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环 · 一带一路综合实习 | 古道河川觅变迁,新城热土产业兴8.20行程纪实
作者:微信文章2025年8月20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联合实习团队和立命馆大学荒木一视教授一同前往京都都市圈郊外,考察都市圈外围地区的发展现状。本日实习任务偏重于实地考察,同学们在前两日听取日本教授学术讲座的基础上,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同学们既领略了古驿道、古河道的古今变迁,又考察了现代化的工厂车间与新城的产业布局。
行程纪实
01
古驿道与古河道:草津的历史变迁
上午,实习团队乘坐JR前往滋贺县草津市,探访古驿道与古河道的历史变迁。实习团队首先前往两条古驿道——东海道和中山道的交汇之处,探访日本古代的道驿系统。荒木一视教授进行了细致的介绍。
道驿系统不仅包括交通、道路等,还涉及邮政乃至军事防御的用途,在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方面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中国早在秦代就有秦直道、驰道等相关道驿制度,后世不断继续发展完善。日本的道驿系统承袭自中国,也形成了成熟的体制。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为控制大名、方便信使传达旨意,以江户(今东京)为起点修建了“五街道”。东海道和中山道正是江户时代“五街道”中连接江户和京都的两条重要古驿道。
东海道长约492公里,是从江户日本桥到京都三条大桥的道路,1601年实施“宿站传马制度”,设置了53个宿场,1615年“参勤交代”制度实行后,大名行列使其更加繁忙。东海道沿海岸延伸,跨越高山大海,途经伊贺、伊势、志摩等14个国,河流多、桥多,行程相对较短,风景较为开阔,能看到富士山、七里渡、桑名城、伊势神宫等名胜。
中山道可追溯到7世纪,在17世纪初德川幕府开辟成为中山道之前,被称为木曾街道,当地人也叫木曾路,江户时代成为连接东京和京都的重要贸易路线,沿线设有69个驿镇,为商人、武士、云游僧人等提供住宿和娱乐。中山道穿山而过,约534公里,沿途多为山岳丘陵,碓氷峠、和田峠等险道较多,经过长野县西南部的木曾谷等地区,部分路段保留了旧时风貌,能领略到山林、乡村等自然风光。
东海道与中山道交汇处
两条道路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利用,在灾害发生、山贼出没等意外情况发生时可有备选项,保证了江户与京都之间的信息传达与人员交流。
东海道和中山道在草津交汇,合二为一通往京都,草津成为交通咽喉,因此曾经经济十分繁荣,商业发达,商店街人潮汹涌。而如今,随着两条古驿道的废弃,商店街逐渐衰落,草津也只是一座仅有20万人口的城市,规模较小。柴彦威教授引导我们联想河北的鸡鸣驿,其也是前往北京的驿道的关键节点。我们不禁思考,草津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会持续衰落?还是在京都都市圈的辐射下获得新生?
实习团队位于中山道与东海道交汇之处
在驿道的交汇之处,坐落着“草津川隧道”。草津川是日本琵琶湖的一条汇入径流,但因草津川流域山地密布,故而河流短小,水势湍急,侵蚀作用强,土砂生产量大,下游长期的泥沙淤积使得河床不断抬高,旧河床高出城市地面约5-6米,逐渐形成了地上河,当地人称“天井川”。这与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成因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展开了探讨。
草津川隧道
由于地上河防洪压力大,1995年日本政府开始进行人工改道。平成4年(1992年)国土交通省开始实施草津川治理事业,平成14年(2002年)6月新草津川通水,完成了河道的平地化改造,将河床切下,使洪水时水位低于堤内地盘高度,降低了破堤风险。
作为日本最大的湖泊与珍贵的淡水资源,琵琶湖周围也修建起了堤坝,通过引水渠来灌溉周边地区以及京都,新草津川正是典型的例子。新草津川周围万顷良田风吹稻浪,充分保证了日本的粮食供给。
新草津川周围的农田
原地上河部分已改造为“草津川跡地公园”,如今成为市民休息活动的代表性场所,其间变迁折射出和谐的人地互动之道。不过,经查阅相关资料,新草津川通水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因失去原河水供给及过度的泄洪导致地下水位低下等现象。
草津川跡地公园
02
一片热土:大都市圈外围的土地开发与设施整备
