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赴甘肃开展“一带一路”与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修
作者:微信文章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将红色教育与时代使命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感染力,暑假期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14名思政课教师赴甘肃参加由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一带一路”与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修班。此次研学聚焦传承红色精神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实地走访红色教育基地、调研绿色发展实践案例、开展教学研讨交流等形式,让教师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思想伟力,在实践探索中积累教学素材,为后续将红色基因与绿色使命融入思政课堂、增强育人实效奠定坚实基础。
以学思践悟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探索
思政课教师在兰州大学开展理论学习,听取王学俭教授所作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重点问题》专题报告,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使命凸显、“使命教育”的要求提高、“青年对象”的特点鲜明、“方法手段”的媒体融合、“三全育人”的机制建构以及“思政引领力”的落实措施六个方面,系统学习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教师们还与其他高校教师开展深入研讨。教师们更加坚定,要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时代,切实肩负起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
思政课教师在兰州大学开展理论学习
深植绿色发展理念
笃行生态实践使命
思政课教师组织开展《易地搬迁 生态移民新村的致富经》专题学习。教师们学习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将南部山区贫困群众搬迁到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实现易地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了解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甘肃省唯一的新党员代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第一批村民李应川的亲身经历,坚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易地搬迁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教师们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足迹,来到富民新村,感受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新时代脱贫印迹。
思政课教师与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第一排左五)、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第一排左四)合影
思政课教师组织开展《牢记总书记嘱托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专题学习。聆听“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第三代治沙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管护员郭玺讲述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扎根荒漠、接续奋斗的治沙故事,了解“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转变,感受“誓把荒漠变绿洲”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教师们来到八步沙林场,体验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尼伦网格固沙等,把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自觉行动。
思政课教师走进八步沙林场,在感受治沙造林奇迹中汲取育人力量
思政课教师走进八步沙林场,实践操作草方格治沙法
追寻红色足迹
汲取红色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
思政课教师来到会宁,在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的红色印记中感悟初心使命。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教师们通过馆内翔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及对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生动地讲解,深刻体悟长征精神的磅礴伟力。在会师纪念塔前,教师们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回荡在园区,彰显着为教育事业奉献、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决心。在剧场,教师们观看“藏在枕头里的秘密”等多个温暖的红色故事,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情节,让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直抵人心,为教师们今后将红色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培育时代新人注入了新的力量。在桃花山,教师们沿着山间复刻的长征路线前行,体会崎岖石阶行军的艰辛,深悟伟大长征精神,坚定要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思政课教师在红军长征胜利景园学习
思政课教师参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思政课教师重温入党誓词
思政课教师在会师纪念塔前歌唱祖国
思政课教师在桃花山“重走长征路”
思政课教师来到古浪县,怀着崇敬之心,走进红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馆内,锈迹斑斑的武器、泛黄的战地文书、复原的战斗场景,无声地诉说着红西路军将士在古浪战役中的英勇事迹。随着讲解员的深入讲述,大家仿佛回到那段烽火岁月,深刻体会到将士们在极端艰难条件下,坚守信仰、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在烈士纪念碑前,教师们献花默哀,缅怀牺牲的革命先烈。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红色基因的温度,将这份感动与感悟转化为教学动力,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扎根、传承。
思政课教师参观古浪战役纪念馆
思政课教师用鲜花缅怀烈士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脱贫攻坚聚力谱华章
思政课教师参观定西扶贫开发纪念馆,了解定西从“苦瘠甲天下”到“脱贫换新颜”不同扶贫阶段的奋斗历程。馆内,锈迹斑斑的老犁铧、补丁摞补丁的旧衣物,见证着过去贫困岁月的艰辛;而定西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靠“三苦精神”战天斗地、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引洮工程”“马铃薯产业扶贫”等实践案例的成功,都是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的生动展现。这让教师们直观感受到国家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思政课教师参观定西扶贫开发纪念馆
思政课教师学习定西“马铃薯产业扶贫”实践案例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探寻中外文明互鉴之路
思政课教师走进武威市博物馆。踏入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驼铃阵阵的时代。馆内丰富的文物,见证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碰撞,生动地展现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往昔,也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历史借鉴。教师们更加明确,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将生动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在各地研学往返途中,各高校教师积极交流学科发展经验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经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丽英即兴吟诗一首,表达研学体会:烽烟弥漫古浪城,铁血丹心照汗青。弹痕犹记西路勇,寒沙不掩赤旗明。会宁城头风正劲,三军会师气如霆。塔碑高耸凝忠骨,长征精神万古铭。八步沙中愚公志,三代耕耘草木荣;黄沙退处绿洲起,镐锹轻叩远山青。富民新村今换貌,砖房错落笑声盈;脱贫路上春潮涌,岁月甘甜载梦行。一路寻踪多感慨,初心未改韵长鸣。红魂绿梦同辉映,续写山河壮丽程。宋丽英还表示,思政课教师要切实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次专题研修活动,既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深化“理论+实践”育人模式的生动探索。从理论研修到实地调研,从红色教育基地到绿色发展现场,从脱贫致富经验到文化传承,思政课教师在沉浸式体验中补足了“精神之钙”。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提升课堂育人效果,不断增强教育的思想引领力。
图文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排版 | 孙亚楠蒋 令
审核校对 | 林 雪赵文秀全冬梅
监 制 | 暴 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