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8-24 01:30

“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 9 | 魏战勇:做猪场需要的科研-规模化猪场病原流行及传播规律研究

作者:微信文章


2025年8月14-1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暨猪健康创新峰会将在中国郑州盛大举行。本次峰会由河南农业大学、欧洲猪健康管理学院(ECPHM)及行业领袖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汇聚了全球顶尖的专家学者与行业领袖。

大会聚焦生猪健康领域的前沿科技与创新实践,与会专家们将围绕PRRS净化、非洲猪瘟防控、人工智能在猪场的应用及精准繁殖技术等关键议题,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宝贵经验,共同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为将这份宝贵的行业智慧传递给更多同仁,冠牧精准诊断团队特将大会的精华内容梳理提炼。我们将通过“冠牧精准诊断”公众号,陆续与您分享本次大会的学习笔记,希望能与您共同学习,携手进步。敬请持续关注!



会议笔记(一)

报告人:曲东帅,丹俄国际

报告主题:猪群圆环和肺炎支原体控制案例报告

会议笔记(二)

报告人:Heiko Nathues教授,苏黎世兽医学院

报告主题:欧洲PRRS净化的经验教训和关键技术

会议笔记(三)

报告人:于林洋,河南农业大学

报告主题:我国猪源盖塔病毒的首次发现与流行现状

会议笔记(四)

报告人:宋春城,环山集团

报告主题:轮状病毒反饲在仔猪腹泻防控中的应用

会议笔记(五)

报告人:孔苗苗,河南新航道

报告主题:非洲猪瘟弱毒株精准剔除的关键点

会议笔记(六)

报告人:素朴·瓦塔纳庞萨克,朱拉隆功大学

报告主题:泰国非洲猪瘟防控的得与失

会议笔记(七)

报告人:胡冬,牧原股份

报告主题:牧原数智化养殖实践与探索

会议笔记(八)

报告人:贺俊畅,银发牧业

报告主题:通过精准清除控制蓝耳阴性场感染

会议笔记(九)

报告人:魏战勇,河南农业大学

报告主题:做猪场需要的科研-规模化猪场病原流行及传播规律研究

本次分享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如何让科研“顶天立地”,既追求前沿卓越,又切实解决猪场的实际问题。讲者魏战勇教授首先回顾了其团队在前一届大会上分享的“现代化养殖场兽医体系建设”的思考,并以此为引,深入探讨了当前规模化猪场面临的疫病挑战、科研方向,最终重点分享了其团队在病原传播与分布规律研究上的最新成果,为猪场实现“精准生物安全防控”提供了全新的数据支撑与技术路径。



魏战勇,男,1975年8月出生,河南安阳人,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1998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先后任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科研秘书、副院长(分管科研)、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副主任、动物病原与生物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获河南省高层次人才(B类)、河南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2019年,获评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第一部分:回顾与思考——现代化猪场兽医体系的构建

讲座开篇,讲者首先回顾了在2024年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上提出的“现代化养殖场兽医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内容与过程。。讲者在演讲中补充道,中国生猪生产成本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每斤高出约两元,这其中的差距主要源于观念、疫病防控和意识的落后。。而兽医体系的建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



讲者将猪场兽医体系划分为三个核心层次,每个层次定位与职责清晰:

· 理论兽医 (Theoretical Veterinarians):作为整个养殖集团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长远的疫病防控目标与战略布局,例如蓝耳病、伪狂犬病的净化计划。

· 实践兽医 (Practical Veterinarians):作为体系的“执行机构”,核心职责在于疾病监测、流行规律分析、生物安全防护方案的制定与评估等。

· 生产兽医 (Production Veterinarians):作为一线的“落实机构”,负责具体的打针、吃药、数据采集等现场操作。



根据不同养殖集团的规模化程度和经营模式,该兽医体系可以灵活地采用“三层架构”或“二层架构”。例如,超大型或工作内容完善阶段的养殖场适合三层架构,而其他类型的大型养殖场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二层架构模式。讲者强调,理论兽医体系的建设决定了大型养殖集团的生死存亡。



