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即将出现第一个“输家”,对中国有什么参考意义?
作者:微信文章当美国发起对全球关税战的时候,我们都以为日本会毫无条件的接受,毕竟作为美国的附庸,已经顺从了许多年。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日本关税上的强硬态度仅次于中国。
虽然不断的鞠躬,态度谦卑,但日本却在一些关键方面对特朗普毫不让步,甚至一度以抛售美国国债、自己的地缘战略地位对美国进行威胁。已经谈了至少七轮,日本和美国仍然没有达成关税协议。最近日本还收到了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并且将关税整体上调了1个百分点。
日本的强硬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日本的产业极度依赖制造业和出口,而美国是其第一市场。
日本本土既没有矿产资源,又没有欧洲和美国那么多的品牌、专利技术、互联网平台,他们全部经济几乎都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之上。在失去的三十年,日本不仅经济发展迟滞,大量的制造业品牌也逐渐被中韩的新兴企业蚕食。家电产业面临中国企业的竞争,东芝、松下、富士这些品牌几乎销声匿迹,索尼也遭受到了中国品牌和韩国三星的全方位挑战,汽车行业几乎是日本制造业最后的堡垒,但也面临中韩两国的挑战。美国作为日本汽车最大的市场,这次特朗普要求加税25%,几乎是掐断日本的咽喉。
因为汽车关税的问题,日美谈判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但据媒体报道,日本已经接受了去美国建厂的要求,只是建厂需要周期,在这期间日本汽车产业还是会遭受到沉重打击。可能就是这个建厂的间隙,很有可能让日本丧失汽车行业的优势。
但是美日之间,还有一层矛盾。就是特朗普说的:日本正面临严重的大米短缺问题,却不愿从我们这里购买大米。
日本目前大米价格是每公斤700-80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35-40元。美国进口大米的价格大概是70-80日元,相当于日本本土米价的1/10。按照特朗普的说法,日本对美国大米征收了700%的关税,这个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日本政府并没有否定700%的说法,这说明这次特朗普可能没有夸张。
日本坚持让美国对本国汽车执行2.5%的关税,却同时对美国大米征收700%的关税,是谁给日本的勇气?特朗普说日本人被宠坏了,似乎没有错。
日本人比较冠冕的说法,是要保护国内的稻农。稻农重要还是美国重要,相比日本的高层都很清楚。日本的农民人口只有1.6%,并且大部分都是老人。过去日本为了迎合美国,何止牺牲过百万人!如今的整个日本汽车产业,也几乎是为美国量身定做的,迎合美国汽车市场的空白——耐用省油小车。宁可牺牲本国汽车产业,也要保护稻农吗?日本高层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人情味有骨气了?
日本政府硬气的真正原因,应该是背后的“日本农协”。这个神秘组织对日本政府的影响力有多大,网上有很多传说无从考证。但作为日本仅有的能从土地里、水里天然生长出来的东西——农产品,在日本确实是被统一垄断经营的。日本的农民大部分都相当于农协的分包商,而农业的利益也大部分归于农协。农协在日本的地位,就相当于华尔街在美国的地位。
日本农民人口不断下降,年轻人都拒绝务农,说明农民的收入已经不能再被继续压低,不然就更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如果引入美国大米,日本需要让渡利益的只能是农协。800日元(人民币40元)每公斤的大米,其中有多少是农协利润,对比一下五常大米我们就能猜个大概。如此暴利,农协肯定不会轻易放手!
地狭多山的日本,农业就像是个珍稀动物,成为农协开动物园收门票的工具。而农协又对日本政治高层深度绑定,迫使他们面对美国爸爸也不能低头。
关税战的主角本来以为是中国,但因为中国的强硬,美国的锋芒却被弹到了旁边的日本身上。特朗普总得拿到点好处,毕竟他是个非常要面子的人。越南那些国家身上捞到的好处影响不大,只有日本这个猎物足够大!日本在2024年向美国出口汽车137万辆,金额约400亿美元,另外汽车零部件出口约80亿美元,合计就是480亿美元。如果加征25%的关税,就能额外获得120亿美元的税收。如果以此打击了日本汽车在美国的销售,还能给美国国内的经济型汽车创造更多空间。
面对特朗普的强势,日本似乎没什么牌可打了,抛美债、倒向中国这些威胁都已经放出来了,日本接下来还能干嘛?
回顾日本的战后经济发展史,其整个经济体系,都是依赖美国经济建立的。
二战后,日本借助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承担了美国军工后勤供应商的角色,借此恢复本国经济。此后日本经济的每一步,基本都是在填补美国经济的空白。日本骄傲的电子产品、汽车工业,基本都是美国逐步放弃的产业。
电子产品是在朝鲜战争期间,为了向美军提供后勤支持而获得的美国转移的晶体管技术。从为美军生产收音机,逐步发展到计算器、电视机、游戏机,最后拓展到冰箱洗衣机。因为资源匮乏,利用有限的资源把这些小家电设计的越来越精致,美国也乐于接受这些产品让美国人的生活更加舒适。
美国资源丰富,没有耐心、更没有必要去做精细化设计。让汽车每百公里节省5升汽油所付出的研发成本,还不如直接把车造更大点卖更便宜点,而且大车更适合美国广阔的大平原。所以现在美国最畅销的车仍然是大皮卡。后来随着石油危机,美国人发现开皮卡出去买瓶矿泉水确实不划算,这才让日本车作为买菜车在美国有了市场。到现在,日本车也是以买菜车的身份存在于美国市场,日本车企也不断精益求精的强化自己的这一存在。
日本的产业,基本上专注于满足美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获得了日本廉价的生活用品,美国人民则专注于追逐梦想。计算机、互联网、生物制药、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电影产业、金融产业……日本的产业与美国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继日本之后,韩国、中国又相继加入到了美国的生活用品供应链体系。中国的产业和日本高度相似,在对日本形成产业挤压的同时,也难免走一段日本的老路。不过我们因为作为一个大国,有更多的资源,更广阔的视野,而且长期受到美国的敌视,我们不会也不能一直走日本的老路。这使得我们在很多产业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但作为一个东亚国家,我们的民族性格和日本更为接近,也存在日本相同的问题——缺少梦想。幼儿园、义务教育、大学、求职和考公、退休……每个人的人生整齐的像一支军队。
美国的很多产业,其实带有异想天开的特点,比如电影产业,比如金融衍生品,比如军工和航天黑科技,比如互联网……尽管我们发展迅速,但是在首创产业、产品方面仍然几乎为零。我们不能总是美国人负责想象,我们负责实现。有时候我们也需要自己想象!想象力需要生活上的安全感,创新不是996设计出来的。
在工业赶超日本的同时,我们国民的生活压力水平已经赶超日本,这种情况下,如何想象?
日本的社会很安全,但也非常没有想象空间。从出生到坟墓,毫无意外!而我们现在还在追求这种确定性的安全感。其实我们需要追求的只是孩子的水里没有重金属,成年人失业后有保障……我们需要的只是安全,不是确定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