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7-21 21:31

除了关税,美国学派还说了什么

作者:微信文章
美国学派(American School)形成于亚当斯密之后不久,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依靠关税保护幼稚制造业立国的理论。

在今天,美国学派几乎没有很出名的经济学直系传人了。但在政治上,一直有美国政客拿美国学派的理论当武器。

一般来说,第一代美国学派以汉密尔顿为标志人物。

1787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iander Hamilton)先后向国会提交了一系列关于银行、铸币厂和国家制造业的报告。包含并不限于以下内容:

政府应推动国内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并鼓励在两者中广泛应用科学技术,以改善和开发国家的土地资源,包括对经济基础设施和大型项目进行定向投资,以促进先进技术的发展。

通过关税保护国内产业,以确保价格处于足够高的水平,从而维持国内制造业生产。

实行公平贸易而非自由贸易。

设立一家国家银行,其政策应通过鼓励私营企业生产来为国家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将信贷和资金引导至生产性投资而非投机活动上。

真正把“美国学派”作为术语提出来的,是北方的参议员亨利.克莱。

在众多“美国学派”理论的鼓吹者里,最出名的其实是德意志人。就是《国家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作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但这只是一套政治史的叙述,并不是经济理论史。

然而,此前我的观点是,美国经济崛起并不取决于高关税。

并且,从理论来说,这套政治史的叙述逻辑,并没有驳倒亚当斯密和李嘉图那些更精细的经济学理论。

那么,经济学理论的演变是什么情况呢?






古典经济学理论

对早期的古典经济学来说,人和土地往往是比较静止的概念。

马尔萨斯(Malthus)人口理论正是如此。由于土地产出不变,随着生存人口的增长,人均收入持续下降。






相比之下,他的老对手李嘉图(Ricardo)所提出的地租论更为精细。

李嘉图认为,单位土地的地租是由土地本身的自然禀赋决定的,之所以有地租,是人类社会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支出的必要报酬,而土地拥有者只是代收了这笔报酬。用他的话来说,“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

地租的存在必须有两个条件,土地的有限性以及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上的差别。换言之,地租由土地客观条件决定。

同时,李嘉图认为价值的存在与稀缺性有关,如果土地之间不存在差别,那么将会有无限的土地,地租也就不会有意义,所以,级差是地租的本质属性。

就如他说的那样,“肥力极小的土地绝不能生产任何地租;肥力中常的土地,由于人口增加可以提供中常的地租;肥力大的土地则能提供高额的地租”。

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理论上,对于不管什么土地的所有者来说, 价格都代表对他们的劳动和资本的一种回报。但贫瘠土地的所有者必须付出更多劳动时间,意味着更低的劳动效率,更高的劳动成本,而肥沃土地上每蒲式耳粮食只需要劳动者工作较短的时间。贫瘠土地的所有者取得的仅有工资和赚得的利润, 而肥沃土地的所有者还可以获得额外租金。

况且,由于李嘉图对于土地禀赋的观点是顺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解释的。因此,人口扩张会不断使更贫瘠的土地被开发。被开发的土地越多,整体的土地水平就越贫瘠,单位土地生产粮食的平均成本上升,市场上整体的食物价格也会随之上升。更高的食物价格,使得维持工人生存的工资必须比以前更高才行。

更高的工资意味着工场主只能获取更低的利润率, 从而导致工场主用于扩张经营的投资和雇佣工人的数量变少。这样一来,实际工资往往倾向于保持在维持最低生活的水平线上。

还有更糟糕的事。在封闭环境下,由于平均土地的产出受客观趋势决定,不可避免地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而拉低,工商业产品价格也会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那么社会各行业的从业者将会把兴趣从投资转向消费。这时,利润率下降归零变得更加不可逆转。

这一切假设其实成立于一个大前提,那就是默认单位土地产出存在必然的上限,所以假如环境封闭,一切都会下行。

所以必须转向开放贸易,因为开放环境下,一国的产品依靠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更受投入产品的技术和资本决定,而不受土地质量和人口增长直接决定,是可以长期保持的,假如该国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贸易开放会使该国工业品的相对价格提高,反过来提高该国工业部门的利润率,这样利润率带来下一轮产品生产,进一步扩大比较优势,从而得到比较长久的经济增长点。

这种假设放在今天也是不无道理的。






问题是,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是有局限的。

首先,这是基于英国的国情,由英国人构建出来的,非常英国化的经济认知。

在英国,中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农业货币化的进程,农业资本很早就覆盖着农村的生产。同时,英国的环境生存空间相对较小而流动性较强,迫使农业不断从肥沃的土地向贫瘠的土地扩张。

