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15%关税+6000亿投资!欧美深夜签协议,德国笑了,爱尔兰慌了
作者:微信文章这是北京老托第 523 篇 原创文章
昨晚,加密货币市场突然集体“狂欢”,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币种短线拉升超5%。不少投资者一头雾水:没出利好啊,怎么突然涨了?
答案在今天凌晨揭晓——7月27日,美国与欧盟在苏格兰签署了一份历史性贸易协议,不仅把大多数输美商品的关税定格在15%,避免了此前威胁的30%惩罚性关税,欧盟还承诺未来几年向美国额外投资6000亿美元。这则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全球经济的湖面,瞬间激起层层涟漪。
要知道,过去几个月,欧美围绕关税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美国扬言要对欧盟商品加征30%关税,欧盟则放话“奉陪到底”,甚至威胁要对美国能源产品报复。如今突然“握手言和”,背后的利益交换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一、关税“大调整”:有人欢喜有人愁
这份协议最直接的变化,是关税税率的“大砍价”。但仔细看条款会发现,这不是一场“普惠”的妥协,而是精准的“利益分配”。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成了最大赢家。此前美国对欧盟汽车征收25%的关税,德国宝马、奔驰等车企每年要多花上百亿美元成本。现在降到15%,相当于每出口一辆价值5万美元的汽车,关税成本直接减少5000美元。德意志银行测算,这一调整可能让德国汽车行业年利润增加120亿欧元,带动德国GDP多增长0.2个百分点。难怪协议签署后,德国DAX指数中的汽车板块盘前直接拉升3%。
但钢铁和铝行业就没这么幸运了。协议明确,配额外的钢铁和铝关税仍维持在50%,和之前威胁的税率一样。这意味着欧盟的钢铁企业想向美国出口更多产品,要么接受高关税,要么挤入有限的配额。欧盟钢铁协会立刻表态:“这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欧洲钢铁工人的饭碗可能要丢了。”
最尴尬的是药品行业。协议直接把药品排除在15%的统一关税之外,既没说降税,也没说维持现状,只是标注“具体税率待定”。要知道,爱尔兰是欧盟医药出口“大户”,每年对美出口药品超300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20%。如果未来美国对药品加征关税,哪怕只是10%,爱尔兰的医药企业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昨晚,爱尔兰股市的医药板块已经跌了2.3%。
整体来看,大多数商品从“威胁的30%”降到15%,确实避免了一场全面贸易战。但和几年前10%的基准税率相比,15%仍然是上涨的。这意味着,无论是欧洲企业还是美国消费者,都得为这场“妥协”买单。
二、6000亿投资+1500亿采购:欧盟的“代价”有点大
如果说关税调整是“表面文章”,那协议里的投资和采购条款,才真正暴露了欧盟的“让步幅度”。
欧盟承诺向美国额外投资600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2024年欧盟的GDP总量约17万亿美元,6000亿相当于其年度GDP的3.5%。这笔钱将主要流向美国的制造业、新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与此同时,欧盟还答应采购1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以及大规模购买美制军事装备。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更像是一场“利益交换”:欧盟用投资和采购换来了关税“打折”,美国则既赚了钱,又巩固了能源和军事出口。但对欧盟来说,这笔账有点“亏”。
以能源采购为例,欧盟目前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LNG)价格,比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贵30%以上。每年多花1500亿美元买能源,相当于欧盟每个家庭每年要多掏200欧元。更关键的是,这会让欧盟进一步依赖美国能源,削弱其“能源自主”的努力——要知道,过去两年欧盟为了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已经砸了上千亿欧元建LNG接收站,现在却又跳进另一个“依赖圈”。
军事装备采购更耐人寻味。近年来欧盟一直在推动“欧洲防务一体化”,想减少对美国军工的依赖。但这次协议要求“大规模采购美制军事装备”,等于给刚起步的欧洲防务产业泼了一盆冷水。有分析认为,这可能让欧盟未来5年的防务自主计划推迟至少3年。
三、贸易失衡的“死结”:2050亿逆差背后的博弈
欧美之所以在关税问题上反复拉扯,核心是贸易失衡的“死结”。
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欧盟的贸易逆差达到2050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了78.3%。这意味着美国从欧盟买的东西,比欧盟从美国买的多了2050亿美元。对美国来说,这是“不能忍”的——毕竟在特朗普时代就喊出“美国优先”,拜登政府也延续了“缩小贸易逆差”的思路。
