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论文| 跨文化传播视阈下“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机制研究
作者:微信文章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孙小孟
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俊玲
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要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是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目标,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建设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文章分析了“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体系构成、建设目标和建设维度;基于话语、话语体系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跨文化传播视阈下多模态话语参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据;结合“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的维度,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建构、表达、传播和文化保障等方面探索“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机制的建构。
关键词:“一带一路” 话语体系 跨文化传播 多模态话语 建设机制
引言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和“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全新的话语体系。该话语体系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更加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际性的话语体系,“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话语主体共同努力来完成。这一过程涉及多元文化背景下“一带一路”话语内容的建构、表达和跨文化传播问题。本文将基于话语、话语体系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跨学科视角,探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多模态话语参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据,并结合“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的维度,探索面向跨文化传播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机制,为进一步拓展多模态话语的研究范围,促进和完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NO.1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概述
01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概念缘起和体系构成
话语体系是某一领域的话语主体运用系统的符号来建构和表达的内容完备的符号体系、理论知识体系和价值观体系。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而逐渐形成。“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先进的发展模式和丰富的知识体系来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建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话语体系的内涵和“一带一路”建设目标,可以把“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概括为系统化阐述“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观念体系、思想理论体系和全球治理体系的话语系统。该话语体系凝聚了“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念、思想和方案,是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彰显。基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内涵和范畴,至少可以把“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生态六个子体系(如图1所示)。
每个子体系都包括各自主题下的,为解决特定领域的全球性问题而提出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举措。“一带一路”政治话语体系包括构建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等观念主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带一路”经济话语体系包括“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思想理念与合作模式,旨在解决沿线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普遍问题。“一带一路”文化话语体系包括多元文化和谐共存、融合发展等议题,旨在解决文化霸权和文化冲突等问题。“一带一路”外交话语体系强调“亲诚惠容”的外交思想,为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提供政策主张。“一带一路”安全话语体系为构建普遍安全的世界提出了新的安全观。“一带一路”生态话语体系包括“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环保理念、价值取向、环保知识等,旨在解决气候恶化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冲突等问题。
02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目标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首先是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价值引领、理论支撑和政策主张,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实现。第二,“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以应对全球问题为导向,为人类共同命运谋福利,是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普适性的话语体系,旨在为全球治理转型提供话语支撑,改变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霸权格局,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第三,“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为解决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环境、安全等领域的全球性问题提供更为合理、全面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政策主张,为建立新型国际合作机制和全球治理模式提供新方案。“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将逐步引领国际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多边治理机制,推进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要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从构建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四个维度来进行。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为从各个维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引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略,促进各国共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03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维度
1.话语主体维度
话语主体是话语体系的创造者和表达者,也是话语传播最直接、最有效的媒介。“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建设过程本质上就是话语主体借助话语来实现与话语客体交流、融通和重铸思想的过程。话语主体能力的强弱对整个“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要增强“一带一路”话语主体的主体意识,强化其价值自信和理论自觉,提高其话语能力。此外,要推动话语主体间的互动,以此培养和增强主体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不断增加“一带一路”话语主体的数量和影响力。
2.话语内容维度