在这些前提下,马尔萨斯和李嘉图一直默认单位土地产出有上限,而资本不断从一个生产部门流入另一个生产部门,也就不奇怪了。




亨利凯里与利益和谐论

真正为美国学派树立一套完整理论框架的,是出身宾夕法尼亚的凯里父子(马修凯里Matthew Carey、亨利凯里Henry Carey)。

亨利凯里是美国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由于他对学派理论的重要构建作用,所以,亨利凯里和后续的巴尔德(Baird)的思想又被称为“凯里学派”。

凯里受英国思想家惠威尔和科学家牛顿的影响,主张使用一套整全的、足够完善的理论,去解释世界。

惠威尔认为,最伟大的理论一定能体现归纳的一致性,在对众多差异极大的事物即进行经验总结之后,一定能形成一个能够解释所有这些现象的理论。

就如同牛顿定律对物理力学的意义那样,社会秩序是由一个自然法的法则在物质运动背后发挥作用的结果。这个法则必须是和谐的,社会才能保持稳定。

因此,他提出了利益和谐论。

亨利凯里反对像李嘉图和马克思那样,将市场关系本身的真正起源和基础归结于阶级利益。美国人认为这是在逼仄环境内互相算计得出来的结论,是“困境中的财富学说”。凯里更愿意将市场关系归结于“心理-社会联系”。

在亨利凯里出版的《社会科学原理》一书中,他提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会带来阶级和谐,而非冲突,而且市场关系的自由发展将导致阶级区分的完全消失,无论是主与奴之间的区分,还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区分……”

这是利益和谐论的哲学前提。

从客观环境来说,美国的空间远比英国广阔,而且由十三州为根基立国,意味着区位利益的角色更为重要。

跟内部环境相对狭小,有着外向流动传统,所以构建出比较优势、人口陷阱、资本流动理论的英国相比,美国学派更为注重的是经济学要素内向的协调。

也可以说,美国学派继承的不仅仅是旧重商学派那套带有“损人利己”色彩的贸易保护传统,更多的是对于区域经济生态的关注。

按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观点,资本用于维持流通或生产的必要投入,以此换取利润。

美国学派接受了亚当斯密的定义,但反对古典学派假定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要素不存在竞争并发挥不同生产作用的观点,他们从生产过程的角度提出,三要素之间不仅存在竞争,而且可以相互流动。

资本可以通过投资的形式改良技术,替代人力劳动成为生产过程的主要提供者;而改良技术带来的额农业机械化和优质改良,使单位土地的产量不断提高,通过这种形式,资本投入可以取代土地面积成为农业产出的主要保证。

因此,亨利凯里将资本的主要价值指向生产方面。由于投入生产的要素是多样化而且可变的,所以决定资本价值的是再生产费用,也就是投入生产的资本成本。

资本投入生产的作用越大,劳动生产需要维持的劳动力越少,劳动成本就越低。在劳动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劳动质量的显著提高依然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从而使得产品的数量大大增加,弥补产量增加、价格下降导致的长期利润率下降带来的损失。

对此,亨利凯里总结为,“物的价值下降,而人的价值提高”。

随着技术的改进,技术要素叠加在生产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的价值越来越高,负责生产的工人在产品回报得到的比例将越来越大。

资本家虽然从单位商品中获取利润的比例在减少,但由于产品的绝对数量增加,价格随技术创新依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客观上资本家的利益总量依然在增加。因此,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是完全协调的。









强调技术变现的本质

技术改良伴随着熟练工人和新技术产品在市场相对稀缺的结果,这样工人和产品的价格都能维持在比较高的水位,可以实现高工资和高回报的自洽。

因此,美国学派认为,只要投入的技术要素足够多,流动足够充分,单位土地的产出是可以无上限的,所谓古典经济学中内部环境下无解的人口陷阱、利润率下降,是可以解决的,包括劳资关系,只要产出回报足够大,哪怕比例改变,总体关系也是和谐的。

对企业来说,技术发明是带来企业储蓄和投资的真正动力,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是外生的(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降维的)动力,可以极大提升对回报率的期待。

储蓄和投资是对针对预期回报率采取的手段,所以技术进步本身可以提高预期,提高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带动企业为了预期以储蓄、投资的形式投入到技术进步的行业,从而带来相互的正反馈,形成新资本,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同样重视技术要素,与德国俄罗斯不一样的是,美国学派更看重的其实是生产要素相互流动的关系——投资如何转化为技术,技术如何转化为回报。比起国营化豢养技术人员这种纯粹的技术模式,美国人更看重的是“技术变现”这个环节。所以,哪怕19世纪美国的生产技术相比起欧洲强国并不出色,但是在引进技术和使用新技术方面十分积极。

那么,重视技术变现是如何引导关税理论建立的呢?