第二部分:猪场需要什么样的科研?——当前挑战与研究方向

在介绍完兽医体系的重要性后,讲座进入核心部分,围绕猪场当前真正需要的科研展开。



讲者指出,当前非洲猪瘟(ASF)、猪蓝耳病(PRRS)和猪肠道冠状病毒病这三大类疾病,严重影响着中国养猪业的发展,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他提醒业界,虽然大家对疫苗充满期待,但应保持理性,期望值不宜过高,因为单一的疫苗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依靠综合防控措施。



当前猪病的流行呈现出三大特点:

老病新发(如不同基因型PEDV、PRRSV的重组与再现)、新病常发(如ASFV、PDCoV及多种新发现病毒的出现)和混合感染(病毒之间或病毒与细菌的复杂共感染)。讲者团队在研究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在以分离特定腹泻病毒为目标时,意外发现了猪杯状病毒、猪星状病毒等多个新病毒。



这些复杂的流行特点,导致当前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面临三大困境:

1. 病原检测不准确:由于混合感染、病毒载量低、样品选取不合理以及未知新病原的存在,常规检测方法难以做到精准。

2. 疫苗接种不匹配:老病毒不断变异导致疫苗更新不及时,而新发病的疫苗研发上市周期又过长。

3. 清洗消毒不合理:由于对病原传播途径和关键控制点不清楚,猪场普遍存在“过度消毒”和“无效消毒”并存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针对上述挑战,讲者团队明确了“五大基础研究”和“五大应用研究”的科研方向。基础研究聚焦于病毒的遗传演化、致病机制、入侵机制、跨种传播和免疫应答机制。应用研究则直接面向产业需求,包括:新型疫苗研发、诊断产品开发、新型佐剂(特别是实现了非注射性灭活疫苗佐剂的突破)、新型药物(中兽药和化药)以及本次分享的重点——规模化猪场病原传播与分布规律研究。



第三部分:前期科研成果概览

在明确研究方向后,讲者简要展示了其团队在猪繁殖障碍、消化道、呼吸道三大类系统性疾病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前期研究成果,这些疾病是导致猪场“生得少、死得多、长得慢”的根本原因。



在新病原的发现与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 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MRV):成功从猪和犬的腹泻病料中分离到该病毒,并证实其虽不引起仔猪明显腹泻,但会造成显著的肠道组织病理损伤。



· 猪星状病毒(PAstV):明确了其主要流行基因型为PAstV-2和PAstV-5,并成功分离到一株PAstV-5型流行毒株。研究发现,该病毒会引起仔猪轻微腹泻、生长减慢及肠道绒毛萎缩等病理损伤。



· 变异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vTGEV):实验室检测并分离到一株ORF3a基因缺失的TGEV变异毒株。一个重要的发现是,该变异毒株的组织嗜性发生了改变,感染仔猪后消化道症状不明显,反而主要表现为呼吸及神经症状,并在肺部和脑部检测到病毒。



· 盖塔病毒(GETV):团队于2024年首次从腹泻猪场分离到GETV,并通过动物感染实验证实,该毒株对低日龄的乳鼠和仔猪均具有高致死率,并能引发明显的腹泻、关节肿大和全身震颤等临床症状。



在疫苗研发方面,团队针对新发疫病无疫苗可用的产业难题,开展了PDCoV、猪萨佩罗病毒(PSV)等灭活疫苗的研制工作。目前,PDCoV灭活疫苗已进入临床批件申报阶段,而PSV灭活疫苗也已完成实验室研究。



在新型药物研究方面,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和高通量筛选技术,建立了抗腹泻病毒药物的高效研发平台,已筛选出芹黄素、硝唑尼特等32种具有潜力的中药单体或小分子化合物。



此外,在饲料添加剂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研究表明,在饲粮中添加硒代蛋氨酸(Se-Met)以及罗勒、百里香素等天然植物提取物,能有效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并显著缓解由PDCoV或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症状。



第四部分:核心发现——规模化猪场病原传播与分布规律

本章节是此次分享的重中之重。讲者指出,传统的生物安全防控因检测技术滞后、传播规律不清、防控设备落后和规程不完善而面临巨大挑战。



为此,团队提出并实施了“猪场体检”的研究思路,即系统研究病原在规模化猪场中“传入-传播-分布”的动态流行规律,旨在明确生物安全防控的关键环节,从而实现“有的放矢,精准防控”。这项研究旨在回答三个核心问题:病原从哪儿来?(传入)、病原在哪儿?(分布)、病原如何扩散?(场内传播)。



