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欧美之间远不止关税问题》
作者:微信文章埃尔卡诺皇家研究所研究员Jesús A. Núñez Villaverde的分析,欧盟与美国达成的贸易协议,该协议超越传统关税范畴,实质是重塑欧美战略联盟的经济框架,以协调立场应对全球挑战。
关税调整:美国对欧盟汽车、半导体等关键商品实施15%的单一关税上限(原最高27.5%),但钢铁、铝制品维持50%关税;飞机、药品等战略产品获零关税待遇。
能源与投资承诺:欧盟承诺三年内购买750亿美元美国液化天然气,并推动企业赴美投资600亿美元于国防和基础设施。
战略意义:协议避免贸易战升级,但暴露欧盟谈判弱势——接受"次优方案"以换取跨大西洋关系稳定,同时强化双方在科技标准、供应链安全等领域合作,共同应对中国竞争压力。
原文链接:https://www.realinstitutoelcano.org/comentarios/ue-eeuu-mucho-mas-que-aranceles/
以下为全文翻译:
在欧盟内部,无论是政治界还是商界,对于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近日达成的协议,最初的评价无不落入“失败”“屈服”“无奈”等字眼。当然,究竟这些预测能实现到何种程度,唯有时间能给出答案——这既因为国际关系本就充满不确定性,一些承诺尚显含糊,更因为白宫“主人”的反复无常随时可能在数日内颠覆一切。
无论如何,显而易见的是,这一事件绝非单纯的贸易层面,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经贸范畴,将欧盟置于颇为尴尬的境地。从贸易数据看,2024年跨大西洋贸易总额达1.6万亿美元(商品和服务各占半壁江山),其中欧盟对美实现约500亿美元的顺差——这一数字源自商品领域2 000亿美元顺差与服务业1 500亿美元逆差的差额。与总额相比,这不过3%的交易量,很难称得上特朗普口中所说的“天文数字”或“不可持续”之类的说法。正因如此,令人诧异的是,冯德莱恩女士竟以极为顺从的姿态,仿佛把满足华盛顿的诉求视为谈判的出发点。
协议内容看来更像是对特朗普的投降——欧盟成员国集体接受对其对美出口统一征收15%关税,且不予任何反制;同时承诺在未来三年内额外进口约7 500亿美元的美国天然气,并在欧盟企业拟向美投资的6 000亿美元规模中加大国防装备采购。这种安排无疑让欧盟在对美关系上留下了明显的依附与从属印记。
此外,北约内部刚刚达成的共识——所有盟国防务开支提升至占GDP5%的水平——同样更多地体现了白宫的意志,而非对安全威胁的客观评估。这一要求势必转化为对美国防务产品的更多采购,进一步削弱了欧盟实现战略自主的前景。
或许有人会辩解:若对华盛顿实施已批准但尚未执行的报复性关税,反而将导致欧元区内部价格上扬,加大欧洲央行抑制利率的难度;又或者,天然气和国防装备最终仍由市场自主决定,特朗普所宣称的“巨额进口”只是空中楼阁。但需清晰指出的是,在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前,美国对欧征收的平均关税仅为4.8%,而今一举提高至15%,差距高达10个百分点。
以2024年数据为例,美国对外天然气出口总额仅为1 660亿美元,其中对欧盟出口760亿美元。要在未来三年内每年向欧盟成员国额外输送2 500亿美元天然气,既难以想象其供给链能否承受,也无视其对其他客户既有承诺。
更何况,就在风光背后,这次会晤居然在特朗普自家的高尔夫俱乐部举行,犹如冯德莱恩只是个被邀请到私人聚会的客人,无形中又加深了欧盟的弱势形象。更令人担忧的是,欧盟成员国已经无力阻止特朗普事后翻脸,或再次动摇欧盟的监管框架,为美国金融和数字商务大开方便之门。
综合来看,尽管经济层面尚难断言此框架协议是否酿成灾难——毕竟仍有欧企会继续与美国谈判,未必比其他竞争者处境更差——但从地缘政治角度审视,此举无疑是一次难以挽回的战略失败:它不仅加剧了欧盟内部的分裂,也向外界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尽管冯德莱恩再三强调,欧盟仍未具备真正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