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棒挥空,中国制造为何越压越香?
作者:微信文章大家好,我是寻古说今!
最近,国际经济领域又有大新闻。特朗普延续他第一任期的做法,再次挥舞起 “关税大棒”,想借此逼中国让步。不过,现实却狠狠打了他的脸,这招根本没奏效。上周,美国敲定了 “对等关税” 税率,还对 “转运” 搞了新限制,可结果呢,中国制造反倒 “更香了”。
先给大家讲讲这事儿的前因后果。这些年,不少公司搞起了 “中国 + 1” 战略 ,就是美欧日等国想把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集中投在中国的产业,往越南、印度、墨西哥这些新兴发展中经济体转移,怕供应链全集中在中国有风险。美国呢,对东南亚国家征收 10% 到 40% 不等的关税,本以为能让制造业从中国转出去,可没想到,这反倒重塑了地区商业格局,把制造商的利润空间给侵蚀了,大家转移生产的动力也没了。
咱再看看具体例子。福建有一家鞋企,今年在柬埔寨开了第二家更大的工厂,为啥呢?因为美国客户都要求他们把订单往东南亚转。但现在呢,因为最新的关税,那些还没下单的客户,在柬埔寨下单都犹豫了。这种不安情绪,在买家那边也很明显。总部在比利时的采购服务商龙源的首席执行官劳布说,美国客户一开始着急在东南亚找新供应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现在呢,好多客户又选择继续从中国采购,都在观望,等局势明朗。
7 月 31 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确定了对好多国家和地区的 “对等关税” 税率。缅甸、老挝被征 40%,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是 19%,越南作为 “中国 + 1” 投资的大受益者,也被征 20% 的关税。而且,要是哪个国家通过第三地转运来规避关税,商品就得被征 40% 的转运税。这一下,不少企业都受影响了。像在柬埔寨和福建都有业务的泉州钰乘礼品有限公司的销售专员就说,虽然 19% 的关税让柬埔寨工厂还有那么 “一点点优势”,但和越南生产商竞争更激烈了,现在得时刻盯着越南这个竞争对手。
还有总部在香港的玩具和电子产品制造商 Wynnewood Corp,他们总裁布莱恩特・陈说,公司今年本来都在和合作伙伴谈,要把部分订单从中国东莞工厂转到印度尼西亚,降低供应链风险。可现在,这么做的好处越来越少了,而且公司大部分零件还得从中国运输。因为对 “转运” 商品征税,公司还得把更多生产流程挪到印度尼西亚,可买家又想让他们分担新关税成本,这成本一下就上去了,布莱恩特・陈直呼这是 “双重打击”。
不过呢,也不是所有行业都受影响。在浙江东部做采购企业的纳文・贾就说,在高端面料和纺织品这些行业,附加关税对中国的主导地位没啥影响,因为很少有国家能比得上中国的技术能力,中国货就是独一份儿。
其实啊,特朗普搞的这些关税,对中国来说,还真不怕。之前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 145% 的高额关税时,很多中国企业确实增加了海外投资。但现在看来,这反倒让大家更清楚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了。像在东莞有四家玩具工厂的赵芬就说,她好多同行都在越南开了工厂,现在都后悔了。越南房地产成本涨得厉害,劳动力效率又低,再加上关税,成本蹭蹭往上涨。可反观中国,关税对低成本中国商品影响很小,美国买家的需求一点没减少,赵芬还说 “美国似乎对中国相当友好” ,这话听起来挺有意思,其实就是中国商品性价比高,美国买家离不开。
美国家居用品制造商 Lay N’ Go 的运营主管法扎克利也说,他今年把订单转到柬埔寨,结果灵活性、效率和物流便利性都没了。他还说,下一批订单,得看看关税差异,要是差得不多,还是会选择在中国生产。
大家看看,特朗普挥舞 “关税大棒”,本想打压中国,结果呢,中国制造靠着自身实力,在这场博弈中站稳了脚跟。这背后,是中国几十年发展积累的强大制造业基础,是无数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提高效率的成果。中国制造业有完整的产业链,技术能力强,产品性价比高,这些优势不是随便就能被取代的。那些想借着 “中国 + 1” 战略转移产业的企业,现在也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市场了。
咱再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美国这种单边加征关税的做法,其实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关税战、贸易战没有赢家,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搞保护主义,损害的是各国共同利益。就像这次美国对东南亚加关税,不仅没达到让制造业从中国转移的目的,还影响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破坏了地区商业格局。
咱中国一直都是坚定地维护自由贸易,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问题。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中国企业展现出了韧性,通过自身调整和创新,继续在国际市场上发光发热。而且,随着中国不断推进产业升级,未来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
今天给大家讲了这么多,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制造业有多厉害。要是你也觉得中国制造了不起,就给这篇文章点个赞,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实力。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对这事的看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