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太猛了,30%关税砸向欧盟,冯德莱恩:中美俄得罪了仨
作者:微信文章一刀切关税,三次变脸,两方角力不断升级。
特朗普挑起的这场美欧贸易博弈,背后究竟是一场策略较量,还是提前设好的谈判陷阱?
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全面解析
特朗普发话了,不是试探,也不是预告,直接下令——对所有贸易伙伴统一征收“对等关税”。
这个“对等”,指的是如果你对美国商品收20%的关税,美国就也给你回一个20%。
不过,政策细看起来,比表面要狠。
对欧盟,原计划征收20%;对中国,干脆叠加到34%。算上此前已实施的税率,总负担比美企想象中要高得多。
短短一周后,特朗普突然“踩刹车”,“暂停高额关税90天”,将税率下调至10%。表面理由是给谈判留下空间,实际上是制造不确定性。
这种反复横跳,正是特朗普一贯操作方式。
先拉高威胁,再拉低门槛,制造谈判主动权。企业措手不及,市场反应更是剧烈。
全球股市暴跌,黄金期货跳水2.76%。
金融圈第一时间解读为“全球进入贸易冷战准备期”。有对冲基金直接抛售美债,加仓原油和贵金属避险。
耶鲁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预测:如果对欧盟征收20%关税,美国国内通胀率或将上升2.3%。
这还不算完,企业第一批财务预估报告也跟着出了。
苹果公司内部估算显示,若关税全面实施,将导致年损失330亿美元。
我想说,这一刀砍得不只在关税线上,已经砍进了美企利润表里。
那特朗普为什么要这么干?他要打出“美国优先”的选票牌。
选民关心制造业有没有回流,工厂有没有复工,薪资有没有涨,特朗普清楚,一纸关税能引爆舆论,能制造对外强硬的印象。
贸易逆差也一直是他眼中钉。
2023年,美欧贸易总额1.6万亿美元,美国商品逆差占据大头。特朗普把这当成吃亏,把“对等”喊成口号,要的就是讨回“公平”。
可公平怎么定义?美国认为别人收10%,自己就该收10%。欧盟却认为自己没有强迫美国出口,是美企自愿做生意。
这场口头上的“对等”,背后全是利益博弈。
而制造业回流政策,就是关税政策的配套工具。
特朗普政府同步宣布,对将生产线迁回美国的企业提供“低税+补贴”。
逻辑很清晰:先通过高税逼你出走,再用低税把你引回来。
这一连串动作,打乱了全球供应链计划。欧洲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北美工厂是否还值得投资。亚洲企业则面临两难:要么赔钱做美国生意,要么撤出市场。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快,声量拉得高。问题在于,欧洲会认输吗?
欧盟应对策略与冯德莱恩的外交平衡术
欧盟这边,没时间喊口号,只能立刻拆招。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关税争执,而是对整个经济结构的挑战。
欧盟GDP早已被中国超越,成了全球第三经济体。
数据一对比,差距不小——近10万亿美元,经济话语权、投资吸引力、产业政策都在被挤压。
内部协调也不好办,27个成员国,每个都想先保自家产业,要达成一个共同对美立场,谈何容易?
对美依赖也是死结,跨大西洋贸易关系一共1.6万亿欧元,一旦脱钩,将撕裂欧盟半数国家的出口线。
在这三重困局中,冯德莱恩的表现成了焦点。
她先是打了个“预防针”,主动致电特朗普,请求延长谈判时间,这一步稳住了美方,争取时间。
然后她在记者会上发出强硬信号:欧盟准备好“迅速果断地推进谈判,必要时不排除反制”。
这时候,有个细节值得留意——冯德莱恩对中国的态度变了。
在一次经济对话中表示愿与中国“扩大贸易与投资”。
我觉得,这是欧盟在“多边平衡”中迈出的清晰一步。
它并没脱离美方阵营,已在给自己留后手。
再说具体反制手段,欧盟准备了950亿欧元反制清单,里面包括飞机零部件、大豆、白兰地、科技服务,几乎覆盖美出口支柱。
此外还推了一个“零对零”关税提案,向美方提出,对工业制成品实行互免关税协议。
这招更像“以和促谈”,试图找到技术层面的突破口。
外交不是单向喊话,是场心理博弈。
冯德莱恩一边对特朗普说“我们愿意谈”,一边给企业打气,一边再往中国靠近一步。
她在做什么?在拉长谈判线,同时制造替代选项。
欧洲议会有声音表示,“如果美方决定退出全球贸易秩序,欧盟就必须快速重构新圈层。”
换句话说,欧美裂痕一旦扩大,欧洲准备自己搞“小多边贸易网”,这张网里,印度、日本、巴西、新加坡都是备选。
冯德莱恩想清楚了一个现实:欧盟没有特朗普那种“单人操作空间”,她必须扮演协调者、谈判者、备选方案设计者,三重身份切换。
可这样下来,真能挡住30%的关税升级吗?
