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压力渐显:从企业承压到消费者买单的传导之路
作者:微信文章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正经历一场从“幕后”到“台前”的转变。起初,当贸易战的硝烟初起,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更多由企业默默承接,消费者几乎感受不到直接冲击。
但随着时间推移,企业的利润空间持续被挤压,曾经的“缓冲垫”逐渐耗尽,关税的压力正沿着供应链缓缓传导至终端市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真切体会到价格上涨的滋味。这场从企业承压到消费者买单的转变,不仅折射出贸易政策对经济的深层影响,更预示着未来几个月物价波动可能迎来关键节点。
滞后的冲击:从“无感”到“有感”的转折
自特朗普今年春季推出一系列贸易政策以来,经济学家便持续追踪关税对消费者价格的影响。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通胀数据始终保持温和,甚至低于预期,这让白宫一度宣称“关税推高物价的预测不成立”。彼时,普通消费者也大多对关税“无感”——货架上的商品价格似乎并未出现剧烈波动,日常生活成本并未显著上升。
这种“无感”并非偶然。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阿尔贝托・卡瓦洛的研究显示,自3月初以来,进口商品价格平均已上涨约3%,其中中国商品的涨幅更为明显,但“零售层面的传导往往非常缓慢”。这意味着,即便上游成本已开始上升,消费者感知到的终端价格变化仍存在显著滞后。正如卡瓦洛所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感觉什么都没发生。”
但进入6月,这种“无感”开始被打破。商务部公布的政府数据显示,当月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商品价格已出现明显上涨,家具、玩具、家电等品类尤为突出。这一数据如同一个信号,宣告关税的影响正从产业链上游逐步渗透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而更直接的迹象来自企业端——在特朗普宣布对全球大部分地区加征新关税的前几天,阿迪达斯、宝洁、史丹利百得等行业巨头已纷纷向投资者表态:要么已经上调价格,要么计划很快涨价以抵消关税成本。沃尔玛、玩具制造商孩之宝和美泰等企业也提前预警:关税终将转化为终端售价的上涨。
企业的“缓冲期”:为何初期能扛住关税压力?
回溯贸易战初期,企业对关税成本的“消化能力”曾超出不少人的预期。彼时,从大型跨国公司到小型零售商,大多选择暂不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缓冲机制”。
首先是“囤货策略”的提前布局。在关税政策落地前,美国企业已敏锐地察觉到潜在风险,纷纷加大进口力度,囤积了大量商品。这些提前入库的货物避开了更高的关税税率,为企业争取了数月的缓冲时间。以零售业为例,零售商通常需提前数月向制造商下订单,近几个月上架的许多商品,其实在更高关税生效前就已通过集装箱船抵达美国,这意味着短期内终端价格不会因关税直接上涨。
其次是企业对客户的“谨慎维护”。在通胀压力本就存在的背景下,企业担心过早涨价会吓跑消费者,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领域。无论是大型连锁品牌还是小型独立商家,都倾向于先通过压缩自身利润来维持价格稳定,避免客户流失。这种“以利润换市场”的策略,在关税政策尚未完全定型时尤为常见。
再者,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延缓了成本传导。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始终处于调整中:部分最高税率被暂停90天,7月又被进一步推迟,导致高税率实际并未生效;同时,许多国家初期仅承担10%的基准税率,这一水平的成本相对容易被企业通过内部优化消化。政策的反复让企业难以判断关税是否会成为“永久性成本”,因此不愿贸然调整价格。