实习团队乘坐大巴环绕草津市进行考察。经过“住宅团地”,大量的“一户建”映入眼帘,荒木教授向我们介绍了这些郊区房子的户型与价格。“住宅团地”的布局与形态是草津承接都市圈人口外溢的典型体现。考察途中所见的大量“一户建”住宅,并非随机分布,而是经过系统性规划的居住单元——这类住宅多为两层或三层结构,每户配备独立庭院与停车位,既满足了家庭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又通过合理的间距设计保障了社区的通风与采光,同时避免了高密度住宅带来的压抑感。
实习团队在立命馆大学的草津校区进行短暂的下车考察。曾经的增量发展时期,大学纷纷扩展校区,进行外迁;而如今的存量发展时期,大学却出现了回归大城市的趋势,这正是所谓的“再城市化”(日语称“都心回归”)。这种发展阶段的切换,与日本“再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格局调整密切相关,也为中国应对“收缩城市”问题提供了参考:即便人口规模有限,仍可依托大都市圈辐射,通过优化功能、提升宜居性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03
车窗外:行程中的城市发展思考
在永旺购物中心吃完午饭短暂休整后,实习团队开启了下午的行程。柴彦威教授指出,这处购物中心不应仅被视为一个午餐地点,其本身就是日本郊区化的重要地理学观察样本。作为郊区化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与新城市空间功能,它为周边居民集中提供了购物、餐饮、休闲等一站式服务。这类大型郊区商业空间的兴起,也直接引起了京都都市圈周边中心城市(如草津市)的市中心传统商业街(如中山道商业街)的衰退。它逐步催生了以私人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出行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一次性多目的购物出行的“美国式”郊区生活方式,这一现象在中国的大城市发展中也日益普遍,具有重要的比较研究价值。实习团队乘坐大巴由草津市绕琵琶湖南部,经由名神高速向西南方向出发,去往大发汽车工厂进行参观。
永旺购物中心
车途较长,沿途经过不同城市,柴彦威教授提示大家注意其中呈现的差异性景观。草津市为人口不到20万的小城,作为京都郊区化的产物,建筑物普遍较矮,密度并不高;琵琶湖西南部的大津市是滋贺县首府,人口接近35万,建筑物普遍较高,且能够支撑更高等级的服务业。两个城市能够充分利用临近京都、大阪的区位优势进行良好发展,对于中国不可避免要面对的“收缩城市”问题有充分的借鉴意义。城市发展并非只有“增长”一条路,即使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城市依然可以通过差异化发展、区域协同和提升宜居性来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收缩城市问题,需要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更加注重城市功能的优化、区域协调和内涵式发展,从而提升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韧性。
草津市城市景观
大津市城市景观
04
日本制造业缩影:大发汽车工厂参访
大发工业株式会社是日本的汽车生产商,荒木教授为实习团队介绍了“大发”的名称来历:取公司所在地“大阪”和前身名称“发动机制造”的首字合成。大发汽车历史悠久,日本自行研发的第一台汽油发动机即由其前身公司制造。上世纪北京、天津等地被称为“面的”的出租车也是由天津汽车制造厂与大发工业株式会社合作生产,以其运量大、运价低廉深受欢迎。大发现已成为丰田集团的成员,致力于在日本和海外生产和销售环保、实惠、高品质的小型汽车。
到达汽车工厂后,接待人员首先强调了安全事项与参观礼仪 。随后通过介绍短片,实习团队了解到汽车生产通常包括压模(塑形)、焊接、涂装、组装、检查五个主要环节,而本次参访将聚焦于后三个环节。短片也点明了工厂运营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实现“四个笑脸”:为了用户的笑脸、为了工人的笑脸、为了地球的笑脸、为了地域的笑脸。企业对SDG(可持续发展目标)和SSC(Simple, Slim, Compact)理念的追求,正是实现这四个目标的具体路径。
实习团队于大发汽车工厂合影
正式参观中,“四个笑脸”的理念逐渐深入展开。
为了用户的笑脸:工厂在检查环节展现了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检查员需充分利用五感进行全方位质量检查。为确保万无一失,大发独家引入了面部识别技术,通过比对注册信息与实际上岗工人的图像,严防无资格人员进行成车检查。同时,成品车检验数据一旦录入系统便无法修改,从制度上杜绝了数据伪造的可能。
