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关税来袭,中国企业如何破局?全球首个“碳关税”全面解析
作者:微信文章你知道出口欧盟的产品,即将按“碳”收费了吗?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作为全球首个系统性“碳关税”制度,自2023年进入过渡期以来,持续牵动中国出口企业的神经。这一机制不仅关系贸易成本,更意味着全球产业竞争规则正在绿色转型中重构。本文将带你全面解析CBAM的政策背景、实施路径与中国企业的应对之策。
一、从哪里来?碳关税的起源与覆盖范围
碳关税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于2007年提出,初衷是防止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后,高碳产业向环境监管宽松地区转移,造成“碳泄漏”。
经过十余年酝酿,2019年欧盟将其纳入“欧洲绿色新政”,并于2023年6月正式立法,同年10月1日起进入过渡期,2026年全面实施。目前覆盖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和氢气六大行业,未来还将扩展至化工和塑料等领域。
二、如何实施?CBAM“双轨机制”已开启
📍 过渡期(2023.10–2025年底):数据准备是关键
进口商需每季度提交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包括原料、生产、运输等各环节。2024年8月起必须使用实测数据,2025年起需经第三方机构核查。
例如,湖北一家钢铁企业已建立区块链碳追踪系统,覆盖从铁矿石到成品出厂全部21个环节,提前应对数据合规要求。
📍 正式期(2026年开始):碳成本全面显性化
企业需按产品碳排放与欧盟基准的差值,以欧盟碳市场价格购买CBAM证书。以钢铁为例,2026年起每吨出口成本预计增加约300元,2034年欧盟免费配额全面取消后,成本增幅可能突破千元。
三、为什么推出?欧盟的三重战略动机
1️⃣ 抢占气候治理话语权:借助“减排55”计划,推动全球产业纳入欧盟碳监管体系;
2️⃣ 保护本土产业竞争力:避免欧盟企业因碳成本高而外迁。数据显示,若不采取措施,2030年前或导致15%-20%产能流失;
3️⃣ 扩充绿色转型资金池:CBAM年收入预计约100亿欧元,将用于支持氢能基建、中小企业减排等计划。
四、对中国影响几何?挑战与机遇并存
⚠️ 短期出口压力显著
据能源基金会测算,钢铁和铝行业每年或新增超30亿元碳成本,部分企业利润可能压缩10%-15%。更严峻的是,美、日等国也在酝酿类似机制,可能形成“碳关税联盟”。
♻️ 倒逼产业绿色跃升
一批领先企业已积极行动:
宝武集团投资200亿元布局氢能炼钢,目标2030年吨钢碳排降至1.2吨;
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100%绿电电池工厂,碳足迹比国内降70%;
海尔波兰“零碳冰箱生产线”成功进入欧盟高端市场。
五、企业如何合规?关键操作指南
✅ 允许的抵消方式:
原产国碳价抵扣:如中国碳市场购买的配额,可按比例抵CBAM成本;
绿电减排:使用绿电生产可扣除电力环节排放。
❌ 禁止的抵消方式:
国际碳信用(如CDM项目);
非生产类碳汇(如植树造林)。
六、中国正在行动:政府与企业多维出击
建立碳足迹标准体系:
2024年9月,《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国标发布,钢铁、水泥等200项细则预计2025年前完成。湖北、福建试点“碳关税智能核算系统”,数据误差控制在±3%以内。
加快全球低碳布局:
企业纷纷在绿电资源富集地区建厂,如中车捷克基地采用100%风电,产品碳足迹降超50%;“一带一路”项目中埃泰达产业园成为低碳标杆。
技术创新成为核心动力:
宝武氢基竖炉、中石化百万吨级CCUS项目等,大幅降低核心产业碳排放。产业链上下游也开始协同减碳,如天津某企业通过碳数据交易机制,使出口螺钉碳成本降低12%。
过渡期仅剩数月,企业当务之急:
2025年底前完成ISO 14064评价认证;
布局中东欧、东南亚等绿电富集区产能;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争取话语权。
🌟 结语:
碳关税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正如隆基绿能凭借碳管理实现产品在欧洲12%的溢价,低碳能力正成为高端制造的新竞争力。中国企业唯有主动转型,从“合规者”蜕变为“引领者”,才能在全球绿色贸易新秩序中占据先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