话语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价值体系、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是灵魂,对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导引和统帅作用。理论体系是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的系统性阐释和理论性建构,也是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和表述。知识体系包括话语体系所涉及的各领域知识。从内容维度建设“一带一路”话语体系需要加强价值体系、思想理论体系和各领域知识体系的建设与推广,优化各领域发展理念,增加议题设置,明确政策主张,丰富建设举措,使“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内容更为具体可行。
3.话语方式维度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话语体系与沿线各国话语体系融合发展,共同推动全球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话语的建构、表达和传播效果直接影响话语内容和话语精神被目标受众认识和接受的程度,从而影响“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因而,在“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中,要提升话语主体的话语组织、建构和表达能力,丰富话语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拓展话语传播渠道,不断扩大“一带一路”话语的受众范围,提高“一带一路”话语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NO.2
跨文化背景下多模态话语参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据
话语体系是系统化的话语,话语是构成话语体系的台基。话语的概念、范畴、观点、理论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支撑着话语体系大厦 。就话语本身而言,话语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话语体系的建构主要体现在话语内容与形式的建构两个层面。在表层上,“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体现为一定的话语形式;在深层上,“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理念和政策主张,属于观念形态和思想理论的上层建筑。此外,话语体系也是一种基本的文化方式 ,其内涵的价值体系和思想理论体系反映了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其内涵的主要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是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在当今时代形成了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如同“一带一路”建设一样,“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也是由中国主导,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参与,这就涉及跨语言、跨文化的问题。即“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需要在跨文化传播中,通过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话语主体在话语互动中逐渐完善话语体系的内容,不断提高“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然而,“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所内涵的价值体系、建设理念和思想精神属于抽象文化内涵的一部分,在多元语言和文化背景下,难以通过语言文字实现广泛传播。来自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话语主体也很难通过单一的语言文字去理解并参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
模态是基于具体感知过程的,可阐释的符号系统,包括图像符号、书面符号、口头符号、声音、手势、气味、味道、接触和音乐这九类。 多模态话语是人们利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把多种符号资源,按照一定的话语组织原则,以协作互补的方式建构话语意义的交际过程和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绘本、纪录片、视频广告、电影、宣传片等都属于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具有理解上的通约性,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的人们可以同时通过文字、语音、表情、动作、音乐和动态影像中的其他表意符号来理解多模态话语的意义。因此,相较于纯文字符号构成的文本,多模态话语在跨文化传播中更适用。尤其是在全媒体和融媒体时代,多模态话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并且,在多模态话语的使用过程中,可通过多模态隐喻来实现抽象文化内涵的具象化表达 ,以此进一步提高多模态话语在理解上的通约性。这对跨文化互动与传播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中,可充分利用多模态话语在意义建构上的多元性、表达上的直观性和传播上的便捷性,用不同语类的多模态话语来丰富“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建构形式和表达方式,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和可理解度,并充分利用全媒体技术来大幅拓展话语的传播渠道,使话语内容在跨文化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此来促进“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
NO.3
基于跨文化传播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机制的建构
下面我们基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的维度,结合多模态话语参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据,探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机制的建构。
01
建立“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多模态建构与表达机制
鉴于“一带一路”话语主体多元的文化背景以及多模态话语在理解上的通约性和使用上的广泛适用性,在“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可用多模态话语来建构和表达话语内容,丰富话语内容的建构和表达方式。
1.创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多模态话语建构模式
话语是语言在一定社会语境中的具体应用,表现为一种社会实践,与诸多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其本质也是人类社会的一项特殊活动 。形式与内容是话语的基本构成成分,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需要形式来表征。“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不能局限于语言符号对意义的建构和内容的陈述,应立足话语的社会实践性和多模态符号对话语的意义建构及其社会动允性 ,从形式和内容上探索“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多模态构建模式。“一带一路”话语主体要整合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资源,结合先进的融媒技术,探究“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在形式上的多模态建构路径和方式,创造性地建构多模态话语形式,提高“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吸引力。要利用符号与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符号之间的互补性,以及符号的选择性使用对建构隐喻场景、进行语境重置、丰富话语意义等方面的功能 ,有效利用多模态符号和多模态隐喻来建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中的概念、议题、思想、理念和精神追求等话语内容,创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多模态建构模式。例如,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视频广告《“一带一路”共创繁荣》和六集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都通过多模态话语和多模态隐喻来成功建构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理念和建设准则。该广告和纪录片被亚、非、欧、美几大洲多国的主流媒体进行了转播,有效促进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
2.推行“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多模态话语表达方式
