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25%?关税悬崖边的中美生死一跳!
作者:微信文章斯德哥尔摩夏夜的凉风里,美国财长贝森特和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前后脚走出瑞典首相府那座古老的罗森巴德大楼,时间已经快到午夜,2025年7月29日,刚刚结束的第一天中美贸易谈判足足谈了五个小时。面对门口一群伸着话筒、焦急等待消息的记者,两人谁也没开口,沉默地快步离开了。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想从这个场景里读出点啥:这一打就是七年多的贸易战,到底会是个什么收场?
眼下的当务之急,其实明眼人都看得清。就一个字——拖。把8月12号眼瞅着就要到期的“关税休战期”再往后挪个九十天,这才是双方谈判桌上的真正底线。为啥这么着急?因为这期限一过,后果可太吓人了。要是谈崩了没续上,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就得从现在的30%“嗖”一下蹦回145%,中国对美国货的关税同样会从10%直接弹到125%。这简直就是把贸易通道给关了个严严实实,差不多等于互相搞“禁运”了。这么狠的“大招”,两边儿谁也扛不住。
美国老百姓可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疼。就说沃尔玛吧,因为进口成本被这几轮关税推着涨了一截又一截,物价也跟着涨,现在一个普通美国家庭一年下来得多花2800多美元!连警察身上的警服都遭了殃,采购价格翻了两三倍不止,可质量呢?反而比原来差了一截。制药公司更慌了神,中国那边过来的原料药断供,好些药的生产线都亮起了红灯。
中国工厂的日子当然也不轻松。虽然今年上半年对美国出口下滑了10.6%,好像挺严重,但其实暗地里早就动了,把生意悄悄转向了东南亚这些地方。东盟国家那儿的数据很亮眼,上涨了13%,再加上“一带一路”国家的生意也多了9.6%,这么一填补,咱们国家整体出口反而是增加了5.9%。但是,不能光看数字。像做衣服的纺织品厂、搞电气设备的工厂,这些行当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可不是一点半点,高达三成到五成。真要是一刀两断彻底脱钩,那不是断臂求生,简直是把自己的一条腿给砍掉了嘛!
所以啊,两边心里都门儿清,这九十天的休战,无论如何也得谈成。但别以为这就轻松了,真谈起来,骨头硬着呢,关键就在那些具体难题上怎么个掰扯法。
第一天谈判,最硬的三块“大骨头”就摆出来了。首先就是稀土。美国是真急眼了。为啥?他们最先进的F-35战斗机,飞一架上天就得用掉400公斤稀土!可美国自己手上稀土矿少得可怜,87%都得眼巴巴从中国买。今年四月份,中国这边出台了个政策,对关键的中重稀土搞出口许可证了,这下可好,美国人买起来的价格像坐火箭似的往上窜,直接贵了三倍!美国谈判桌上就想拿关税上的让步,来换中国在稀土出口上松松绑。可中方这边也挺精,给的承诺有点含糊其辞,只模糊地说“可能会暂停一些非关税措施”,相当于把“稀土”这张王牌攥得更紧更牢靠了,就等着关键时候甩出来。
紧接着就是能源问题。美国财长贝森特挺强硬地提出来,要求中国少买点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但中方代表反手就把数据甩出来了:今年六月份,中国从美国买原油的数量,早就成了个零蛋了!沙特和俄罗斯迅速顶上,把美国那点儿市场份额瓜分得一干二净。美国人嘴里念叨着“地缘政治风险”,中方代表一句话就怼回去了:我们国家买谁的油,这是我们家自己的事,是主权范围内的内政!谈贸易可以,硬要插手我们内部的事?免谈!
第三个大难题还是科技这块“死疙瘩”。美国这边呢,耍了个小聪明,拿出“放宽出口英伟达H20芯片给中国”当作香喷喷的诱饵,想试试能不能把前面那个稀土问题给钓过来。可中方代表咬得死死的,不行!要想谈科技,你们美国必须先解开套在华为以及其他122家中国科技企业脖子上的技术封锁链子才行。两边就这么互相捏着对方的“七寸”试探着:到底谁家的产业链更疼?谁能扛得更久一点?
