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欧盟关税协议的影响和可能后果
作者:微信文章美国和欧盟终于在7月27日,也就是特朗普定下的8月1日期限的前5天,达成了美国和欧盟的关税框架协议,避免了关税战。
协议规定,将对美国进口的大部分欧洲产品征收15%的关税,比之前30%的税率降了一半。欧盟27个成员国还承诺增加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的采购,并加大对美国的投资。
在此之前,美国和日本也达成了类似的框架协议。
面对这样的协议,欧盟各国意见不一,各国可能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但多数国家都呈批评的观点。
但魔鬼在细节中,真正的关税导致的有利和不利结果是落实在细节中的,也就是框架之下具体商品的关税,包括涵盖农业、制造业、高科技、数字产业、服务业等各项内容,一句简单的15%关税根本无从说明到底是什么情况,贸易是互相之间的事情,不可能是单方的出口或进口。因此在关税细节未定之前,所有的内容更像是一种宣传而非实际情况。
就拿目前公开的内容看,如对大部分欧洲产品征收15%的关税,这一点就犹如空炮,因为最后是否进出口是企业的事情,企业自会算好利益的平衡点,进行自己的选择,欧盟是没有实际权力,也无法强迫企业的,它无法对市场发号施令,反之也一样,美国的企业也会算清楚自己的经济账来决定是否进出口。
又如欧盟27个成员国承诺增加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的采购,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欧盟各国已经基本断绝了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天然气,那么美国的油气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进口补充,不用协议,欧盟各国都会从美国进口油气,甚至超过协议规定的数量,这样,在协议中体现欧盟承诺增加美国油气的采购,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至于在欧盟各国加大对美国投资的问题上,马上会遇到投资利润的回流问题,由此也会形成很大的逆差。
另外,在服务业上,欧盟并没有放松对网络言论和数据管理的法律,也没有放松征收数字税,这些在协议里都没有体现。
归结到关税本身,从其本来意义上说,它就是一种保护本国弱小产业的工具,当此产业足够强大后就会被放弃,在各国都是如此。这在二战后的GATT和WTO里也有相关的规定,以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税不可能是全方位的对进口商品的高关税。
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后,关税战已经大面积的使用过了一次,但对各国都没有任何的好处,除了各国经济继续萧条外,其后果就是二战。因此战后才有一系列的改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生。
关税不是敛钱的工具,只能推动膨胀,薅自己民众的羊毛。其后遗症就是民众消费不到最好的产品,要么是价格太高、质量太次,要么是进不来。
历史上,东亚各国和地区搞免税区、开发区以引外资,促经济,而不是通过加税就是很好的说明,也是东亚经济起飞的经验。台湾多年前的新竹工业园,中国改开开始后的经济特区都是这种性质。用低税吸引投资已经是各国惯用的手段。
特朗普就任后,一直拿关税作为武器和各国进行经济谈判,半年过去了,一拖再拖,实际收获并不大,这次和欧盟、日本签订了框架协议,面子有了,实际效果如何,还要看接下去的细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