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南海巡逻,特朗普关税铁拳0帧锁喉:示好秒变示众?
作者:微信文章特朗普在佛罗里达的一场筹款晚宴上突然向印度发难:
“他们一边享受美国的市场,一边用每桶40美元的低价狂买俄罗斯原油,这是在直接资助普京的战争机器。”
话音未落,白宫官员便对外放风:正在研究对全部印度商品“追加至少25%的惩罚性关税”。
虽然税率尚未落锤,但熟悉特朗普行事风格的人都知道,一旦放出风声,靴子落地只是时间问题。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48小时前,印度海军刚刚与菲律宾在南海完成了一次联合巡逻。
新德里罕见地派出“德里号”驱逐舰与“沙克蒂号”补给舰,航程足足两千多公里,几乎横跨了整个南中国海。
印度媒体集体高潮,称这是“印度东向政策的里程碑”,而菲律宾则忙着拍照发推,感谢“印度兄弟的并肩作战”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为什么突然跑到南海刷存在感?
从地图上看,南海对印度来说确实有点远。
印度90%以上的能源进口走的是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一线,南海只是“理论上”的备用通道。
真要护航,印度更应该去亚丁湾、马六甲西口,而不是跑到仁爱礁附近晃悠。
所以,这次高调巡航,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打卡”——把军舰开到敏感水域,
向美国交一份“遏华作业”,换取在关税谈判桌上的喘息空间。
然而,特朗普的回应却结结实实打了新德里一个耳光:作业交了,但分不一定给你。
1. 俄油进口“爆表”
俄乌冲突前,印度每天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不到10万桶。
巨大的价差让印度炼厂开足马力,加工后再把成品油卖到欧洲,一船油就能赚几千万美元。
在美国看来,这无疑是在给俄罗斯送“战争血包”。
2. “龙象之争”剧本失灵
过去十年,华盛顿一直想把印度塑造成“制衡中国”的头号打手:卖武器、给技术、拉小圈子。
但印度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边境对峙可以持续,但双边贸易额却从2014年的700亿美元一路涨到2023年的1360亿美元;
RCEP可以不签,但苹果产业链依旧在印度疯狂扩产。
这让美国逐渐意识到:印度并不想真当“炮灰”,
它只是把“遏华”当成一张可以随时打、随时收的牌,用来换取实质好处。
当棋子开始自己下棋,棋手的耐心也就到头了。
3. 特朗普的“交易洁癖”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最恨“单方面吃亏”。他曾公开抱怨:“我们给了印度最惠国待遇,他们却对哈雷摩托征100%关税。”
如今,印度又在大举买俄油,等于让美国的制裁“漏风”。
在特朗普的逻辑里,这不是盟友,这是“薅羊毛”。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税大棒,莫迪政府表现出了典型的“印度式强硬”:
- 总理办公室放话“印度经济不靠任何单一国家”,号召全民“抵制美货、支持国产”;
- 财政部紧急研究对美商品反制清单,从加州杏仁到波音飞机零部件,统统在列;
- 更微妙的是,印度外交部悄悄放风:中俄印三边外长会“正在协调日期”。
这三招看似强硬,实则留足了转圜:
第一,印度对美出口约占其总出口的18%,其中仿制药、钻石、纺织品比重最大,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替代市场;
第二,美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真打起关税战,印度吃亏更大;
第三,中俄印三边机制虽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但在当下,却是一张可以向美国施压的“心理牌”。
坦率说,印度这次误判了形势。
其一,高估了“遏华”的筹码价值。华盛顿的确希望印度牵制中国,但前提是印度得“真上”。
如果只是打卡拍照、回头继续跟中国做生意,那美国宁可选择更听话的越南、印尼。
其二,低估了特朗普的“交易洁癖”。
在特朗普眼里,盟友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明码标价的买卖:要么买我的高价页岩油,要么加关税。
印度想两头吃,结果两头都得罪。
其三,忽略了自身产业链的脆弱。印度制药、IT服务、纺织品高度依赖美国市场,
一旦关税落地,最先倒下的可能不是莫迪的选票,而是班加罗尔的初创公司和苏拉特的钻石抛光厂。
【下一步的三种可能】
A. 印度认怂:通过减少俄油进口、增加美国军火订单换取关税豁免——面子碎了一地,但里子保住了。
B. 硬刚到底:对美实施对等关税,同时加速“卢比-卢布”结算机制,彻底倒向俄中——短期阵痛,长期或重塑地缘格局。
C. 边打边谈:象征性减少俄油进口,同时在中美之间闪转腾挪,用时间换空间——最符合印度一贯的“战略模糊”风格。
无论哪种剧本,可以确定的是:南海的那次联合巡逻,救不了印度。
国际政治从来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补考。印度想继续左右逢源,就得接受左右夹击的风险。
毕竟,在特朗普的世界里,没有免费的“友谊”,只有待价而沽的“交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