有意思的是,谈判桌上剑拔弩张,斯德哥尔摩外面却是另一番景象。就在一周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还在那儿锣鼓喧天地宣布,跟日本、菲律宾、越南这些国家签了“历史性”贸易新协定。可没过几天,这“纸牌屋”就有点儿要塌的感觉。日本那边悄悄说了实话:我们只是答应在“最低配额”内,从美国买点米,而且只准拿来加工用,别指望大量进入我们超市!越南政府那边更干脆,扭扭捏捏就是不确认特朗普说的新关税是啥意思。印尼总统更是站了出来,直接反对对市场搞什么全面开放。这事传开了,连英国《金融时报》都忍不住调侃,说这些协议有“三大麻烦”:利益明显不平衡,实际操作太困难,纠纷隐患一大堆,简直就是“政治表演”。更让美国官方有点尴尬的是,欧盟这个重量级盟友,始终拒绝加入他们鼓捣的“芯片联盟”。反观德国大众,非但没撤资,还加大力气在中国砸钱搞电动车生产线。盟友们一个个都在用脚投票,美国想拉帮结派围堵施压这套路,眼瞅着越来越像个笑话。
官场谈判还在那儿扯皮呢,精明的商人们可坐不住了。就在两位高官在斯德哥尔摩僵持的时候,一群美国企业界的头头脑脑们早就坐飞机直奔北京去了。联邦快递的CEO、波音公司的高管……一个个在贸易战火最旺的时候,偏偏顶风来华访问。为啥?目的简单直白——就是来“救火”、来保住中国这个绝不能丢的大市场!波音公司的人体会最深:丢掉中国市场,几乎等同于把客机市场老大的位置,拱手让给欧洲的空客!这种“官方场上冷淡对峙,企业层面热火朝天”的现象,恰好印证了高盛早先一份报告里的那句大实话:政治上吵吵闹闹没关系,生意必须想办法继续做下去。
透过斯德哥尔摩这紧张谈判缝隙往外看,这场持续七年的贸易马拉松,终点究竟在哪?未来的轮廓其实慢慢也能猜个大概了。先说这一两年内吧(短期),最有可能松动的恐怕是那些跟老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商品关税,比如衣服啊、电子产品啥的。那让人喘不过气的145%的税率,有希望降到25%到65%之间。不过,像半导体这些被美国视为命根子的高科技领域,壁垒反而可能修得更高更厚。考虑到美国农民的压力,尤其是大豆主产区的州长议员们直跳脚,中国政府最终很可能同意多从美国进口点农产品。作为交换,中国这边在稀土出口上可能也稍微松一点点口子。但得看清楚一点,不管是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的量,还是美国拿到中国的稀土,都绝不可能恢复到贸易战之前那种水平了。
把眼光再放远一点,未来个三到五年(中期),供应链转移会成为大趋势,玩一场“躲猫猫”的游戏。特斯拉现在搞的那一套,已经把路数趟出来了——他们喜欢把比较初级的组装厂开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墨西哥去,利用那里的贸易规则便利,然后再把最终产品或零配件销往中美两大市场。这种“中国+1”的模式会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模仿,就是说把那些简单的、成本敏感的低端制造环节,挪到越南、墨西哥这样的国家去。可是真正核心的高端制造能力,中国本土的优势地位依然难以撼动。有数据研究显示,中美之间直接的贸易额,很可能比贸易战爆发前的巅峰状态下滑62%那么多!不过,别急,数据显示,经过东南亚、墨西哥这些“中转站”的三角贸易却可能激增47%左右——想想这个画面很有意思,关税壁垒越立越高,市场的智慧却总能另辟蹊径。
拉长到更久远的将来,世界很可能分裂成两个不完全一样的体系。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这些敏感又核心的领域,或许会出现“双标准”的局面:北美市场上可能主要用美国认可的芯片和标准,而在东盟等地,也许中国的5G技术反而成了主流。听起来好像很分裂,但回头看看普通老百姓每天用的东西,从牛仔裤到手机充电器,绝大多数仍然来自中国东莞等地的工厂流水线。这就像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预言的那样:“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领域,也许真能硬生生脱钩断开,但关系到你我日常生活的普通商品供应链,想要彻底脱钩?做梦也做不到!”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看1930年,美国推出那个著名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了全球贸易大战和大萧条。现在的世贸组织(WTO)早就发出警告:如果主要大国之间的贸易战持续超过18个月,全球GDP可能因此萎缩3%!到今天,中美这场博弈已经打打停停了七个年头,沉重的代价已经明明白白摆在那里:美国的通胀率好不容易降下来点,可前些日子还曾冲破了6.8%的高峰,中产家庭一年损失轻轻松松就接近5000美元。中国的年轻人找工作压力山大,失业率居高不下,多少中小出口企业被逼无奈走“出口转内销”的路子。至于全球贸易?更是像走在结了一层薄冰的河面上,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已经连续三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了。
不久的将来,中美还会重新坐回到谈判桌旁,新一轮的较量将会继续。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这场旷日持久的贸易战打到今天,真正的胜利早就不是谁压倒谁那么简单了。眼下最大的目标,最要紧的“胜利”,就是无论如何,得避免那个最坏最坏的结果——绷到极限的关税之弦,千万不能在8月12日那天彻底断裂。
窗外,瑞典首都的夜色越来越浓重,但别忘了,这里是靠近北极圈的夏夜,夜晚即便再深沉,天边也总留着一抹不易察觉的微光,怎么也黑不透彻。这就像这场惊心动魄的巨人博弈的隐喻:最黑暗的时刻,那束微光其实从未真正熄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终会向所有人证明一点:当世界上两个超级巨人被迫共享同一颗蓝色星球时,他们选择隔桌对峙、不断谈判的每一分钟,背后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对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所有人类的未来,存着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慈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