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5-10 08:19

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到底如何?

作者:微信文章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近期,中美在瑞士展开的关税谈判引发全球关注。这场谈判不仅是两国经贸关系的 “风向标”,更牵动着全球产业链的神经。中方在经过全面评估后,“勉强”同意与美方会面,而美方近期释放的调整关税信号,也为僵局带来了一丝转机。本文预测:双方最终可能从目前的极端高关税(超 100%)逐步回归 “理性区间”,大概率在 50%-60% 的水平达成阶段性平衡,同时在半导体、农产品等关键领域设置差异化条款。这一判断基于三点现实考量:一是美国国内通胀压力倒逼政策调整,二是中国供应链韧性远超预期,三是全球产业链重构需要时间缓冲。不过,谈判细节仍存变数,但中方明确表示 “不会接受任何胁迫性条款”。
1

政府企业“双保险”,贸易战剧本悄然改写

中国人的勤劳智慧放眼全球确实“一流水平”。与 2018 年相比,当前的中美贸易战已呈现出显著差异。

从政策工具箱来看,中国政府的应对手段更加多元,明显是“有准备之仗”。

5 月 7 日上午9时召开的金融政策会议明确提出降准降息,并将贷款精准投向养老消费、高科技等战略领域,同时对受关税冲击的外贸企业实施监管弹性机制,允许其在合规前提下灵活调整资金流。

这种 “定向施策” 模式,既避免了大水漫灌的副作用,又为重点产业筑牢了 “防护墙”。如此精准的政策,且敢于在美国降息前先“出牌”,证明政策早有准备,不像 2018 年那样被动,也让企业至少有调整空间。另外,在经济韧性方面,中国拥有 3.28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连续 6 个月增持的黄金储备,足以应对外部冲击。

同时,经过2018年的“洗礼”,企业层面也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现在企业都学聪明了,东边不亮西边亮,关税的难题早已不如2018年那样“措手不及”。

一方面,超过 40% 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已完成东南亚产能布局。越南、印尼等地的电子元件产能同比增长 35%。

另一方面,贸易绕道也成了企业的选项之一。比如,利用墨西哥与美国的自贸协定,通过 “中国 - 墨西哥 - 美国” 的绕道模式,规避了约 25% 的关税成本。

这种 “产能外迁 + 合规绕道” 的组合策略,使中国外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 2018 年有了明显提升。

当政策与市场的 “双保险” 逐步落地,中国制造业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质变。这种质变不仅体现在企业应对策略的迭代上,更折射出全球供应链格局的深层调整 —— 即便美国试图通过关税重构产业链,中国制造业的 “护城河” 依然难以撼动。

2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护城河”

特朗普站在美国的利益发动贸易战,将美利坚的”长臂“缩回,变为聚焦国内的”铁拳“,旨在推动 “制造业回流”。但确实在短期内,难以撼动中国的全球制造中心地位。

以苹果供应链为例,自2018年受到冲击以来,库克也非常着急。除了一边”掏钱“缓和白宫拖延”关税大棒“,一边也对果链提出了必须”1+1“的要求,除在中国的产能外,必须在中国以外布局产能。因此核心的果链企业,如蓝思、歌尔、立讯、富士康都纷纷响应。

苹果甚至开启了”印度计划“,试图将NPI(新品导入流程)等核心体系在印度落地,原定2026年将美版 iPhone 全部转移至印度生产等等举措,但进度并不尽如人意。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印度工厂的 iPhone 良率仅为中国的一半,导致每部手机成本增加约 80 美元。印度政府政策朝令夕改,原先答应的补贴和有利条件一天不落地就一天可取消。另外,印度劳动法规定,每天工厂必须三班倒,每次倒班,一批人离开一批人进场,进入工作状态,时间就消耗了。印度人早上下午都要祷告,还需要设置上午茶和下午茶,印度人拒绝以工厂为家,每日需要回家,难以集中式管理……综上,并非印度工人手脚慢,只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工作效率怎么也提升不了。

当然这些政府政策、人员素质、工作效率、企业文化还不是最致命的。围绕中国核心城市的供应链深度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正如富士康高管所言:“离开中国供应链,苹果至少需要 5 年才能重建同等效率的生产体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工厂的关键零部件(如声学器件、OLED 面板)仍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2024 年印度零部件本土化率仅约 35%,目标到 2027 年才提升至 60%。印度想取代中国?先把供应链配套率提上去再说吧。即使产能外移,但是印度组装所需的原材料全部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包括东南亚地区亦是如此。这种”换汤不换药“的逻辑更改不了底层对中国制造业的深度依赖。

上述也侧面体现了中国制造业占领全球C位的四大核心优势:

工人素质:中国产业工人的平均培训周期仅为印度的 1/3,复杂工艺操作熟练度高出 40%;

供应链深度:长三角、珠三角的电子元件配套率超过 95%,而印度同类产业集群的配套率不足 60%;

政策稳定性: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连贯性指数(GCI)达 8.2 分,显著高于印度的 5.8 分;

工程能力:中国工程师数量占全球 35%,在精密制造领域的专利转化率是印度的 7 倍;基本所有外移的产能也是外派中国工程师进行指导。

3

关税冲击波,直抵民生的连锁反应

说到底,为关税买单的是企业,更是普通老百姓。

或许对政府而言,关税意味着国家利益和政治博弈;或许对企业而言意味着营收利润保卫战和海外战略;但对两边的老百姓而言,关税一定意味着“账单”。

对中国的老百姓而言,产能的外移或者意味着“背井离乡”和“失去岗位”,对美国的老百姓而言,更高的成本才能获取日用品。据统计,美国对华关税已导致中国输美日用品价格平均上涨 12%,部分品类如小家电涨幅达 30%。

或许还是遥远呼应了古人的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