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研究报告指责中国操纵汇率以获得贸易优势
经济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提出,中国央行在刻意影响汇率,使中国产品保持低价,而欧盟的利益因此受损。对就业市场友好的德国经济研究所(IW)周三提交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通过巧妙地调整汇率获得了贸易优势,然而却让欧洲和德国企业遭受重大损失。即中国央行没有能灵活调整人民币兑欧元汇率,抑制了人民币对欧元大幅升值。
该研究报告的作者Jürgen Matthes怀疑,中国央行有货币操纵嫌疑。目前尚无100%的证据,但各项指标明显指向这一方向。中国央行尚未立即回应置评请求。中国以往曾回应货币操纵指控,并表示致力于实施基于供求关系的、有管理的、灵活的汇率制度。
IW专家认为,近年来人民币兑欧元本应大幅升值。然而人民币兑欧元汇率波动不大,而欧洲和中国之间的成本比率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币低估对欧元的问题越来越现实:“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由于价格极低,德国企业,例如汽车或机械工程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地从中国采购原材料,而从德国采购的却越来越少。”
“巨大的成本优势”
德国经济研究所指出,2020年后,德国和欧元区的生产者价格大幅上涨,主要原因是供应链瓶颈和能源危机,而中国则几乎没有上涨。而中国汇率几乎没有做出反应,导致欧元兑人民币还在升值(基于生产者价格)。
2020年初至2025年春季期间,德国和欧元区的欧元兑人民币实际升值幅度超过40%。这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价格和成本优势。导致欧洲对华贸易逆差急剧增加。至关重要的是,欧元区进口采购付款增加也增加了欧元兑人民币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的需求。
IW称,如果汇率的形成能够灵活地、以市场为基础,人民币兑欧元将会大幅升值。尤其考虑到人民币需求的增加并没有被资本流动和其他支付流动所抵消,情况就更加如此。Matthes认为,中国央行违背供求规律阻止人民币升值,明显表明存在货币操纵。
中国极低的物价正在严重损害欧洲经济。需要欧盟出台贸易政策进行制衡。
欧元沦为“附带损害”
美国也面临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尚未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但美国财政部指责中国在汇率政策和实践方面缺乏透明度。
Matthes也认为是中国央行的做法高度不透明才导致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不断升高。中国在管理人民币兑美元和一篮子货币汇率的过程中,让欧元遭受“附带损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