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院·实践 | 当小语种人遇上“一带一路”电影周,用印尼语走向国际舞台
作者:微信文章当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帷幕缓缓拉开,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就此展开。
作为受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委派参与此次盛会的翻译志愿者,印尼语专业大四学生聂政昕以专业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连接中国与印尼电影界的“语言桥梁”。
受学院委派,聂政昕怀着既荣幸又忐忑的心情投身于这次意义非凡的活动。尽管大学四年他已打下坚实的印尼语基础,但面对如此重要的国际场合,他深知仍需全力以赴,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接到接待印尼国家电影局主席Gunawan Paggaru的任务时,我既荣幸又忐忑。"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聂政昕坦言。面对从未经历过的高规格外交场合,其印尼语能力曾是最大挑战。为了圆满完成接待任务,聂政昕提前对电影行业的相关术语与接待用语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学习与准备。他反复练习,力求在正式场合下做到语言精准无误、表达流畅自然。活动期间,从嘉宾接机到活动举办,再到嘉宾返程,聂政昕始终全程陪伴,为印尼嘉宾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从入住酒店的温馨周到安排,到参加各项活动的无缝对接,他总是穿插在嘉宾的各项事务之中,用专业和热情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坚实桥梁。
临危受命:从忐忑到担当
论坛结束后,嘉宾合影
(左九、左十为印尼国家电影局主席、秘书长)
然而,现实考验远超预期。原定接待1位嘉宾的计划,在抵达机场时突变为5人团队。物料短缺、车辆不足、日程冲突……面对接踵而至的突发状况,聂政昕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紧急协调项目组增派资源,另一方面用流利的印尼语向嘉宾解释情况,最终以专业态度化解了一次危机。"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危机管理。"他事后总结道,眼神中透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也同样表示,"在东方语学院一直以来扎实的语言学习,让我在关键时刻有了底气。"
不过接机只是前戏,接下来的一周里,聂政昕跟随嘉宾参与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开幕式、海内外电影交流论坛、产业论坛、颁证仪式以及相关工作会议等。在这些活动中,聂政昕凭借扎实的印尼语基础,与印尼嘉宾进行了及时且高效的沟通。他能够迅速理解嘉宾的需求,并准确表达核心内容,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在闲暇之余,聂政昕还有幸与嘉宾们畅谈交流,深入了解了印尼电影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拓宽了自己的国际视野。
文化摆渡:在细节中传递善意
新场古镇
黄浦江夜游
(右一为印尼国家电影局法务负责人,右二为宣传负责人)
黄浦江夜游合影
在随后一周的密集行程中,聂政昕以"零差错"的表现赢得双方高度认可,更展现出东方青年的细腻温情。活动的后半程,聂政昕带领嘉宾游览了浦东的美丽风光,领略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在新场古镇,他们共同参观了独具特色的茶园,在悠悠茶香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当他回忆起在新场古镇自信地向嘉宾展示如何制作香包、研磨药草的场景,聂政昕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在嘉宾面前熟练地操作着,耐心地讲解每一个步骤,让嘉宾们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另外在琵琶馆内,嘉宾们欣赏了传统戏曲的精彩表演,被那婉转的唱腔和优美的身段所深深吸引;此外,大家还一起品尝了中华特色甜品,甜蜜的滋味在舌尖绽放,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谊。
在黄浦江上,聂政昕陪伴嘉宾夜游赏景。璀璨的灯光映照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城市的繁华与文化的底蕴尽收眼底。聂政昕适时为嘉宾们介绍沿岸的城市建筑,讲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嘉宾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语言的力量:从课堂到世界的跨越
聂政昕与印尼国家电影局主席的合影
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闭幕式暨金爵奖颁奖典礼(右二为印尼国家电影局主席)
在浦东电影之夜活动和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闭幕式暨金爵奖颁奖典礼上,聂政昕也积极参与其中。他协助嘉宾准备颁奖事宜,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聂政昕表示也很荣幸能与各位印尼嘉宾参与这场重大光荣的会场活动。他表示“现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莅临的国内外嘉宾和明星大咖等不计其数,我有幸与嘉宾一起见证了本届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的诞生。通过这次活动,我接触了以往在学校里接触不到的人物,也收获了很多新奇、有趣的体验。”
聂政昕也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和应变能力,帮助福州“一带一路”电影周负责人与印尼国家电影局主席洽谈下一次“一带一路”电影周的举办事项与中-印尼电影合作项目的推进。他准确无误地传达着双方的意思,为合作的顺利开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当我能用印尼语与电影局主席探讨产业政策时,突然意识到四年东院寒窗的意义。"聂政昕感慨道。通过真实场景锤炼,他不仅能掌握语言工具,更培养出文化同理心与全球视野。"没想到这个大男孩不仅语言好,还这么懂我们的文化!"来访的印尼嘉宾这样评价。在这些活动中,他不仅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组织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外语人的责任与使命。
“在这为期短短一周的实践中,我渐渐明白,自己正在用实际行动与世界沟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不同国家的人搭起了友谊的桥梁。”聂政昕说道。
活动结束,从会场返回的路上,他也鼓起勇气与外国友人来了张“e人合拍”。
在大巴车上的“e人合拍”
闭幕式会场的合照(右一为印尼国家电影局宣传负责人)
聂政昕回想起大学四年在东院学习印尼语的点点滴滴,那些刻苦的记忆与练习如今都化作了实际交流中的自信与从容。
而今,当他真的作为一名外语学子,用流利的印尼语与印尼电影局主席面对面交流时,一阵强烈的自豪感涌上心头。他更加深刻地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值得。他正以一位“外语人”的身份,用语言连通着不同的人群与不同的文化,用语言助力中外人文交流。
这不仅是小语种带给他的底气,更是让他继续在外事领域坚定发展的强大动力。
来源|聂政昕
编审|杜怡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