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赢谁输 美国 欧盟 达成15%关税协定
作者:微信文章7月28日 29日 🇨🇳代表团与🇺🇸代表团在瑞士展开第三轮磋商,希望明天有好消息。
最新消息,美国与欧盟在苏格兰达成的历史性贸易协议标志着跨大西洋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
协议将欧盟输美商品的统一关税定为15%,取代原威胁的30%惩罚性关税,其中汽车关税从25%降至15%。这一调整既缓解了欧盟出口压力(如德国车企出口成本降低约40%),又通过原产地规则限制第三方国家搭便车,例如要求汽车零部件的美国价值含量不低于55%。值得注意的是,钢铝关税仍维持50%,凸显美国对本土基础工业的保护。
欧盟承诺未来十年对美新增6000亿美元投资(占其2024年GDP的3.5%),重点投向半导体、可再生能源等战略领域。同时,欧盟将采购1500亿美元美国能源产品(如LNG和页岩油)及军事装备(如F-35战斗机)。这种“投资换市场准入”模式与美日协议类似,但规模更大,反映欧盟在能源安全和防务合作上对美依赖加深。
德系车企(如宝马、大众)成为最大赢家。以一辆售价5万美元的汽车为例,关税降幅10%可降低成本5000美元,显著提升其与特斯拉、通用等美系品牌的竞争力。但协议要求欧盟逐步开放汽车市场,至2030年实现美欧汽车关税互免,这可能挤压欧洲本土电动车产业的发展空间。
药品被排除在关税减免之外,直接冲击爱尔兰等医药出口大国。2025年1-3月,爱尔兰对美药品出口额达249亿欧元,占其总出口的42%,而美国市场对其医药产业贡献率超过60%。若维持现有关税,爱尔兰医药企业可能面临年均15-20亿欧元的利润损失,迫使部分产能转移至美国或东南亚。
欧盟能源采购计划(1500亿美元)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形成协同,加速欧洲能源结构向美依赖转型。例如,欧盟计划将美国LNG进口占比从2024年的28%提升至2030年的45%,这可能削弱其“战略自主”目标。军事采购方面,欧盟承诺采购美制装备(如爱国者导弹系统),但内部存在分歧:法国、意大利等国拒绝参与为乌克兰采购美国武器的倡议,显示战略自主性与对美依赖的矛盾。
协议通过经济捆绑强化美欧政治互信,为联合应对中国竞争奠定基础。例如,协议隐含条款要求欧盟在半导体、稀土等领域限制对华合作,与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形成互补。但这种“友岸外包”模式可能加剧全球产业链碎片化,推高企业运营成本。
苏格兰作为协议签署地,凸显英国在美欧关系中的桥梁作用。英国不仅获得美英贸易协议中的特殊待遇(如汽车关税降至10%),还通过“奥库斯”联盟参与欧盟军事采购,例如向波兰出售“挑战者2”主战坦克。这种“脱欧不脱钩”策略使其在美欧博弈中占据主动。
协议中的“对等关税”原则(15%基准税率)可能违反WTO最惠国待遇条款。例如,美国对欧盟汽车关税降至15%,但对中国仍维持25%,这种差异化待遇可能引发WTO诉讼。此外,协议通过投资承诺规避非关税壁垒审查,实质是将贸易规则“软化”,加速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
协议需经欧盟27国一致批准,匈牙利、意大利等国因农业和能源依赖问题可能提出附加条件。例如,匈牙利要求美国对其农产品关税降至10%,否则将否决协议。此外,6000亿美元投资承诺的资金来源(如欧盟预算、成员国分摊)尚未明确,实际落地可能打折扣。
美欧协议是地缘经济博弈的阶段性产物,其本质是欧盟以市场换安全、美国以规则换利益的政治交易。尽管协议短期内缓解了贸易紧张,但长期来看,欧盟的战略自主性将进一步受限,而美国通过经济捆绑强化了对欧洲的控制力。对于全球经济而言,这一协议标志着“后WTO时代”的加速到来,各国需在新的规则框架下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未来,协议的执行力度、欧盟内部凝聚力及美国国内政治走向,将成为影响跨大西洋关系演变的关键变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