该研究得到了郑州力之天公司的重要支持,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与平台资源。研究覆盖了十余个不同类型、不同健康状况的猪场,包括暴发过ASFV的清场、正在暴发腹泻的猪场以及蓝耳阳性场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研究团队对猪场内外的各个关键区域和环节进行了系统化的样品采集,涵盖车辆洗消中心、生活区以及从配怀到育肥的各个生产环节,样品类型包括环境涂抹、空气、工具、人员衣物等。



为确保研究的精准性,团队首先建立了一套全面的病原快速检测技术体系。该体系覆盖了90%以上的新发和变异病原体,包括首创的、可用于现场检测的ASFV RAA-CRISPR/LbCas12a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共建立了34种核酸快速检测方法和13种血清学诊断方法。



特别是在空气传播监测方面,团队自主研发了新型空气微生物采集装置,采集效率高达85% ,并率先在国内建立了针对多种腹泻病毒的数字PCR检测方法,检测限可达1-3个拷贝/µL,突破了气溶胶样品中微量病毒的精准检测技术瓶颈。



同时,团队还建立了猪冠状病毒通用检测技术,能够检测所有已知的猪冠状病毒,并将新发病毒的确诊时间从过去的一周缩短至2.5小时,为新发猪冠状病毒的早期预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基于上述技术体系,团队对采集的大量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得出了猪场环境病原分布的总体情况。结果显示:猪场内病原种类繁多,其中PDCoV、ASFV和PSV的检出率位居前三。而在所有采样点中,漏缝地板、水槽和食槽是病原污染最严重的三个区域,是生物安全防控的核心区域。



1. 病原传入规律研究:

在对猪、人员、车辆、空气、物资和饲料这6个进入猪场的“流向”进行分析后发现,车流是病原传入风险最高的途径,其次是人员流和物资流。进一步的分析定位到,车辆洗消中心的入口缓冲带和减速带是病毒最主要的藏匿点,尤其是在震动过程中,病原可能随物品掉落并在减速带下方清洗消毒不彻底而残留。



2. 病原场内/舍内分布规律研究:

· 不同栏舍的病毒检出率:数据显示,配怀舍的总体病毒检出率最高,其次是保育和育肥舍,分娩舍最低。

· 不同病毒的分布偏好:不同病毒在各栏舍的分布存在差异。ASFV在分娩舍检出率最高,而PRRSV和PDCoV则在保育舍检出率最高。

· 关键污染区域:数据再次证实,粪板、粪沟、食槽等区域是病毒残留最严重的区域。



3. 病原场内/舍内传播规律研究:

在猪场内部的4个流动方向中,病原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饲料流 > 人员流 > 物资流 > 空气流。

· 人员传播媒介:人员使用的清扫工具、衣物以及高频接触的门把手、拖把等,是病原检出的重点区域。

· 被忽略的风险点: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发现是,生活区的员工宿舍和办公室也检测到了蓝耳病等病毒,这些区域是容易被忽略的病毒隐藏区域。



第五部分:创新与集成——精准生物安全防控体系的落地

基于上述“猪场体检”获得的系列研究成果,团队明确了病原传入、传播的主要媒介,探明了猪舍内病原残留的主要区域和洗消盲点。以此为基础,靶向性地对生物安全防控设备进行了革新与创造,研创了针对车辆、物资和猪舍环境的自动化清洗消毒设施。



讲者团队不仅在硬件设备上进行创新,还配套研制了相应的操作规程、智能系统和计算机软件著作。通过将这些硬件与软件进行集成,最终创建了一套完整的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精准防控关键技术体系。这一体系解决了传统生物安全防控流程无标准、设备运行不匹配的行业难题,并已在全国排名前50强的养猪企业中的38家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冠牧学习心得

本次讲座内容详实,数据驱动,为猪场管理者、一线兽医及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以下为本次学习的核心实践要点:

