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游·悦读】一带一路系列·欧洲国家:斯洛文尼亚
作者:微信文章这是一个面积
仅2万平方公里的袖珍小国,
它的英文国名“Slovenia”中,
“love”四个字母赫然可见,
仿佛是造物主故意埋下的浪漫密码。
这个被称为“爱的国度”的国家,
不仅名字里藏着甜蜜,
更将爱深深融入
历史、自然和人文中。
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嚣,
只有一份宁静而深沉的温柔,
正如当地人所说:
“斯洛文尼亚很小,
但爱在这里,无限大。”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简称斯洛文尼亚,位于欧洲中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北端。西接意大利,北邻奥地利和匈牙利,东部和南部同克罗地亚接壤,西南濒亚得里亚海,海岸线长46.6公里,国土面积2.03万平方公里。首都为卢布尔雅那,截止2024年,人口213万。该国的官方旅游宣传口号是“感受斯洛文尼亚,感受纯粹的爱”(I Feel Slovenia),旨在传递其自然风光与人文氛围的独特魅力和友好体验。
本期“阅游·悦读”,
我们一起踏上斯洛文尼亚,
穿越千年古都的优雅街巷,
漫步于翡翠般的森林与河流,
聆听融入诗歌、
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独特人文韵律,
全方位感受这个
中欧宝藏之地的动人图景。
卢布尔雅那:被爱的地方
卢布尔雅那是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公元前1世纪(约公元前50年),罗马人在此建立殖民城Emona。中世纪斯拉夫人重建并发展此地,其斯拉夫语名称“卢布尔雅那(Ljubljana)”最早于12世纪见诸文献。该名称源于斯拉夫语,常被解释为“被爱的地方”。被称为母亲河的卢布尔雅那河 (Ljubljanica)从市中心穿城而过,其名字与首都共享词源,千百年来滋养着这片土地,赋予了城市独特的魅力。
卢布尔雅那河上最著名的桥是龙桥,建于1900-1901年。它是卢布尔雅那早期重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以其独特的新艺术派风格和当时较大的主拱跨度(33米)成为工程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杰作。桥全长约56米,宽约18.3米,由一座主拱跨越河道,两端建有桥台,四角则耸立着装饰性的桥头堡。其简洁大气的拱形设计与桥头雕塑相得益彰。桥头四角各有一尊造型威严霸气的铜质龙雕像:龙身如巨蟒蜿蜒,龙首高昂,张牙舞爪,传说是卢布尔雅那的守护神。这些极具特色的龙雕像已成为卢布尔雅那最著名的象征。
顺卢布尔雅那河而上,距离龙桥不远(约600米上游处),横跨着另一座别具意义的桥梁——爱情桥。这座现代桥梁于2010年建成,连接堤维利公园与哈德良桥,全长约33米,宽约3米,采用简洁的钢结构。爱情桥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两侧安装的通体透明玻璃护栏,不仅保障了安全,更让行人得以无遮挡地欣赏河景与城市风光,营造出轻盈通透的现代感。“爱情桥”这个名字,源于其护栏钢索上悬挂的密密麻麻的“爱情锁”。世界各地的情侣慕名而来,将刻有名字或誓言的连心锁锁在桥上,象征爱情永恒,并将钥匙抛入下方的卢布尔雅那河中。这一自发形成的浪漫传统,已成为爱情桥乃至卢布尔雅那的情感地标。
桥头附近还矗立着雕塑家雅科夫·布尔达尔创作的青铜雕像《亚当与夏娃》,进一步烘托了此地的爱情主题氛围。与象征城市守护的龙桥不同,爱情桥以其挂满的连心锁和承载的美好祈愿,成为了卢布尔雅那关于爱与承诺的象征。
皮兰:爱之港湾
皮兰市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沿海,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小城,其历史悠久的滨海老城居住着约4000居民。皮兰的历史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的盐业活动,斯拉夫人于约7世纪在此定居。在中世纪,特别是在1283-1797年长达五百余年的威尼斯共和国统治下,城镇得到显著发展并奠定了今日风貌,因此皮兰城中的许多建筑都保留着鲜明的威尼斯-哥特式风格。漫步皮兰的街头,随处可见的钟楼、教堂和城墙,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地中海式的慵懒浪漫。当地人常说:“威尼斯太喧嚣,皮兰才是真正的爱之港湾。”