话语表达通常跟话语形式、叙事方式、话语风格、修辞手段、表达效果相关,并受到话语对象和文化语境的影响。“一带一路”话语客体来自沿线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各种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需要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来满足他们不同的话语期待。“一带一路”话语创作者要基于多模态符号的系统性和社会动允性之间的巨大张力,创作更多适用多元受众的多模态话语表达方式,使“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在表达上既有官方话语的正式表达,也有生活话语的多模态生动表述,以满足不同话语客体在认知上和情感上的需求。此外,要实现“一带一路”话语内容的多模态叙事。“一带一路”话语创作者和实践者要根据特定语境、语类和具体媒介的不同来选择相应的模态符号并对其进行分工,使其协同建构多模态叙事模式。同时,开发多模态叙事技巧,形成沉浸式、交互式、线性或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并在艺术层面上关照到不同类型的多模态话语风格,注重叙事的情理兼容性,增强故事的代入感,提高“一带一路”话语的表达效果和说服力。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用交互式、非线性的多模态叙事方式,使古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与当代中国和亚、欧、非各国经贸往来的故事交相呼应,配合使用多模态隐喻的方式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丝路精神和价值观念表达出来。有利于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受众在故事欣赏中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理念和合作准则,从情感上强化对“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价值认同。
02
健全“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多模态话语传播机制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中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要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和沿线各国的话语互动中不断丰富。因此,跨文化传播是“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话语体系一般由规范、正式的语言文字来传播,以保证其思想精神和理论体系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也不例外。然而,“一带一路”沿线涉及2400多种语言,通行着50多种官方语言。“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在被用各种语言翻译和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存在受众面非常有限的问题,还会因译者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内涵的思想精神和价值理念被歪曲、误解和误译等问题。因此,基于话语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承载方式的多样性,可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语言传播和多模态话语互动传播两个方面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多模态传播机制。
1.优化“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语言传播
语言和文字是对外话语传播的主要方式。 “一带一路”话语实践者要拓展“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语言传播路径,不断扩大“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文字和口头传播范围。充分利用国际论坛、国际会议、国际赛事和国际互访等话语传播场域,为推广“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纸质文本提供传播平台。借助各种媒介渠道转载多语种“一带一路”主题文章,让更多潜在的话语主体有机会参与“一带一路”思想理念和政策主张的交流。要优化“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语言表达,根据传播对象的不同,灵活运用政治性话语、学术性话语和大众化话语等多种风格的话语表达和恰当的修辞策略,提高语言表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效果。此外,要进一步提高“一带一路”话语传播主体的翻译能力。优化外语教育规划,加强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高其翻译水平和对外话语能力。同时,积极推广汉语言国际教育,加大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与联合办学力度,培养更多汉语人才,不断扩大汉语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早日使汉语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通用语言。
2.推动“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多模态话语互动传播
如果“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仅仅依靠语言来表达和传播,会使其局限于官方话语群体和精英话语群体间的硬传播,影响力有限,不利于丰富和完善话语内容。要实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广泛、深度传播,有必要建立“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多模态互动传播机制。话语互动可以是“纵向互动”,也可以是“横向互动”;可以是“历时互动”,也可以是“即时互动”。 因此,除了文字文本之外,还可以用海报、宣传片、短视频、纪录片、电影等不同语类、不同层次的多模态话语建构和表达“一带一路”话语内容,并通过全媒体传播技术和各类平台实现这些话语的多向互动,加速“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传播。为此,要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媒体平台,搭建新媒体矩阵,激发“一带一路”话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互动与交流,形成“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跨文化传播格局。此外,要创建高层话语互动交流机制,确保“一带一路”话语在高层级的横向传播中保持内容的完整性和信息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对纵向话语传播进行管理,阻止各类有害信息的渗入,确保话语互动相向同行,形成“一带一路”话语建设与传播共同体,使“一带一路”话语内容在多维话语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03
强化“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的文化保障机制
话语体系是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观念体系和思想精神在具体问题上的综合体现,国家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念和主流思想理论构成了话语体系的关键要素。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中的“共同体思想”“亲诚惠容”“开放包容”“共建共享”“互利共赢”“互学互鉴”“公道正义”等建设理念和交往准则来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还需要在多元文化互鉴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话语内容。因此,“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是话语体系建设的保障。结合话语体系建设的维度,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创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的文化保障机制。
1.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提升“一带一路”话语主体的素养
话语主体的素养主要包括话语主体在话语体系建设中表现的主体意识和话语能力。提高话语主体的素养是“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对丰富话语内容,促进话语传播和提高“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影响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可利用文化建设来提高话语主体的文化素养,使其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意识,强化主体意识,重塑主体身份,增加对“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使各国话语主体充分理解并接受共同价值和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凝聚价值共识,形成共同体意识,在话语互动中进一步了解“一带一路”各领域建设的思想理念和政策主张,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话语能力。
