟启:万家灯火背后的山海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