从50%威胁到30%关税的升级博弈
这场关税战远没结束,反而越打越狠。
特朗普又发话了——准备从6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征收50%的惩罚性关税。
这个数字,吓到欧洲了,不是因为税率,而是因为它打破了此前所有谈判框架。
之前讲对等,现在讲惩罚,前后逻辑断裂,等于撕了协议,重开剧本。
欧盟这边还在消化消息,一转眼,特朗普又换了个口风——关税改成30%,从8月1日执行。
我想问:他到底是想征税,还是想逼人就范?
30%,听起来比50%低,可依然远超双方谈判的红线。
特朗普这回列了一堆指控:欧盟对美国企业不公平、设置技术壁垒、增值税体系排外、对数字企业恶意征税。
他要的不只是关税妥协,而是整个贸易体系重组。
这时候,欧盟已经开始怀疑整件事的本质——这不是贸易争端,是一次系统性挑战。
再看谈判过程,简直像拔河比赛。
90天窗口从4月9日开始,原本定在7月9日截止,6月时又临时延期,直到8月1日为最终期限。
美方给出的理由一变再变,说是“技术细节未清”、说是“欧盟反馈不充分”,后来又改口称“等中国谈完再处理欧洲”。
欧盟内部越来越不安。
一方面,美方始终要求具体减税清单,要求削减农业、汽车、数字服务领域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
另一方面,欧盟只想先谈原则——“互惠”“透明”“平等”,这在特朗普团队看来完全是拖延战术。
两边逻辑根本对不上,美方要表格、要数据、要时间表;欧盟强调程序、强调共识、强调制度。
这时候冯德莱恩的角色变得微妙。
她既要对美国强硬,又不能让欧洲裂开;既要稳住市场,又得留住谈判桌上的席位。
她公开表态:“30%关税将扰乱关键跨大西洋供应链。”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声明
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是深层恐惧——一旦这一链条断裂,影响的不是某个行业,而是整个欧洲出口体系。
马克龙马上跟进表态:“无法接受这种单边威胁。”
德国则算了一笔账:一旦30%关税生效,德国每年可能损失460亿欧元出口额。
欧盟反制清单早就列好了,950亿欧元美国商品在第一波报复名单中,农产品、能源、航空服务全在列。
我认为,这已经不止是经济对抗,是双方对“全球规则”定义权的争夺。
特朗普明摆着说:欧盟如果不让步,美国就不认账。
欧盟也明确回应:必要时将采取“一切措施”,包括法律行动、联合反制、转向其他市场。
问题来了,这一轮强攻过后,欧洲还愿意相信美国是“盟友”吗?
中美俄三方博弈下的欧洲选择
就在美欧僵持不下时,另一个变量悄然出现。
中美谈判,突然突破,瑞士日内瓦,美中代表团达成了“重大进展”,围绕技术壁垒、知识产权、农产品采购、关税条款签署了框架共识。
这对欧盟而言,是个震动。
特朗普转头对外说了一句:欧盟比中国更难对付。
这句看似随口的评价,实则释放了信号——美国优先处理中国,欧洲排到后面,这等于说,欧盟被边缘化了。
白宫名单顺序越来越清晰:先看中美,后看印度、日韩,再到欧洲。
我想问的是,曾经并肩“遏制中国”的欧盟,此刻还觉得自己是主角吗?
而另一边,美国又在搞“反向尼克松”,通过主动修复美俄关系,希望打破中俄战略靠近。
美方开始安排与莫斯科的沟通渠道,抛出解除部分制裁的可能,推动能源合作框架。
欧盟听了直冒汗,在乌克兰战争还未结束的背景下,美俄接触意味着欧洲安全框架被削弱。
如果美俄关系缓和、北约重心转移,东欧的地缘平衡可能直接崩盘。
欧洲陷入三方夹击——美中谈完,美国压价;美俄和好,欧洲尴尬;中欧合作,美国阻挠。
这时候,冯德莱恩开始转向“平衡外交”。
她不再只强调制裁与对抗,而是频频在公开场合表达与中国的“合作可能性”。
曾经她是欧洲最著名的对华鹰派,如今开始谈“建设性接触”,谈“贸易稳定器”,谈“共同抗通胀”。
战略现实主义,成了主旋律。
面对美国步步紧逼,她不得不寻求多边伙伴。
中国,是一个;印度,是一个;拉美非洲,也在拓展中。
欧盟要维持的是一种平衡,一种既不彻底脱美、又不完全站边的动态秩序。
这时候还有一个关键议题——战略自主。
过去三年,欧洲在能源、芯片、科技、军工等领域,越来越意识到:不能总靠美国。
这场关税战,反而让战略自主成为真正的舆论共识。
我认为这或许是欧洲唯一的机会窗口。
危机带动转型,冲突倒逼独立。
8月1日的谈判大限越来越近,特朗普表态模糊,欧盟口风谨慎,市场神经紧绷,全球秩序震荡。
未来往哪走,看的是谁最后敢下牌桌,谁先松口。
欧洲想挺住,就得学会在强压之下找活路,在夹缝中养底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