还是那句话,美国学派重视技术投入,而技术改良伴随着熟练工人和新技术产品在市场相对稀缺的结果。说白了,美国学派在对待内部市场上,并没有背离产品的比较优势这个逻辑,新技术产品必须不断建立起比较优势,那么投入技术本身才可以使“单位土地产出无上限”这个假设成立,所以说技术变现才是美国学派重视技术要素的本质。

而这种内部的比较优势,逼着社会必须一直保持着加速跑,高工资高价格本身就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

根据常识,关税就是拿来保护国内产品价格的。

更重要的是,美国学派认为这种内部的比较优势是依靠对外部建立绝对优势而存在的。

不仅仅是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内部工商业和农业的协调。

“必须把工商业和农业一块保护起来,一块实现价格协调,防止结构失衡”。

所以,凯里和史密斯等学者认为,要使土地实现肥力提高和报酬递增,必须建立完整统一的工农产品国内市场。内循环市场建立,有利于城市废弃物作为肥料回归土壤,有利于采用工业技术直接提高本地的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效率,这种短链条的区域利益互相反哺所建立的产业体系,要比国际贸易塑造的产业结构更均衡。他们认为,关税正是排斥外部影响而存在的。









Zone Theory

凯里还进一步提出了“区带理论”(Zone Theory)。

顾名思义,围绕不同的区域,如北部,被定义为商业区带,中部,是矿石区带,南部,是种植区带。

围绕不同的区带,构建不同的产业结构。






就像亨利凯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说的那样,发展是由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以及机构权威的分散所促成的。

当任何特定地区的地理集中所带来的好处完全实现时,人口自然会分散开来。

但区域发展应该只扩展到它们有能力支持的经济活动范围之内。

这是一套金字塔体系,从社区开始,到县和州,然后是各个区带。

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就是银行。

银行系统的作用是便于通过本地银行将资本从本地所有者手中转移出去,为当地生产者提供资金支持。

而中央银行,就是为了防止资本逃逸。

用凯里的话来说,贵金属货币是象征性的中间分子,“一有警报就急于离开我们的领土”。

他建议法定货币应该由国家背书的纸币构成,可以随时与具有固定利率的政府债券的互换,以保证其价值,同时防止过度供应。

用比他早点的格鲁姆的话来说,美元就是动力之源。它们为国家的商业活动提供了动力,而商业活动则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引擎。美元与政府债券之间的互换性是调控机制,确保商业所需资金的充足,并且不会超出这个限度,以资金短缺导致的商业停滞或者通货膨胀带来的不稳定。

利率就像飞球蒸汽机的调节器,通过一定的离心力作用于飞球上的阀门,从而导致调节锅炉内的压力。






而利率制定者由国会负责,面向民众筹集资金,以保证权力的分散状态。

至于这样一套依靠国会和银行强制力来保证的利率政策如何防止资本逃逸,回到对关税的操作就是其中一个手段。

因此,高关税理论在性质上属于美国学派框架最末梢的环节,并不是其决定因素。

只不过,亨利凯里特别重视,而以后的人又特别记得高关税这个特点。




社会达尔文主义与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

美国学派的理论缺陷很多。

首先,将突破单位空间产出上限的希望寄托在不断累加技术要素,就忽略了技术变现本身不能取代突破技术瓶颈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科学研究的进程终究不是由资本决定的。

然后,试图通过价格保护达成区域内产业结构平衡的想法,往往会败给价格保护导致生产成本更大,产业结构更不平衡的现实,以关税保护一个产出和消费都加速的国家,最后都是饮鸩止渴。

再说,依靠国会授权、民众支持来制定固定利率,是脱离现实的。用于预防资本逃逸的政策,怎么会比按需求流动的贵金属货币更体现分权和民主呢?

但是,美国学派确实击中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弱点。

那套立足于内部利益斗争、概念比较静态化的体系,其实把“人”的意义也静态化了。

而美国学派是经济学流派中,第一个对“人”的真正价值给予重视的。

不管怎么说,试图论证高工资和高回报共存的学说,是很伟大的。

美国学派和后来兴起的边际效用学派一样,都重视“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

在社会学方面,社会达尔文主义最初就强调对“人”的重视。

当代很多人权运动家都先入为主默认社达就是原始丛林那套东西,其实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个非常现代性的概念。

达尔文主义最原初的本质就是演化。

社达将生物学的进化引入社会学,认为社会不是静态的。

为什么社达强调适者生存,是因为在社达的体系里,强者可以不接受静态的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的权利,这并不是单纯的慕强。

另外,社达强调人类作为进化成熟的产物,跟动物有着组织优劣程度的差异,其潜意识是支持人类文明成果,反对丛林法则的。

第一个完整将人作为经济学要素考量,将人的社会,道德,自身性格属性完整纳入经济学考量,带动边际学,带动微观经济革命的英国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就相信社达。