其中,圣乔治大教堂是皮兰的标志性建筑。现存教堂的主体结构主要建于14世纪,属哥特式风格,其历史可追溯至12世纪。在17世纪初(1608-1610年间),增建了仿照威尼斯圣马可钟楼设计的钟楼(高约46米),成为皮兰老城最显眼的地标。教堂内部装饰展现了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尤以建于1637年的主祭坛最为突出,其上那尊精美的圣乔治屠龙木雕格外为引人注目。教堂附属的珍宝馆收藏着丰富的宗教艺术品,包括金银圣器、宗教油画和镶嵌宝石的器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圣乔治圣物箱。教堂内最重要的画作当属17世纪初著名佛兰德斯-威尼斯画家安杰洛·德·科斯特创作的两幅大型巴洛克祭坛画:《博尔萨的弥撒》和《圣乔治的奇迹》。
此外,塔尔蒂尼广场也是不可错过的一处地标。它位于皮兰市中心,是皮兰最大的广场,以纪念18世纪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朱塞佩·塔尔蒂尼命名。整个广场呈椭圆形,中央矗立着塔尔蒂尼的青铜雕像,雕像底座饰有玫瑰花和乐谱图案;四周环绕着餐厅、咖啡馆、售卖本地特色产品的小店;狭窄的具有威尼斯哥特风格的小巷与广场相连;广场一侧是市政厅和法院。广场周边林立着威尼斯哥特风格的建筑,它们拥有独特的转角阳台与精美的石雕,是皮兰建筑艺术的典范。相传,这些房屋相传由威尼斯商人为皮兰姑娘所建,其二楼窗户雕饰有“Lassa pur dir”(让他们说吧)字样,象征着不受世俗影响的真挚爱情。
卢布尔雅那的连心锁锁住了爱,
皮兰的威尼斯房屋是爱停靠的港湾,
在斯洛文尼亚,
那些城市的细节处处标示着爱的注脚。
不仅如此,
这个国家将令人屏息的自然奇观,
同样精心雕琢在山川湖海之间。
下面,让我们暂时告别城市的街巷,
将目光投向更为辽阔的天地
——去探访如仙境般的布莱德湖,
潜入神秘莫测的波斯托伊纳溶洞,
感受大自然赋予斯洛文尼亚的鬼斧神工。
布莱德湖:阿尔卑斯的最后一滴泪
斯洛文尼亚最著名的自然奇观,非布莱德湖莫属。它位于西北部阿尔卑斯山南麓,被誉为“阿尔卑斯之眸”。传说,约1.4万年前,阿尔卑斯冰川消退后形成的洼地汇聚融水,造就了这汪碧蓝澄澈的湖泊。
布莱德湖长约2120米,宽约500至180米(最大宽度约500米,最窄处约180米),最深处达30.6米。因主要由朱利安阿尔卑斯山脉(尤其是特里格拉夫峰)的积雪融水和山泉补给,湖水清冽寒冷,故有“冰湖”之称。湖水终年清澈,呈现出迷人的蓝绿色调,倒映着悬崖上的中世纪古堡,宛如镶嵌于群山间的蓝宝石。湖心小岛上静静矗立着圣母升天教堂,当地流传着一个浪漫的传说:若能亲手敲响教堂的钟声,便能收获永恒之爱。因此,布莱德湖也成了许多情侣向往的目的地。
波斯托伊纳溶洞:地心的爱情交响
波斯托伊纳溶洞是斯洛文尼亚最著名、游客最多的旅游胜地之一,也是欧洲最壮观、最受欢迎的溶洞之一。它位于卢布尔雅那西南约54公里的波斯托伊那市,溶洞总长度达27公里,游览路线长约5.3公里,洞深最大处约115米,入口海拔约562米。这个庞大的溶洞系统是由比弗卡河及其支流的地下水对石灰岩地层历经数百万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波斯托伊纳溶洞内运营着全球第一条专门为旅游开发的溶洞观光铁路,于1872年投入运营,至今仍是世界上少数拥有轨道系统的游览溶洞之一,并以其历史意义和规模著称。乘坐小火车深入地下,当抵达约200米深处时,骤然展现的纯白钟乳石世界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其中,可容纳上万人的音乐厅是洞内最壮观的景点之一,面积约3000平方米,形似恢宏的殿堂。得益于卓越的天然声学效果,这里时常举行别具一格的岩洞音乐会。而辉煌厅则以其密集、高耸且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和石笋群闻名,在精心设计的柔和灯光映衬下,淋漓尽致地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置身于这如梦如幻的景观中,让人如入仙境,所以当地人相信,这些洁白的钟乳石是来自地心的情书,代表了大自然对人类最深沉的爱。
更令人惊叹的是,溶洞中栖息着一种独特且神秘的两栖动物——洞螈,也被称为“人鱼”或“地心精灵”。洞螈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穴居脊椎动物,体长约25-30厘米,身体细长呈圆筒形,四肢极其短小,指/趾端无蹼,通体呈现半透明的白色或浅粉红色,头部两侧长有羽毛状的外鳃。其眼睛高度退化,完全被皮肤覆盖,仅保留基本的感光能力。为适应黑暗、贫瘠的洞穴生态系统(食物稀缺),洞螈进化出了惊人的节能生存策略:新陈代谢率极低,可数年不进食,长时间保持近乎不活动的状态以保存能量。斯洛文尼亚将这种珍稀的活化石视为国宝,曾于1993年4月23日发行过一枚印有洞螈图案的硬币。
无论是布莱德湖的梦幻仙境,
还是波斯托伊纳溶洞的地下奇观,
斯洛文尼亚的自然之美都令人沉醉。
然而,这片土地的动人之处,
还深植于它丰饶的物产
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之中。
接下来,
让我们品味斯洛文尼亚土地的丰厚馈赠