此外,供应链的“时间差”也起到了缓冲作用。在制造业、零售业等行业,商品从采购、生产到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往往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时间。这意味着,即便关税已正式实施,短期内上架的商品仍可能是关税生效前生产或进口的,价格自然不会立刻反映新增成本。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道“防火墙”,让关税的初期冲击更多停留在企业层面。但这道“防火墙”的强度有限——囤积的商品终将售罄,压缩的利润难以持续,当关税政策逐渐稳定、税率不断提高,企业的缓冲空间便会被彻底挤压。
新关税加码:企业调价潮与未来的“关键期”
7月下旬,特朗普政府宣布扩大全球贸易战,对数十个国家加征两位数新关税,若按计划于下周四生效,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这一政策加码,彻底打破了企业对“关税可能短期退出”的幻想,也让“转嫁成本”从“选择”变成了“必然”。
近期,企业的调价计划已从“隐晦”转向“明确”。宝洁公司——生产汰渍洗衣液、帮宝适尿布等家庭必需品的行业巨头——宣布从8月开始,对美国约四分之一的产品平均提价2.5%;大型地板公司莫霍克工业直接将价格上调8%,其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保罗・德科克直言:“随着关税上调,该行业将不得不进一步涨价”;阿迪达斯首席执行官也公开警告:关税“将直接增加我们产品在美国的售价”。
不仅是大企业,小型企业也开始加入调价行列。一些咖啡店此前已承受特朗普10%的全面关税,如今为应对即将实施的对巴西50%关税,不得不提高咖啡售价——尽管它们深知这可能导致部分顾客流失,但在成本压力下已别无选择。许多零售商则将调价计划瞄准冬季和春季,因为届时库存中的“免税商品”已基本售罄,新进货品将全面反映关税成本。
对于这场调价潮的节奏,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未来三到六个月是“关键时刻”。富国银行经济学家萨拉・豪斯分析:“企业正在努力应对关税持续存在的现实,随着关税上调环境的确定性增强,他们将更愿意、也更有能力调整价格。我们正处于一个阶段,你将开始看到这些影响的体现。”这意味着,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初,消费者可能会更频繁地在购物时感受到关税带来的价格上涨。
谁在承担成本?一场关于“关税买单者”的争议
特朗普及其顾问始终坚称,关税成本将由外国承担。但现实数据却指向了相反的结论——美国劳工部的进口价格数据显示,尽管有迹象表明出口国正在承担部分额外成本,但大部分关税成本已转嫁给美国进口商。而当进口商将成本转嫁给零售商,零售商再转嫁给消费者时,最终的“买单者”还是美国民众。
美联储的核心目标是在保持低通胀的同时实现就业最大化,而关税对物价的影响直接关系到通胀走向。如果企业继续承担大部分关税成本,通胀可能维持低迷;但若成本大规模转嫁给消费者,通胀可能显著抬头。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H・鲍威尔在7月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关税已开始对部分商品价格产生更明显的效果,但其对经济活动和通胀的总体影响仍有待观察。”他同时指出,这一过程“比一开始预期的要慢”,未来仍有诸多不确定性。
未知的未来:一次性冲击还是长期压力?
尽管关税对物价的影响已开始显现,但仍有两大问题悬而未决:一是关税将在多大程度上推高下半年价格;二是这种影响是一次性的,还是会形成长期压力。
从短期看,价格上涨的幅度可能与关税税率、涉及商品范围直接相关。此次特朗普加征的两位数关税覆盖数十个国家,涉及商品种类广泛,若全面生效,可能推动相关品类价格出现明显上涨。而家庭必需品(如宝洁产品)的涨价,更可能让普通民众感受到生活成本的实质性上升。
从长期看,影响的持续性取决于关税政策的走向。如果关税成为“永久性政策”,企业可能会调整供应链——例如将生产基地转移到非关税国家,但这一过程耗时较长且成本高昂,短期内难以实现。在此之前,企业只能通过持续涨价来消化成本,形成长期的物价压力。反之,若关税政策出现松动或取消,物价上涨可能只是一次性冲击。
但无论如何,消费者将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关税的影响。从最初的“无感”到如今的“有感”,从企业默默承受到终端价格上涨,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正完成其对美国经济的传导闭环。这场贸易战的成本,终将从纸面的“税率数字”,转化为每个美国消费者账单上的“真金白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