2.通过“一带一路”文化互通丰富“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内容
作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思想和理论渊源,“一带一路”文化在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层面的更新必将推动“一带一路”各领域建设理念的更新,并随之产生新议题、新概念和新方略,从而丰富“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各国的话语主体要在文化互通中,通过多模态话语来理解彼此优秀的文化思想、观念体系和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与精神,并将其与自己国家的文化思想、观念体系和“一带一路”的建设理念进行比较与借鉴,结合“一带一路”各领域建设的具体需要,调整和补充既有的议题设置和政策主张,增加新概念,产生新理论,在文化互通和话语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内容。
3.通过“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传播
当前,“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传播主体主要是官方和精英话语主体,所使用的话语方式主要是语言文本和官方的多模态宣传性话语,传播渠道也以官方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为主。总体来看,官方主导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传播属于硬传播,渗透力有限,要扩大传播面,提高传播效果,需借助多模态话语,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软传播。沿线各国要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广电、网络和各种社交媒体,拓宽文化传播平台,通过多模态文本和影视作品等多模态话语来进行文化互通。在此过程中,“一带一路”话语主体要与文化传播主体协作配合,将“一带一路”话语内容融入这些多模态话语中,以多模态故事叙事和多模态文化隐转喻等方式承载和表达“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中的价值体系和思想理论体系,使之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软传播。
4.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提高“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影响力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一带一路”优秀文化的话语表现。“一带一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意味着“一带一路”文化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便更易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其国际影响力也随之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可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来提高文化主体的文化自信意识,自觉规范文化行为,改善文化形象;使优秀的文化思想和人文精神通过多模态话语实现创新性表达和创新性传承;使沿线各国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形成“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并以此带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的繁荣,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文化形象,增强“一带一路”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NO.4
结语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由中国发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参与,话语主体的多元语言文化背景决定了“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不能仅用语言文字的方式。要从跨学科视角,基于话语、话语体系和文化的内在关系,结合“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的维度,充分利用多模态话语在理解上的通约性和社会动允性,从话语的形式、内容和表达三个方面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多模态话语建构与表达机制;充分利用通讯、网络、数字技术、社交媒体和各种传播平台加强话语互动,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多模态话语传播格局和多模态互动传播机制;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来提高“一带一路”话语主体的素养,丰富话语内容,实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软传播;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文化保障。
基金项目:论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中多模态话语的文化隐喻研究”(项目编号:19XYY008)成果。
注 释:
何伟,程铭.生态话语体系建构探讨.中国外语,2023,20(03):48-55.冯霞,胡荣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构.厦门大学学报,2021(01):12-21.
钟慧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基本问题辨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28(09):22-29.
王铭玉,崔雪波.“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外话语体系与建构.山东外语教学,2021,42(05):10-20.
郭湛,桑明旭.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发展趋势与内在张力 —— 兼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立场和原则.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03):27-36+155-156.
Forceville C.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Agendas for Research .In C Forceville & E Urios-Aprisi(eds.)Multimodal Metaphor .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23.
孙小孟.多模态隐喻视阈下央视公益广告之文化隐喻识解.外文研究,2020(02):9-14+105.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Machin D.The Need for a Social and Affordance-driven Multimodal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Discourse & Society,2016,27(3):322-334.
赵秀凤.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 —— 以政治漫画为例.外语研究,2013(05):1-8+112.
唐国战.习近平对外话语传播的特点及深远价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80-82.
田海龙.批评话语研究之“话语互动”新路径.外语学刊,2021(02):16-22.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1414.
王文锦.大学中庸.北京:中华书局,2008:36.
李索.左传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6.
方勇.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015:134
吕友仁,李正辉.周礼.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206.
来源:东南传播,2025年第4期,总第248期
【责任编辑:温华英】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需要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END
编辑/文慧芳
审核/刘君荣 黄雪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文章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 关注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每本定价20元,全年定价240元
可随时破月征订,欢迎订阅!
联系电话
0591-87522929
投稿邮箱
dncbtougao@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