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战急转弯,中国为何未上黑名单?
作者:微信文章最近,特朗普正式签署新的关税行政令,宣布“对等关税”全面实施,没有任何缓冲余地。这场被他称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关税战,似乎已接近尾声。根据行政令,美国的贸易伙伴需缴纳10%至40%的关税,特朗普声称这是为了拿回“被偷走的财富”。令人意外的是,这份名单中,印度、墨西哥等国被列为潜在目标,但中国,这个长期被美国视为“系统性对手”的国家,却未被提及。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是荣茂观察。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同一天接受采访时,态度发生戏剧性转变。过去,他对中国多有批评,如今却公开称中国是“伟大的国家”,并透露原计划的12项对华制裁措施已被取消。这番表态令人震惊,因为就在不到24小时前,贝森特还强调美国在与中国的谈判中绝不妥协。
特朗普上台以来,凭借美国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外交政策以强硬著称,尤其在经济贸易领域,动辄加征关税或实施制裁,手段简单直接。然而,面对如今的中国,这套策略已显露疲态。以稀土为例,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稀土是高科技和军工产业的核心材料。过去几年,美国试图通过“芬太尼关税”和技术限制遏制中国,但中国迅速反制,推出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特朗普试图通过推动美国本土稀土产业和计划从缅甸开采来应对,但这些举措短期内难以见效。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企业因此陷入困境,供应链受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据路透社援引匿名美国官员的消息,商务部和安全局因管理混乱,日常运转近乎停滞,数千份出口申请堆积如山,企业怨声载道。反观中国,面对美西方的技术封锁,近年来在芯片、人工智能、5G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国内企业积极寻找替代供应商,与新市场建立合作,这让以英伟达为代表的部分美国企业倍感压力。中美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肖恩·斯坦直言,许可证审批的拖延导致美国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持续流失。这对特朗普来说是一个明确信号:中美互为最大供应商和消费市场,任何一方试图完全切断联系,都会给自身经济带来重创。
特朗普的决策风格深受其商人背景影响,政策核心始终围绕利益最大化。在此次关税行政令签署前,他曾扬言对巴西加征50%关税,但最终仅实施10%。原因令人啼笑皆非:特朗普误以为美国对巴西存在巨额贸易逆差,实际却是巴西对美国只有少量逆差,仅数十亿美元。这一失误虽然很荒唐,却清晰展现了特朗普的决策特点——基于利益的灵活调整。同样,在对华政策上,特朗普起初采取强硬姿态,试图通过关税和制裁施压。但中国的坚定反制,尤其是稀土管制,让美国企业感受到切肤之痛。特朗普逐渐意识到,继续对抗只会让美国损失更大。贝森特的公开改口和取消制裁措施,表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开始寻求妥协空间。正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针对中国,也波及了其众多盟友。印度、墨西哥、加拿大乃至欧盟国家,都未能幸免。这导致美国在国际上的声誉显著下滑。表面上,盟友们对美国保持礼貌,但私下对特朗普的不满日益加剧,进一步削弱了盟友对美国的信任。相比之下,面对美国的封锁,中国不仅加速技术自研,还深化与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区的贸易合作。许多国家开始重新评估与中美之间的关系。美国的强硬政策让一些国家感到被“敲诈”,而中国提供的合作机会则显得更加稳定和可靠。如果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与中国合作,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受损。
中美之间的博弈,表面上是贸易和技术的较量,实质上却是相互依存关系的体现。中国需要美国的消费市场和技术支持,美国同样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和庞大市场。特朗普深知这一点,因此在对华政策上始终留有余地。此次关税行政令未将中国列入目标,贝森特的公开示好,都是美国在试探与中国和解的可能性。
这场关税战的走向已逐渐明朗。特朗普通过对盟友的关税政策,短期内为美国财政带来一定收益,但这种单边做法会导致盟友疏远,削弱美国的影响力。在中美博弈中,中国的从容应对和战略定力成为关键优势。特朗普既要维持强硬形象,又必须在对华政策上保留灵活性。
中美作为全球经济的两大支柱,任何一方的单边行动都难以持久。未来,中国将以稳健的步伐,持续展现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战略智慧,而美国则需要在利益与形象中间继续摸索。
------------------------------觉得不错请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