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犟种AI的搞笑对话竟意外见证Qwen3-32B拯救AI
作者:微信文章起因是我刷微博,看到网友分享了一段稍微有些快乐的微博,“芜湖市委书记宁波带队到宁波考察”这样一个新闻,居然把GPT这种地表最强都干趴下了。
于是乎,我也测试了一下。真的这么难吗?
犟种AI:真的是很犟种
以下是通义千问官方:https://www.tongyi.com/qianwen
接下来就是史诗级犟种:
最后循循善诱才勉强回答正确:
再来看看二号犟种DeepSeek:
最终,还是模力方舟部署的Qwen3-32B力挽狂澜:
虽然这个例子很可乐,但我认为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的,为什么会这样?对我们有什么警示?
犟种AI为什么会如此犟?
这个案例,可以很好的证明,为什么我一定要做《清墨智析》这个软件来实现高精度的RAG,简单总结一下:
自然语言理解的挑战:
实体识别问题在这个案例中,“宁波”既是一个人的名字(芜湖市委书记),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称。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正确识别和区分这些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是相当复杂的。尤其是在没有更多上下文的情况下,准确地判断“宁波”在这句话中的角色需要依赖于更深层次的语言理解和背景知识。指代消解当句子中存在多个可能的解释时(如这里的“宁波”),系统需要进行指代消解来确定哪个实体是被提及的对象。这通常需要结合上下文信息来进行推理。
语义解析的复杂性:
在回答问题时,我尝试将原文的信息简化以匹配提供的选项。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充分考虑到选项的具体性和直接性需求。例如,虽然“A. 芜湖去了宁波”可以被视为一种简化的表达方式,但它确实不如“C. 宁波去了宁波”那样明确指出具体的人物。对于人类来说,根据上下文快速做出正确的语义推断通常是直觉性的,但对于AI而言,需要精确的数据支持和逻辑计算。
对话管理与用户意图的理解:
在互动过程中,理解用户的真正意图是非常关键的。尽管您询问的是具体的个人去了哪里,但我的回答起初并没有完全聚焦于这一点,而是考虑了更多的语境因素,导致了答案不够精准。改进对话管理系统以更好地捕捉和响应用户的确切需求是提高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这次的乌龙可以看出,在处理自然语言时,特别是在涉及多义词、指代以及简洁表述等情况下,确保高精度的答案输出仍然是一个挑战。
犟种AI给我们的警示
AI在疾病辅助诊断、医学影像识别、个性化治疗推荐、药物研发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成为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然而,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医疗行业作为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领域,其对准确性、安全性与伦理性的要求极高。这个笑话,给我们的警示我认为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犟种给我们的启示:
从搞笑到深思,AI时代应该如何+医疗?我认为这三点是可以琢磨的。
1.提升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快速处理大量医学影像资料,并提供初步诊断建议。例如,在X光、CT等影像分析中,AI算法能识别细微病变,辅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这不仅提高了诊断速度,也增强了诊断的准确性。
2.促进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发展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信息、生活习惯以及病史数据,AI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这种精准医疗方式能够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从而改善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3.推动医疗服务智能化升级
AI的应用促进了医院管理系统、远程医疗监控平台等的智能化发展。这些智能系统使得医疗资源的分配更加高效合理,同时也方便了患者就医,提升了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犟种给我们的警示:
搞笑归搞笑,但更要警醒别让智能助手变成“麻烦制造机”,“芜湖到宁波”在网络上是个笑话段子,在医疗里就是一个大麻烦。
1. 持续优化AI应用场景的重要性
虽然强大的AI模型是实现高效医疗服务的基础,但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将这些模型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医疗场景中。这意味着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AI工具,确保它们能够在不同的医疗环境中稳定运行并满足特定需求。例如,针对不同科室的需求定制化开发相应的AI解决方案,以提高其实用性和适用性。
2. 误诊风险及责任界定难题
尽管AI技术强大,但它并非万无一失。如果AI系统出现误判,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治疗决策,进而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此外,当AI参与诊疗过程时,一旦出现问题,确定谁应承担责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持续优化AI应用,降低误诊风险至关重要。
3. 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人文关怀
虽然AI可以在许多方面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帮助,但医疗服务本质上还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医患关系变得冷漠,减少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支持。通过持续优化AI的应用场景,确保技术服务于增强而非替代医患间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医疗行业的面貌。然而,“芜湖去了宁波”这样一个看似轻松的语言误会,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高度专业、高度依赖信息准确性的医疗领域,哪怕是一点点歧义或理解偏差,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在推进AI应用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技术的高度,更要注重落地的精度。唯有坚持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持续优化的精神,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造福于民,让科技之光照亮医疗之路,而不是制造新的迷雾。
【智医微语】从设备说明书知识库建设谈高精度RAG
场景驱动的AI实践:从一场救急看技术落地的真谛
智医千源
SmartQube
扫码了解更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