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想明白了?面对特朗普无理关税要求,和中方站在一起才是出路
作者:微信文章2025年7月2日,一条特朗普的社交媒体动态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砸在了本就风雨飘摇的国际贸易格局上。他声称,美国与越南达成了一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贸易协议,并单方面宣布:自8月起,越南出口到美国的所有商品将被征收20%的统一关税。
外界还在疑惑这是不是特朗普惯有的“谈判烟雾弹”时,越南方面显然已经懵了。越南政府的公开回应用词罕见地直白——“惊讶、失望、愤怒”。一场原本被越南寄予希望的“互利贸易”,突然变成了关税威胁的试验田。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被特朗普“背刺”的国家。但越南这次的反应,却有点不一样。它没有选择硬刚,也没有立刻寻求与美方重新谈判,而是悄然加快了与中国的沟通频率——中越高层通话频密,贸易代表团再次互访。
越南,似乎终于意识到一个问题:在这场由特朗普掀起的大国博弈中,站在谁的身边,决定了自己的未来。
事情的起点看似突如其来,但回头看,早有预兆。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初就提出“全球对等关税”方案,要求所有与美存在贸易顺差的国家必须接受“统一税率调整”,否则就要面对高额惩罚性关税。
越南,作为东南亚制造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与美国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特朗普将其视为“新的中国替代者”,必然不会手软。
7月初,越南谈判代表团本以为已就11%的“象征性关税”达成初步共识,但特朗普却在最后关头“翻脸不认人”,将数字硬生生拔高到20%。他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越南应该感谢我没有像对中国那样加征45%。”
这番话,不仅让越南高层寒心,也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越南国家主席苏林在与特朗普通话结束后不到12小时内,便指示外交部加强与中国的经贸磋商,重新审视“对外出口依赖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南并不是第一次处于中美之间的夹缝地带。早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初期,越南就成为许多跨国企业“去中国化”的承接地。富士康、三星、大量纺织制造商纷纷将工厂搬到越南,带动了该国出口增长。
但繁荣的背后,是极度脆弱的依赖结构。2024年越南对美出口总值接近1300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近三分之一,一旦遭遇美方“断供”,后果不堪设想。
而在另一方面,中越的合作却在悄然升温。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600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稳居越南最大贸易伙伴。农产品、电子元件、机械设备、化工品……几乎覆盖了越南所有支柱产业。
越南不是看不清这条脉络,只是在过去几年里,它更倾向于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但如今,特朗普的“单边主义”让越南意识到,靠不住的盟友,比强势的邻居更可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南官方在特朗普宣布关税决定后,没有第一时间抗议,而是选择“降调处理”。越通社的报道只字未提20%的数字,而是强调“双方将继续就互利共赢的贸易框架进行沟通”。
与此同时,中越之间的多项合作也迅速提上日程。中方宣布将进一步扩大越南农产品进口配额;中越经济走廊建设也进入第二阶段,涉及铁路、港口和数字基础设施三大领域。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7月10日,中国商务部与越南工贸部联合发布声明,未来两年内将推动“跨境数字支付”系统建设,并在电子商务、物流、数字金融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这不是越南“倒向”中国,而是它终于意识到,站在中方这边,可能是更稳妥的出路。
当然,这一切并不意味着越南会彻底转向。它依然会在外交上保持“多边主义”姿态,也不会放弃与美、日、欧盟的合作。但从这次事件中,它无疑上了重要一课——在全球博弈愈演愈烈的今天,靠谁不如靠自己,而“靠自己”的前提,就是找到一个不会在关键时刻“掀桌子”的合作伙伴。
越南这次的“惊讶与愤怒”,其实是一个更大格局的缩影。在特朗普重新回归白宫、美国贸易政策再次极端化的背景下,全球制造业链条正面临新一轮洗牌。谁能稳住阵脚,谁就能在动荡中找到生机。
越南看清了现实,也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并非是简单地“亲中”或“远美”,而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结构脆弱中寻找稳定支撑。
而中国,正是那个可以提供确定性的大国——不以单边主义压人,不随意毁约,不将合作当作博弈的筹码。这种信任感,恰恰是越南和许多国家在当下格局中最需要的东西。
未来的路,仍然充满变量。但至少这一次,越南正在用行动告诉世界:它想得越来越明白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