为了工人的笑脸:工厂在人工最多、最为繁杂的组装环节进行了人性化的空间重构。工人与汽车部件位于同步移动的流水线上,实现了相对静止,避免了追赶生产线的劳累。部分岗位配有可灵活移动的“舒适工作椅”,避免了久站作业。每位工人的工具车上都配有液晶屏,清晰指示工作内容,充分体现了现代制造业的专业化特征。这些设计共同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
为了地球的笑脸:工厂在涂装环节和整体布局上进行了重大革新。涂装工序,如内部面板喷漆等,已全部实现自动化操作。其中,涂装过程产生的漆雾(未附着的涂料)采用先进的“纸箱过滤法”进行吸附净化,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净化了空气,极大减少了废气和废水污染,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净化过程中的能源与水资源消耗,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此外,工厂在2022年升级后,将涂装和组装/检查工序整合到一栋建筑中,实现了空间的集约化,减少了土地占用和能源消耗。
总体而言,大发工厂集中体现了其特色的SSC(Simple,Slim,Compact)理念,而这一理念正是实现“四个笑脸”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方法论。它通过简化工人的操作(Simple)和人性化的产线设计,带来了“工人的笑脸”;通过削减生产中的各种浪费(Slim)和严苛的品质检查,赢得了“用户的笑脸”;通过集约化的物理空间(Compact)和创新的环保技术,守护了“地球的笑脸”。最终,一个高效、环保、人性化的企业,作为负责任的社会成员,为地方经济和社区作出了贡献,从而绽放了“地域的笑脸”。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而言,大发工厂提供了重要启示。其根据SSC理念的增长通过简化流程、削减浪费、优化布局来提升效率,是应对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访中被反复提及的“舒适的工作环境”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部分:大发工厂各类先进的技术回归了“以人为本”,工厂内部对生产线的空间进行了重新设计,彻底改变了工人与车辆、设备之间的互动关系:工人与部件相对静止,取消了需要工人追着传送带行走的作业方式;为需要进入车内操作的工位,配备了可以坐在椅子上进入车内的机械臂;大型部件的安装区被设计在传送带的U型转弯处,车辆在此暂停便于工人从容安装。人性化的产线设计旨在减轻工人负担、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单纯的自动化并非制造业发展的方向,“赋能于人”不仅是技术的终极目标,也是应对未来劳动力结构变化的长期竞争力所在。
行程总结
草津的古驿道、古河道与现在的土地开发实践,串联起历史交通网络、人地关系调适与都市圈协同发展三大主题。其从“驿道枢纽”到“都市圈节点”的身份转变,既包含传统功能衰退的威胁与挑战,也蕴含借助区域协同焕发新生的机遇与可能,为理解大都市圈外围地区的发展规律、探索可持续转型路径提供了重要思路。
由草津市至大津市,我们直观地理解了不同规模城市在区域协同下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为思考“收缩城市”问题提供了新视角。随后,在大发汽车工厂的参访中,我们不仅见证了汽车制造的高效流程,更深刻领会了其独特的SSC(Simple, Slim, Compact)理念与“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制造业观念,深入思考其“四个笑脸”的目标导向,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转型提供了启示。
纵览全程,草津的城市发展与大发的产业实践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实则共同指向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如何在大都市圈协同中找到自身定位,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平衡。无论是城市面对的“收缩”挑战,还是产业遭遇的“转型”瓶颈,其应对策略始终围绕“尊重规律、兼顾多元、以人为本”展开,这正是此次考察超越具体案例、值得深度借鉴的价值所在,也为中国区域协同发展与制造业升级提供了行动启示。
-END-
撰稿 | 周瑾 李锦 李膺舟
摄影 | 实习团队
排版 | 周瑾
审核 | 柴彦威 李强 吴英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