而欧盟这边,2024年对美贸易顺差是1982亿欧元(约合2150亿美元),主要靠汽车、机械设备、药品这三大块。其中德国贡献了顺差的60%以上,光是汽车及零部件对美出口就占欧盟总量的70%。
这次协议,本质上是美国用“降低关税”为诱饵,逼欧盟多买美国的东西、多投美国的钱,从而缩小逆差。欧盟虽然保住了汽车等优势产业的出口,但代价是“花钱买平安”。
德意志银行的测算很能说明问题:即便关税降到15%,欧盟GDP仍会下降0.5%,而美国只下降0.3%。这意味着欧盟的“损失”比美国大得多。更扎心的是,美国税务基金会预测,未来十年这15%的关税能给美国财政增收2.5万亿美元,但成本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2025年美国家庭年均要多花1296美元,相当于每个月多掏108美元。
也就是说,这场“妥协”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是把成本从企业转移到了普通家庭,从欧洲转移到了双方消费者身上。
四、欧盟内部的“分裂”:德国受益,爱尔兰承压
协议的签署,也让欧盟内部的“利益分化”暴露无遗。
德国是最大赢家。作为汽车出口大国,德国每年向美国出口约500万辆汽车,关税从25%降到15%,意味着每年能省下约75亿美元关税成本。大众、宝马、奔驰等车企的股价在协议签署后集体上涨,其中宝马涨幅最高,达到4.2%。德国经济部长甚至公开表示:“这是保护就业的关键一步。”
但爱尔兰、意大利等国就没那么轻松了。爱尔兰的医药出口占欧盟对美医药出口的40%,协议把药品排除在关税优惠之外,意味着未来可能面临更高关税。爱尔兰总理在协议签署后紧急召见欧盟代表,直言“这会损害爱尔兰5万个就业岗位”。
意大利的农产品也被“区别对待”。协议虽然降低了大多数商品关税,但葡萄酒、橄榄油等意大利优势农产品的关税只从20%降到18%,远低于预期。意大利农业协会愤怒地说:“这是对欧洲农业的背叛。”
这种内部矛盾,可能给欧盟未来的决策埋下隐患。毕竟欧盟27国各有算盘,这次为了“避免贸易战”暂时妥协,但长期来看,利益分配不均可能加剧内部分裂。
五、未来展望:关税之下,全球产业链要变天?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这场欧美协议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对普通人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买东西更贵了”。无论是欧洲消费者买美国的能源、军事装备(最终会反映在税收或公共开支上),还是美国消费者买欧洲的汽车、奢侈品,15%的关税都会或多或少推高价格。美国税务基金会测算的“家庭年均多花1296美元”,可能只是开始——如果通胀因此抬头,美联储可能被迫推迟降息,房贷、车贷利率都会跟着受影响。
对企业来说,产业链调整已经箭在弦上。德国车企可能会扩大在美国的产能,以减少关税影响;爱尔兰的医药企业可能会把部分生产线搬到美国或墨西哥;欧盟的钢铁企业则可能转向亚洲市场,毕竟50%的高关税让美国市场基本“关门”。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全球贸易格局。欧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它们的关税政策相当于给其他国家“定调子”。如果15%的关税成为新的“基准线”,其他国家可能被迫跟进,全球贸易的“隐形壁垒”会越来越高。对中国企业来说,需要警惕的是:欧美是否会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形成“关税同盟”,进一步挤压中国产品的市场空间?
另外,欧盟的“战略自主”之路可能更难走了。6000亿美元投资和1500亿美元能源采购,意味着欧盟在经济上更依赖美国;大规模采购美制军事装备,则让其在安全上进一步“绑在美国战车上”。未来欧盟想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恐怕会越来越难。
总的来说,这场协议暂时按下了欧美贸易战的“暂停键”,但代价是把矛盾往后推、把成本转嫁给普通人。对我们来说,看懂这背后的利益博弈,才能更清醒地应对未来的全球经济变化——毕竟,在关税和投资的数字背后,每一分钱最终都可能和我们的钱包息息相关。
关注「北京老托」获取最新财经信息、股票知识、美国科技动态、投资经验、美股消息、图文交易实例。解读全球宏观经济,预测热门行业趋势。以及金融、投资术语和股票技术指标解释等。无论您是财经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这里都是您获取深度信息的理想之地。我们下一期见。
每天更新精彩内容,请关注 ⬇️
扫码加入财富知识星球,与700+聪明的小伙伴一起赚钱!
免责声明:本文系通过网络渠道收集整理的信息,所涉内容仅作为一般性参考资料,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要约或要约邀请。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依据本文内容,特别是其中涉及的证券标的信息,直接作为投资决策依据。若因参考本文内容实施投资行为而产生的任何损失或法律责任,均由行为人自行承担,与本账号运营主体不存在关联,本账号运营主体无需为此承担任何责任。
风险提示:股市投资风险高,投资者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切勿轻信非正规投资推荐,谨慎作出投资决策。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亮⬇小♡心支持一下,感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