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微信文章作者: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观福
2024年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为第二个金色十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引了前进方向。
作为全球清洁低碳能源、水资源与环境建设的引领者,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骨干力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龙头企业,中国电建以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业务拓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不断释放发展动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与共建国家一道把开放的蛋糕做大,把合作的清单拉长,共同奏响“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将“一带一路”打造成造福各方、惠及世界的“幸福路”,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光明的未来。
充分认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机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经济、技术、产业、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和时代大势,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是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为国际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一是经济复苏拉动基建需求新增长。受发展中国家基建市场需求增长和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化等利好因素拉动,2023年以来全球基建领域发展态势回升向好。2023年ENR国际承包商250家上榜企业海外营收总额4997亿美元,为本轮国际工程周期峰值2013年5440亿美元的92%,同比增幅16.6%;2024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新签增速11.9%,充分展现了基础设施工程行业的强大韧性和发展活力。同时,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给传统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提供了广阔市场。可以预见,国际工程行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二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带来行业发展新机遇,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等新技术加快应用,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将与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全球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的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巨大,风、光、储、氢等清洁能源项目蕴含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商机。
三是国家多双边合作不断释放政策新红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动”,都配套实施了资金支持计划、绿色发展计划和基建项目计划。我国与东盟、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合作的深化将有力提振国际基建合作信心,进一步释放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市场潜力。
四是行业政策持续优化增添新动能。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将重点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包括完善投融资多元化、风险防控内外协同、海外利益保障等机制为国际化经营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
牢牢把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时代新要求
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电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指导原则,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指引,以互联互通为主线,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认真落实发展要求。
一、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当好国际经贸合作的排头兵
一是坚持把“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匠心筑路通航夯实合作根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基础,是连接各国经济的血脉。中国电建凭借在水能城等行业高端规划咨询的专业优势和全领域、全产业链的丰富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先进技术优势,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依托一个个具体项目,基础设施“硬联通”跨越山海扎实有序推进。一系列互联互通标志性项目,受到东道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和认可,有力促进了区域互联互通与经济发展。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雅万高铁标志着印尼进入了高速铁路时代,成为推动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夙愿的中老铁路迎来开通运营3周年,“黄金大通道”活力持续显现;下凯富峡水电站为赞比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
二是坚持把“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可持续发展夯实合作根基。中国电建积极参加国际行业组织活动,积极竞聘关键岗位,不断增强中国水利水电行业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依托国际组织将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认可的标准,助力共建国家构建并完善规则标准体系,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实现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编译标准1117项,在境外113个项目中应用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形成169项体系对标报告,已推广至29个国家,提升了我国参与国际和区域标准化活动的影响力。
三是坚持把“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人文赋能提升合作温度。中国电建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打造精品工程的同时加大项目本地化用工比例,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近十年来,中国电建年均聘用外籍员工8万余人,累计为东道国及第三国提供超过80万个就业岗位。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合作,通过参与“鲁班工坊”等项目、投资兴建赞比亚中国水电培训学院、提供奖学金、岗位培训等方式,为共建国家行业现代化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技能人才。中国电建作为商务部指定水利、电力行业援外培训单位,自2009年以来累计培训来自亚非拉112个国家的4500余名学员,为推广中国标准和规范,传授、宣传我国先进的技术经验,增进、加深受援国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当好推进务实合作的重要参与者
