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5-1 23:21

关税战挡不住东方巨轮!国产邮轮爱达·花城号下海,实现坞内起浮

作者:微信文章
钢铁巨兽浮起,中国造船再立里程碑

2025年4月28日,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内,14.19万吨的“爱达·花城号”在坞池中缓缓浮起,船体与水面接触的瞬间激起层层涟漪。



这艘中国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的首次起浮,不仅标志其建造进入内装调试冲刺阶段,更意味着中国船舶工业仅用一年半时间,便完成了从“首制船试水”到“第二艘加速迭代”的跨越。

总吨位比首艘增加0.64万吨,起浮重量暴增3654吨,建造周期却缩短1个月——这组数据背后,是中国造船业对美国港口费制裁的无声反击。





关税战背景:美国的“造船威胁论”与港口费大棒

2024年底,美国以“中国造船产能过剩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宣布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企船舶征收单次最高150万美元港口费,剑指中国船舶工业的全球竞争力。



港口费细则_财经杂志

这一制裁被外界解读为 “关税战2.0” :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钢铁关税未能遏制中国制造业升级,如今美方试图通过掐断海运链条,压制中国在高端船舶市场的崛起。

讽刺的是,制裁实施半年后,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完工量)仍稳居全球第一,地中海航运、法国达飞等国际巨头反而加速向中国船厂下单LNG动力船和超大型集装箱船。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曾警告:“中国造船业已形成‘技术迭代—成本优势—规模效应’的闭环,制裁只会倒逼其加速突破。”


(主要集装箱航运公司船队中中国造船占比及未来订单)_CNBC_财经杂志







“爱达·花城号”的硬核密码:效率革命与体验升级

面对制裁压力,“爱达·花城号”用三个维度的突破证明了中国造船的韧性:

1. 效率革命:数字造船改写游戏规则:

57.2%的实动工时完成70%进度,通过全流程数字化工具(如Smart3D建模、AR远程协作),外高桥造船将设计误差率控制在0.5%以内,焊接自动化率提升至98%,项目总工时较首艘减少20%。

起浮即决战,坞内起浮需平衡数万吨船体浮态,传统模式需反复测算数月,而“花城号”借助轻量化数字孪生模型,一次性完成残余应力释放和重心测定,为后续工程抢出45天工期。



2. 体验升维:从“万国牌”到“中国芯”

总长341米(比首艘长17.4米),中庭面积扩大一倍,新增“海上街心花园”和1524㎡购物中庭,体验面积暴增2648㎡——相当于将4个篮球场“塞”进邮轮。

内饰融合敦煌飞天飘带、岭南骑楼纹样,甚至将广式早茶搬进海上餐厅。用中船设计师的话说:“过去我们学欧洲造‘壳’,现在我们要用中国美学造‘魂’。”



3. 国产化突围:供应链“去脆弱化”

首艘国产邮轮曾因依赖进口设备被戏称“万国博览会”,而“花城号”关键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65%,动力系统、智能导航、环保处理等核心模块均实现自主配套。更隐秘的布局在于广州母港生态:2027年“花城号”投入运营后,将与上海母港的“魔都号”形成南北呼应,直接分流日韩邮轮市场的亚洲客源。








观点:关税战拦不住中国巨轮的三大底层逻辑

逻辑一:技术迭代速度碾压制裁生效周期

美国制裁从立法到落地需经历国会辩论、企业游说、执行细则制定等冗长流程,而中国造船业的技术迭代周期已压缩至18-24个月。

“爱达·花城号”从全船贯通到起浮仅用3个月,期间完成106项工艺创新,这种“边造边改、小步快跑”的敏捷模式,让制裁永远追赶不上创新步伐。



逻辑二:成本优势重构全球海运经济学

当前中国建造一艘14万吨邮轮的综合成本比欧洲低32%,且交付周期缩短8个月。

当美国港口费将中企船舶单次停靠成本推高至150万美元时,中国船厂反手推出 “欧亚非三角航线” ——通过广州、科伦坡、比雷埃夫斯港的母港联动,让船东绕开美国港口仍能赚取超额利润。



逻辑三:规模效应催生技术—市场双闭环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邮轮潜在客群(2030年预计达800万人次),这让“爱达·花城号”在设计阶段即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如VR光影互动、啤酒工坊等网红打卡点),用本土市场喂养技术创新,再用技术优势反攻全球。

正如汇丰航运分析师所言:“当中国船厂能同时赚建造费和运营费时,游戏规则已经变了。”


结语:巨轮起浮处,暗战未休时

当“爱达·花城号”在2026年底交付时,中国将拥有14万吨级邮轮自主设计—建造—运营全链条能力。美国关税大棒或许能暂时抬高中国船舶的出海成本,但无法阻挡一个拥有完备工业体系、敏捷创新生态和超级市场规模的东方大国或地区。正如这艘巨轮船艏的岭南木棉花浮雕——木棉又称“英雄花”,其种子带絮,乘风破浪处,即是新生之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税战挡不住东方巨轮!国产邮轮爱达·花城号下海,实现坞内起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