很难证明,马歇尔曾经受过美国学派的影响,但社会达尔文主义在19世纪美英两国的经济学家中流行,不是没有道理的,更不仅仅是因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也支持商业竞争的理念。

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试图将生物进化论引入社会,他们相信人类社会和有机生物具有共通性。

马歇尔认为,社会作为整体,是由不同部分紧密结合的。与有机体随着进化,器官功能不断分化一样,人类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中出现更多分工,变得更加复杂。

正因为经济体系的有机性和复杂程度,经济学家无法总是从宏观角度,对于经济现实做出精准判断。

所以,经济学分析更需要从局部开始。

人,正代表着这更重要的局部。

既然社会可以被视为有机体,更何况本来就作为有机体存在的人类。

除了人类天生的有机性,人类个体由于想象力、思考方式和性格的特质,充满各种不确定的可能,蕴含了各种创造力。

因此,固定不变的人性法则是不存在的。

与其将人作为机械变量直接嵌入公式里,马歇尔把人类个体视为社会中内生的、有流动特质的经济变量。

这是经济学对于人类行为关注的开端。

美国学派重视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而马歇尔推进到社会组织的层面。

正因为社会组织成熟,才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多的知识,带动人的能力提升,而整体人群素质提高又反过来推动社会组织的复杂化。

马歇尔明确反对李嘉图“工资铁律”中关于工资长期趋于生存线的论断,强调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健康状况与生活习惯等因素对工资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在流动的市场环境下,生产要素会随着边际收益流动,边际收益则受供求关系的变动决定,而供求关系与人的境况、素质,又是息息相关的。李嘉图到马克思那套在自然禀赋、工资和利润之间做加减法得到剩余价值的观点,逐渐被各种市场动态均衡的理论所取代。




论突破人类思想的藩篱

因为沉迷于站在前人肩膀上批判过时理论并不会让人更聪明。

美国学派作为早期经济学流派,在反对古典经济学静态化体系的同时,自身的很多理解也是静态化的。

但美国学派对人的价值的强调、对技术和资本关系的重视,以及强调区域内产业互相反哺的观点,是不应该被遗忘在历史角落的。

很多人认为,富国发展起来后就会“踢梯子”,所以关税保护被放弃,必然导致美国学派的消亡。

其实那只是表面原因。

不仅关税可以受政治问题影响,反复波动。

而且,美国学派最有价值那部分,关税以外的内容,实际上保留给了后世。

一般来说,边际效用学派三巨头,指的是跟马歇尔同时代的卡尔门格尔、杰文斯和瓦拉尔斯。

美国的约翰.贝茨.克拉克(Jhon Bates Clark)被称为边际效用第四位大师。他主张工资水平受边际生产力决定,就有美国学派中再生产费用决定资本价值的影子。而克拉克本人属于晚期古典经济学流派,两者之间已经出现理论交叉。






马歇尔并不属于严格意义的边际效用学派,却也跟边际效用学派存在很多理论交叉。

马歇尔思想的直接继承人是凯恩斯,继承了他更倾向不完全竞争和动态均衡的观点。

不过,自由市场学派一定程度也继承了马歇尔的思想。

马歇尔支持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和模仿,可以促进知识技术的传递扩展。

马歇尔对企业家有机性和能动性的肯定影响了奥地利学派。后来,熊彼特进一步肯定企业家精神,将企业家的视为旧均衡的革新者,将企业家发明创造视为市场协调的一部分。

如果不突破思想藩篱,就无法真正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思想藩篱会催生饭圈,他们只会沉迷于争辩那些不属于自己大脑的东西,

“奥地利学派大师罗斯巴德反对的东西,你为什么要洗白?”

“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伯南克提出的观点,你为什么要反对?”

“你比他们强吗”式的纠问取代了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参考资料

经济学简史:处理沉闷科学的巧妙方法 E.R.坎特伯里

大卫.李嘉图全集 李嘉图

美国学派与美国19世纪内需主导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贾根良

重新认识资本的生产性作用——对第二代美国学派经济发展理论的述评 贾根良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 程晨

对马歇尔和庞巴维克价值决定理论的比较研究 王瑶

新古典主义在美国:克拉克和费希尔 J.托宾

The H.C.Carey School of U.S. currency doctors:A subtle principle and its’ progeny   Stephen Meardon

Protecting America:Order,nation and exception in Henry Careys’s social science   Matteo M.Rossi

The intellectual wolds of Henry C.Carey Christopher Donohue

“A certain rude honesty”:Jhon Bates Clark as a pioneering neoclassical economist   Thomas C.Leonar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除了关税,美国学派还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