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大棒砸向加拿大,35%重税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作者:微信文章大家好,我是寻古说今!
美国总统特朗普挥下的关税大刀,在8月1日结结实实砍在了加拿大身上。原本25%的关税税率猛涨到35%,北美贸易圈瞬间炸开锅。美国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加拿大"没管好芬太尼流入",可这理由就像纸糊的灯笼——美国海关自己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加拿大边境溜进美国的芬太尼,连查获总量的0.2%都不到! 加拿大企业联合会主席凯利都忍不住开嘲:"用芬太尼当借口?这比加税本身更荒唐!"
更让加拿大人憋屈的是差别待遇。墨西哥轻轻松松拿到90天关税豁免权,加拿大却像靶子似的被单独拎出来揍。政治学者特恩布尔看得透彻:"特朗普和日本、欧盟握手签约时满面春风,怎么换加拿大就突然翻脸?这不明摆着针对我们!"
这把关税大刀对加拿大经济可不是挠痒痒。要知道,加拿大每卖出四件商品,就有三件运往美国市场。钢铁、铝业工厂最先受冲击,50%的关税像冰雹砸在屋顶上;汽车产业工人眼巴巴看着25%关税把生产线压得吱呀作响。央行报告写得清清楚楚:出口量像雪崩一样下滑25%,今年二季度全国经济几乎在原地踏步。企业攥着钱不敢投资,老百姓捂紧钱包过日子,失业阴影悄悄爬上工厂车间。
好在加拿大还握着贸易协定的保护伞。约80%输美商品因为符合《美墨加协定》规则成功免税,实际关税税率被压在5%这条线上,比其他国家低了不少。难怪贸易部长勒布朗从华盛顿回来时腰板挺得直:"和其他挨刀子的国家比,咱们处境不算差!"
美国那边也没尝到甜头。关税生效当天,道琼斯指数像断了线的风筝狂跌600多点,特斯拉、通用汽车的股价嗖嗖往下掉。美国零售协会跳脚大骂:"这哪是收加拿大的税,分明是给美国家庭添账单!"制造业联盟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原料成本暴增,企业要么涨价赶客,要么裁员过冬——全是死胡同。
加拿大总理卡尼
新上任的加拿大总理卡尼,应对起来像个老练的棋手。一句"深感失望"藏住所有怒火,转身就启动亚洲市场开拓计划。这位今年四月刚以"最懂处理美加关系"招牌当选的总理,当着全国观众立下誓言:必须摆脱"四分之三出口绑在美国一棵树上"的危险局面!更难得的是,反对党竟然集体给他撑腰。保守党领袖波利耶夫尔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叫阵:"加拿大就该硬气——要么谈成协议撤销全部关税,要么免谈!"
普通老百姓的反击更接地气。预订美国的机票酒店被成批取消,边境城市的美国商店眼睁睁看着加拿大游客量暴跌70%。超市里,美国牛奶被成批撤下货架;居民区里,抵制美货的传单贴满公告栏。这些民间拳脚看着不重,却专往特朗普的票仓软肋上踹。
安大略省长福特直接把底牌甩在桌面上:"我们手里握着美国工业的命根子——石油、矿产、绿电!加拿大人守着的油井矿坑,保障着几百万美国工人饭碗!"加拿大汽车工会主席佩恩接力呐喊:"现在退缩就是做梦!必须硬刚到底!"
这场贸易飓风其实早见苗头。今年三月特朗普就口出狂言要"吞并加拿大",甚至污蔑邻居"想把美国搞崩溃"。四月份卡尼那句"我们是加拿大的主人!"字字铿锵。当时他就亮出反制措施——对美国汽车征收25%报复性关税,同时国内大刀阔斧消除贸易壁垒、狂建保障房,把"摆脱美国依赖"写在国家蓝图最中央。
《华尔街日报》点透这场贸易战的本质:加拿大选民用选票宣告——国家主权比短期利益更金贵!当特朗普把《美墨加协定》当成废纸扔进碎纸机时(这位前总统曾轻蔑地称其为"临时安排"),加拿大已在悄悄编织多元贸易网。欧盟和东盟的谈判桌边,加拿大代表的身影越来越频繁。鸡蛋,正被稳稳放进不同的篮子。
表面看35%关税已经刺刀见红,但真正决定生死的战场在2026年。《美墨加协定》的重审才是真正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勒布朗前脚离开华盛顿,后脚就钻进了墨西哥谈判室。经济学家急得直拍桌子:要是协定崩盘,那些观望的投资恐怕扭头就逃,加拿大经济可能遭遇永久创伤!
卡尼政府眼下正双线作战。一边派勒布朗约美国商务部长下周"喝咖啡"(电话会刚提上日程,八月面谈已在筹备),一边在国内拼命砸基建——能源管道、跨省公路、港口码头全面开工,试图用钢筋水泥筑起经济防波堤。这种清醒应对,让人想起今年四月加拿大外长乔利在联合国的宣言:"全球贸易霸凌面前,加拿大愿带头冲锋!"
历史的车轮总是轧出相似的轨迹,却从来不会简单倒退。当强权举起关税大棒,小国往往只能在屈服和毁灭间二选一。但这次加拿大正在开辟第三条路——用法律盾牌挡住冷箭,用市场多元挣脱枷锁,用民意共识凝聚民族骨气。
特朗普可能没算到:35%关税没压垮邻居,反而锻造出一个更坚硬、更团结的加拿大。就像安大略省长办公室里那声响雷般的宣言:"下跪的时候还没到!"
硝烟尚未散尽。但每个在霸权面前挺直腰杆的身影,都在为小国命运重写剧本。
这场关税大战您怎么看在评论区留下观点!
点赞把文章顶起来,让更多人看见加拿大这一记漂亮的左勾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