——象征芬芳、甜蜜与勤劳的
“玫瑰与蜂蜜”。
玫瑰与蜂蜜:大地的甜蜜馈赠
斯洛文尼亚的玫瑰文化源远流长。玫瑰种植最早可追溯至15世纪,18世纪起已形成规模。其玫瑰品种丰富,其中以首都卢布尔雅那命名的白玫瑰,已成为卢布尔雅那的市花,广泛种植于公园、城堡、校园等公共区域以及市民的私家花园。在西南地区广泛种植的另一款具有保健功效的玫瑰,则因其果实富含抗氧化物质(如多酚、维生素C),深受民众喜爱。
斯洛文尼亚还有许多以玫瑰为名的地方,玫瑰港、玫瑰园、玫瑰谷……每一个名字都仿佛诉说着一段浪漫的故事。每年,有着“玫瑰之城”美誉的新戈里察市还会举办盛大的玫瑰节。节日期间,大街小巷被玫瑰装点得格外美丽,空气中弥漫着玫瑰的香气。人们身着盛装,在花海中穿梭,参加各种与玫瑰相关的活动,或是选购精美的玫瑰制品,尽情享受着玫瑰带来的浪漫与美好。
如果说玫瑰代表着斯洛文尼亚浪漫的一面,那么蜂蜜则展现了这个国家生活的甜蜜。斯洛文尼亚的养蜂历史可追溯至18世纪,由在哈布斯堡王朝任职皇家养蜂教师的安东·扬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由此蓬勃发展。更为巧合的是,安东·扬沙的生日正是颇受现代人欢迎的表白日——5月20日。在斯洛文尼亚人的倡议下,他的生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蜜蜂日”,以唤起人们对蜜蜂与生态环境的关注。
斯洛文尼亚堪称“养蜂人的国度”,养蜂业被列入国家发展规划,有约1.2万名养蜂人,近20万个蜂群,2018年,斯洛文尼亚养蜂传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斯洛文尼亚蜂蜜品种丰富,口感上乘,拥有“地理标志保护”称号,其中科切维森林蜂蜜采自原始森林中多样的野生蜜源植物,风味自然纯净,并带有浓郁林地气息;喀斯特蜂蜜出产于温暖干燥的喀斯特地区,蜜源植物独特,蜂蜜成熟度高,富含矿物质和酶类,口感浓稠、营养丰富。
玫瑰的芬芳与蜂蜜的甘醇,
诉说着斯洛文尼亚人对土地的深情。
而承载这份深情的,
还有一位诗人的文字——
他以诗歌铸就民族之魂,
将个人悲欢升华为家国信仰。
他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也是斯洛文尼亚民族精神的象征。
他的诗歌炽烈如火焰,忧郁如湖水,
既歌颂爱情,也呼唤民族独立。
他用他短暂的一生,
虔诚地践行着“爱”的多重含义,
他就是弗兰策·普列舍仁。
弗兰策·普列舍仁:民族诗魂
1800年,弗兰策·普列舍仁出生于斯洛文尼亚北部弗尔巴村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母亲希望他成为牧师,但他违背家人的意愿,选择前往维也纳大学学习哲学和法律,并于182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成为了一名律师,但他真正热爱的始终是诗歌。
普列舍仁一生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尤莉亚·普利米奇(Julija Primic),一位富商的女儿。1835年,他在舞会上向尤莉亚·普利米奇表白遭拒。他追求尤莉亚·普利米奇受挫,以及他的好友、诗人马蒂亚·卓卜的去世,直接促成他创作了最著名的作品《十四行诗集》。因此,这部作品中的许多诗句都充满了甜蜜与苦涩交织的激情。
1844年,普列舍仁写下不朽名篇《祝酒辞》。这首诗不仅是情诗,更是民族独立的宣言,展现了普列舍仁的爱从个人情感升华到家国情怀的转变。在诗中,他深情地写道:“愿你我皆享自由,无仇敌,只有好邻国。”这首诗的第七段诗句,承载着斯洛文尼亚深厚的民族精神,自1919年起便被用作象征性国歌歌词,并在1991年国家独立后,正式成为斯洛文尼亚国歌的歌词。1849年2月8日,弗兰策·普列舍仁逝世于斯洛文尼亚克兰奇(Kranj)。如今,2月8日被称为“普列舍仁日”,是斯洛文尼亚的国家文化节日。
阅读推荐
简介:本书是“一带一路”国别概览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地理、简史、政治、军事、文化、社会、外交、经济、对外经济关系。突出了斯洛文尼亚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力争为读者提供全景式的国情介绍,还从“一带一路”政策出发,引用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了中国与该国贸易情况及其投资环境,旨在为“一带一路”的推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合作人才培养,帮助我国“走出去”的企业有效地防控风险,从而全方位地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更多精彩阅读推荐,
请关注“上海市黄浦区明复图书馆”公众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