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与失控:航空公司如何应对问题乘客
醉酒、出言不逊、扰乱秩序——对于这些行为,航空公司基本上零容忍。机长和机组成员如何应对不守规矩的乘客?乘客又可能面临怎样的处罚?以下为详细解答。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在于饮酒。乘客在飞机上失控,后果可能非常昂贵。如果因此需要紧急降落,航空公司有权向乘客索赔全部相关费用。德国航空业联合会(BDL)总经理约阿希姆·朗表示。
谁来决定机上行为是否违规?
机长。机长对飞行安全负有责任,他决定是否将某名乘客视为危险因素并将其排除在飞行之外。朗指出,这也包括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机长的决定权从关闭舱门开始,直到降落后舱门打开为止。
机组如何应对不守规矩的乘客?
空乘人员都接受过应对复杂局面的专门培训。朗解释说:“最优先的任务是化解冲突。”机组成员会通过沟通来平息事态,尽力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案。
如果劝说无效怎么办?
如果乘客行为影响到机上安全,还有其他措施可以采取,朗表示这属于培训内容,但并未详细说明。不过在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一些实例:极少数情况下,闹事乘客会被用扎带或胶带固定在座位上。
在极端个别严重事件中,机长可能决定备降,将乘客移交警方。朗说:“此时乘客要做好心理准备,承担所有相关费用。”费用很容易达到五位数,尤其是在因事件导致机组超过工时、航班无法继续起飞,或者机场运营时间结束导致其他乘客需安排住宿时。
例如,瑞安航空曾因一次非计划降落向一名乘客索赔超过1.5万欧元,包括机组和160名乘客的酒店费用。
还有哪些可能的法律后果?
根据乘客行为的严重程度和法律情况,可能被认定为危险干扰或严重危险干扰航空运输。朗指出,这在德国最高可判6个月到10年监禁。若事件发生在其他国家或国际空域,则适用相应国家法律,或以航空公司注册地的法律为准。
喝醉了可能上不了飞机吗?
完全有可能。朗表示,登机时地勤人员会特别注意乘客状态。行为异常或滋扰他人的乘客可能被拒绝登机。此时,乘客需自行购买新票,并承担所有因错过后续航班和转运导致的费用。
不久前,德国联邦警察在莱比锡/哈勒机场就遇到过类似情况:一名45岁的男子在登机口被发现醉酒,机长拒绝让他登机。据警方称,他的呼气酒精浓度超过3‰。
就在同一天,同一机场,一名飞往马略卡岛的乘客醉酒到无法沟通,机长甚至中止了起飞。该乘客被带离飞机。
联邦警察当时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每个人都可以期待假期开始时喝上一杯,但多喝一杯代价可不小。航班起飞中止的费用可能由航空公司转嫁给乘客。”
此外,如果乘客多次因不当行为被记录在案,航空公司有权将其列入黑名单,拒绝未来的乘机申请。
此类事件有变多吗?
根据德国联邦航空局的数据,“不守规矩乘客”(Unruly Passengers)事件近年来有所减少:2024年在德国及德国上空共发生了100起,2023年为269起,2022年为383起。
德国航空业联合会本身并不统计相关数据,但总经理朗表示,一些航空公司反映,虽然数量减少,但干扰事件的严重程度有所增加。
如何让机上相处更融洽?
朗指出,在有限空间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同理心是解决之道。此外,还应注意,酒精在高空比在地面作用更强,务必适量饮用。 酒精与飞行可以说是个“高度危险”的组合,像是一对不太合适的搭档,总在关键时刻折腾人。航空公司无疑对此零容忍,特别是在我们的“空中家园”里。处理问题乘客的职责就落在了机长和机组成员身上,他们可不是在演电视剧,而是在维护整个航班的安全和舒适。
**谁来决定乘客是否违规?**
机长担任最终决策者,他的职权范围可谓从关舱门到开舱门,类似于一位指挥官指挥战斗。他得确保每位乘客都能安安稳稳地到达目的地,而不是在天空中制造混乱。
**如何应对不守规矩的乘客?**
机组人员都经过了面对复杂局面的培训,优先考虑的是用沟通化解冲突。不过,要是嘴上功夫无效,那机组成员就可能拿出一些“特殊手段”—例如用扎带或胶带把闹事的乘客固定在座位上,听起来有点“果断”,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事情真严重到需要备降,乘客可要做好迎接心理考验的准备了。不仅要面对可能的尴尬和羞愧,还要承担高达五位数的费用,如此“一次性消费”真是让人心痛的飞行体验。
**法律后果如何?**
醉酒乘客在飞行过程中可能触犯“危险干扰航空运输”的法律,这在德国最高可能面临6个月至10年的监禁,真是比当初喝酒时想象的后果要严重得多。
**喝醉了可能上不了飞机吗?**
当然有可能!地勤人员会在登机时仔细观察,如果发现乘客酒气熏天、行为不端,完全可以拒绝其登机。而这位乘客需自掏腰包重新买票,所有后续耽误也得自己承担,听起来像是背负了一堆“酒后之债”。
**这样的事件越来越多吗?**
好消息是,根据德国联邦航空局的数据,这类“不守规矩的乘客”事件在逐年减少,但情况的严重程度却在增加。正如朗所说,虽然数量下降了,但飞行中的各种惊魂瞬间似乎更加“高潮迭起”。
**如何让机上相处更融洽?**
“有限空间内的相互体谅和同理心”是解决之道,没错,坐公共交通工具本来就是一个人与人之间默契互动的过程。再者,酒精在高空中比在地面上作用更强,适量饮用是保护自身及他人权益的最佳策略。
最后,记住:在飞机上,喝酒要谨慎,别让“飞天醉汉”的称号成为你假期的头条新闻哦!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