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倒计时一天
作者:微信文章原标题:
触摸文化交融与产业发展脉动
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亚婧 唐文曦
7月16日,参加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主题采风活动的部分外国记者组织负责人和媒体代表走进九江市九江茶市、双溪公园、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庐山街心公园等地,触摸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交融与产业发展的脉动。
九江曾是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在九江茶市,外媒嘉宾品尝了庐山云雾茶和宁红茶,听讲解员讲述“万里茶道第一关”的历史,感受九江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俄罗斯记联主席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轻嗅着杯中袅袅升腾的茶香,又品尝了一块桂花茶饼,“从古至今,正是这一片片茶叶,架起了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的合作更加紧密,商贸往来也更加频繁。”他介绍,俄罗斯有着悠久的饮茶传统,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中式茶舍已成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双溪公园内,鱼戏莲叶间。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外媒嘉宾走进水生态科普馆,了解九江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良好成效。来到地下运营区域,干净、无异味、无噪声的污水处理装置呈现在大家眼前,工艺展示牌上的流程图解,清晰展现了从污水收集到净化再生的全过程。“这真正实现了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巴基斯坦报业协会顾问、咨询师哈立德·泰穆尔·阿克拉姆赞叹道,九江将前沿环保技术与生态文明理念有效结合,真是一个美丽宜居的城市。
走进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基地,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内,一排排自动拉丝机有条不紊运转,让外媒嘉宾感受到江西智能制造的魅力。
原标题:
赣州:携手走好合作共赢之路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春
△7月16日,参加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主题采风活动的部分外国记者组织负责人和媒体代表,在位于赣州市南康区的中国赣州低空经济产业园参观。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翰林摄
这是一场让世界了解赣州的对话。
这更是一场编织交流纽带、搭建合作桥梁、携手走好合作共赢之路的对话。
7月16日,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者组织负责人和媒体代表,开启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主题采风活动的南康之旅。赣州市市长李克坚,南康区、龙南市有关负责人和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与外媒嘉宾围绕经济发展、经贸合作、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文化交流等方面,深入交流,共话发展。
“赣州是‘客家摇篮’,是客家先民南迁定居的第一站”“赣州980多万人口中95%是客家人,客家文化深入人心”……李克坚对客家文化的介绍,引发了外媒嘉宾的强烈共鸣。他们在享有“世界围屋之都”的龙南市,聆听阳明文化,体验非遗技艺,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欣赏客家舞蹈、学唱客家山歌,身临其境地领略客家人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7月17日,外媒嘉宾在上犹县梅水乡园村村体验制茶技艺。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翰林摄
“千百年来,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勤勉劳作,繁衍生息,保留着完整的客家社会形态、地道的客家方言、古老的客家民居、淳朴的客家风气、精湛的客家艺术,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克坚在回答一名外媒嘉宾如何促进不同文化间交流与互鉴的提问时说,赣州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弘扬客家文化,同时不断加强交流互鉴,组织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等团队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展演,承办了两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向世界展示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赣州国际陆港,开行中欧(亚)班列超1600列,线路覆盖中亚、南亚及欧洲2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赣州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让外媒嘉宾惊叹不已。
“开放包容是客家的文化基因,也是赣州的鲜明标识。千百年来,客家人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奋斗的足迹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新时代,赣州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货物集散地。”李克坚说,随着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赣州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全市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形成了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4个千亿产业集群。
在回答纳米比亚记者关于赣州国际陆港建设发展问题时,南康区有关负责人说,赣州国际陆港是中国第八个内陆对外开放口岸,它的建设运营,促进赣州融入了共建“一带一路”。2021年1月获批国际港口代码。获批了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开通了5条铁海联运线路,实现内陆与沿海“同价起运、同价到港、同等效率”。
无论是龙南人民多彩多姿的生活,还是南康低空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机勃发的家具产业,赣州日新月异的变化,引起了斯里兰卡记者对赣州如何发展经济的极大关注。
李克坚说,赣州始终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际产能合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扩大先进制造、现代服务、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投资。
“在赣州,我们听到了古代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与文化、科技与人文、社会与自然的文明对话五重奏,对话的终极指向就是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郑长忠说。
思想在碰撞中闪现火花,共识在交流中汇聚成河。大家纷纷表示,要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深入开展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对话合作,让文明成果更好造福人民。
原标题:
在“天然氧吧”里感受中医“智”药
本报全媒体记者 康春华 实习生 郭禄阳 胡熙雅
7月16日上午,参加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主题采风活动的部分外国记者组织负责人和媒体代表,走进地处南昌市的华润江中湾里制造基地——江中药谷,感受中国传统中医药如何在科技的赋能下焕发新生。
走进江中药谷,满眼绿意盎然,森林湖泊描绘的生态美景图跃然眼前。外媒嘉宾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在企业文化墙前,古巴记联记者恩里克·曼努埃尔·莱昂对华润江中的产品和海外市场开拓的情况特别感兴趣:“这些疗效独特的药品能出口到古巴吗?”在听了讲解员的介绍后,他立刻表示希望体验中医药的功效,期待这些产品可以出口古巴。
步入江中药谷液体制剂车间,闻不到一点中药材气味,也几乎不见工人,“天然氧吧”里的智能中药厂令外媒嘉宾连连点赞。目睹机械臂精准进行提取工序作业的过程,来自巴西的雅米莱·巴雷托赶紧用手机镜头记录。
“中国的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成果令人震撼。”作为一名从业20余年的记者,这是雅米莱·巴雷托首次到访中国。她感慨道,一路走来,先进科技带来的视觉冲击让她大开眼界,回去后一定要将所见所闻报道好。
在江中药谷科研中心内,外媒嘉宾深入了解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如何共融共生,为中国百姓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巴拿马《金融资本报》编辑部主任希特勒·西加鲁伊斯塔·科尔德罗对记者说,“这无疑是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作为媒体人,我有责任将中国在‘智造’领域的先进实践和其背后的发展理念,真实地传递给拉美读者。中国在诸多领域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
原标题:
以瓷为媒 书写文明互鉴与开放合作新篇章
本报全媒体记者朱宸廷
7月17日,景德镇市市长陈克龙与参加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主题采风活动的部分外国记者组织负责人和媒体代表展开深入交流,围绕“一带一路”合作、文旅融合创新、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共绘发展蓝图。
“景德镇与全球180个城市建立友好联系,陶瓷始终是我们对话世界的通用语言。”在回应塞尔维亚记者关于“一带一路”合作的提问时,陈克龙介绍,当地正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为依托,重点推进三个方面交流合作:以陶瓷为载体,深化国际文化交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布局陶瓷官方旗舰店,建设陶博城,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陶瓷贸易平台;加强先进陶瓷材料等领域的国际产业创新合作。
如何让千年陶瓷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希腊记者的提问,陈克龙以“千馆之城”建设作答:“景德镇的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等是文化展示窗口,很多也是生产经营空间。”目前,该市已打造各类特色场馆近千家,涵盖传统陶瓷、现代艺术、茶文化、直升机等多个领域。2024年,景德镇接待游客超6000万人次,旅游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交流中,外媒嘉宾共同感受着这座“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活力:近50国“景漂”在此创业,森林覆盖率等生态指标全国领先,浮梁茶、乐平菜等生态产品广受好评。在扩大开放的浪潮中,景德镇正以瓷为媒,书写文明互鉴与开放合作新篇章。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龚文婷
复审:邹艳红
审签:胡武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