1.对于猪场管理者:

o 重新审视生物安全投入的“精准性”:讲座数据显示,“车流”是最大的外部病原引入风险源,尤其是洗消中心的“减速带”。应立即评估并优化车辆洗消流程,将减速带及其下方区域列为最高优先级的消毒监控点,实现从“全面消毒”到“靶向消毒”的转变,降本增效。

o 建立与规模匹配的兽医体系:大型养殖集团的成败取决于“理论兽医”的战略决策能力。应思考公司是否具备能够进行前瞻性布局的决策层兽医,并根据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的模式,优化实践兽医与生产兽医的配置,确保防控策略能有效落地。

2. 对于基层猪场兽医:

o 更新环境采样与监测的重点:日常监测不应只关注猪只本身。讲座明确指出“漏缝地板、水槽、食槽”是三大核心污染区。应将这些区域作为常规环境监测的必检项目,并特别关注保育舍(PRRSV和PDCoV高发)和分娩舍(ASFV高发)的差异化监控。

o 警惕“被忽略的”内部传播链:数据显示,“饲料流”是场内传播风险最高的途径,同时“清扫工具”和生活区的“员工宿舍”也是病毒藏匿的重要场所。必须加强对饲料车、料线以及人员动线(特别是清洁工具和生活区)的管理和消毒,切断内部循环感染。

3. 对于实验室主任:

o 推动检测技术的迭代升级:面对病毒的快速变异(如vTGEV的组织嗜性改变)和新病原的不断出现,传统检测方法已显滞后。应积极引入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特别是建立针对空气样本的监测能力,实现从“被动确诊”向“主动预警”的跨越。

知识的终点,是行动的开始

作为一场融合全球顶尖智慧的行业盛会,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暨猪健康创新峰会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向大会主办方河南农业大学、欧洲猪健康管理学院(ECPHM)、牧原食品、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等单位致以诚挚的感谢 。感谢他们强强联合,为行业同仁搭建了如此高规格、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让前沿科技与创新实践得以交融碰撞。

大会为猪只健康管理指明了创新的方向,而我们的使命,就是将这些宝贵的行业智慧,转化为猪场内触手可及的精准诊断工具与解决方案。为了能持续获取未来行业盛会的前沿资讯,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国际生猪产业大会”公众号。

同时,也请持续锁定“冠牧精准诊断”,让我们作为您身边的“兽医检测专家”,共同推动这些先进理念在一线落地生根,为中国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往期文章推荐

1、湖南兽医论坛会议笔记(一)葛猛副教授: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评价与防控

2、湖南兽医论坛会议笔记(二)黄嘉璐博士:猪蓝耳病的病因、传播与系统化防控策略

3、蚊子为什么更爱咬感染动物?清华大学程功教授揭示蚊子传播病毒的底层逻辑

4、南农猪业会议笔记(一)闫之春:从病案处置,学习群体兽医临床诊断的工作方法

5、南农猪业会议笔记(二)姜平:猪蓝耳病(PRRS)防控与净化的最新思考与研究进展

6、南农猪业会议笔记(三)李向东:我国类NADC34蓝耳病流行现状及防控研究新进展

7、南农猪业会议笔记(四)曹永长: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新动态与防控策略再思考

8、南农猪业会议笔记(五)冯志新:猪支原体肺炎净化与评估策略

9、警惕!新型猪轮状病毒可攻击肺脏,在无母源抗体保护的新生仔猪中致死率达100%

10、“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1 | 曲东帅:猪群圆环和肺炎支原体控制案例报告

11、“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2 | 海科·那修斯:欧洲PRRS净化的经验教训和关键技术

12、“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3 | 于林洋:我国猪源盖塔病毒的首次发现与流行现状

13、“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4 | 宋春城:轮状病毒反饲在仔猪腹泻防控中的应用应用

14、“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5 | 孔苗苗:非洲猪瘟弱毒株精准剔除的关键点

15、“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 6 | 素朴:泰国在非洲猪瘟防控上的得与失

16、“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 7 | 胡冬:牧原数智化养殖实践与探索

17、“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8 | 贺俊畅:通过精准清除控制蓝耳阴性场感染

产品推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 9 | 魏战勇:做猪场需要的科研-规模化猪场病原流行及传播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