一是重大标志性工程铸丰碑、树品牌、誉全球。“一带一路”倡议历经十年耕耘,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续发展,已取得一系列实打实、沉甸甸的重要成果。中国电建作为我国最早“走出去”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央企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电力设计商和承包商,承担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的可再生能源重大项目和标志性工程。由中老两国元首见证签约的老挝南欧江流域梯级水电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首个全流域整体规划、投资建设的项目,已累计为老挝输送超过120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南美地区装机容量最大、海拔最高的大型光伏电站阿根廷胡胡伊省高查瑞光伏项目顺利投产运营,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点亮了“一带一路”沿线多国。作为全球最大海水淡化EPC总承包商,中国电建建设的阿布扎比塔维勒海水淡化项目是全球最大反渗透式海水淡化项目,日产淡水总量约90万吨,极大地缓解了阿联酋淡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二是“小而美”项目立得住、叫得响、惠民生。中国电建紧密对接各国发展规划,坚持将改善当地民生福祉作为重要内容,一大批接地气、惠民生、见效快的“小而美”项目在全球落地生根,提升了当地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作为中巴经济走廊14个重点推进项目之一的巴基斯坦大沃风电项目入选19个“小而美”能源国际合作最佳实践发布;作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孟两国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重点项目,孟加拉国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近50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大幅改善了达卡市水污染状况,大大提高了民众生活“幸福指数”;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标志性民生工程和伊拉克政府的“一号工程”,中国电建承建的伊拉克679所学校项目将让40余万当地孩子的“上学梦”变成现实,为伊拉克长远发展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三、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做好全球绿色创新发展的贡献者
中国电建积极发挥核心竞争力,加强传统业务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强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一是坚持向新而行、聚新成势。中国电建始终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水、能、城、数”核心主业,融入项目投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充分发挥“投建营”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绿色能源一揽子解决方案,助力全球能源低碳转型。2024年,公司新能源业务新签合同额占比接近新签合同总额的40%;公司海外新能源EPC新签合同额占中资企业的40%,连续七年名列中资企业前茅。中国电建作为海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引领者,先后打造了中资企业的多个“海外第一”,包括首个海外光热项目、首个海外海上风电项目、首个海外绿氢项目以及首个海外构网型储能项目。这些项目凭借卓越的建设质量和运营成效,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认可,也树立了中资企业开拓海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范。
二是强化数智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中国电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牵头组建了中央企业BIM软件创新联合体,成立了中央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创新平台,全面加快“数字建造”工程软件全产业链技术创新,自主开发的智慧城市、智慧水务、智慧能源、智慧矿山、数字抽蓄等数字化成果在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等数百个工程中应用实践。在新加坡大士净水厂项目采用全过程BIM咨询,减少了60%的设计变更、工期提前了120天,成本追踪和成本预算效率提升了近200%,为全球水务数字化转型提供典型样板。
扎实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迈上新台阶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具有灵活的机制、开放的结构与庞大的体量,全面开创了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新模式。这一倡议既将整个国际发展合作提升到全新的层次,实现了发展历程的重要飞跃,也持续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动力,为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培育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电建将充分展现中央企业的使命担当,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着力做好“四个统一”,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再上新台阶,绘就行业发展新图景。
一、着力做到激发活力与严格监管相统一,构建适应性管控机制
中国电建坚定自身方位和发展定位,以国际业务集团化、国际经营属地化和中国电建全球化“三步走”全球发展战略统领国际经营发展全局,以“三个优先”“六个转变”推进国际业务高质量转型。坚持科学布局和动态优化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优化顶层设计调整资源配置、激发经营活力,引导子企业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全过程监管机制,确保国际业务高效有序运行,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着力做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统一,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中国电建始终坚持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和安全的有机统一,以市场为导向构建集团化营销体系,以高质量为目标打造集团化项目履约监管体系,以业务为主线推进集团化“大合规”体系建设,围绕高质量签约、高质量履约和高质量管理,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危地不往乱地不去,积极应对安全风险。加强合规体系建设,防范化解海外廉洁风险,牢固树立依法合规经营理念,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夯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基底。
三、着力做到创新引领与产业升级相统一,实现全产业链提升
中国电建立足“水、能、城、数”核心主业优势,发挥公司全产业链优势,抢抓海外风光储氢、新型电力系统等建设的巨大增量机遇,加快向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布局,加快结构调整,推动更多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加大国内国际产能合作的力度,将中国优势产能与国际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助力我国电力装备、技术、服务和配套工业等全产业链“走出去”;加大第三方市场合作力度,积极与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各区域性发展基金、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等加强合作,创新融资架构和模式,多元化融通资金,更好推进“一带一路”优质项目落地,实现合作伙伴共享发展、共同成长。
四、着力做到稳当前与利长远相统一,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合作。全面对接通用国际规则,充分尊重共建国家意愿,主动学习国际领先企业治理经验,以市场化方式积极探索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坚持“高端切入、规划先行”。聚焦核心主业,科学构建抗风险、可持续的业务组合,强化能源清洁低碳化、建筑工业化和工程数字化产业布局,精准对接当地发展需求,努力提供高品质的解决方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