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关税卡脖子?绿电直连成中国企业破局神器
作者:微信文章2025 年上半年,广东一家电动车电池厂的出口部门炸开了锅 —— 他们发往欧洲的一批电池,因为碳足迹核算不达标,被欧盟按每吨 45 欧元征收碳关税,光这一笔就多交了 230 万欧元。更头疼的是,客户放话:“下次再拿不出绿电使用证明,就换供应商。”
这不是个例。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也就是 “碳关税”)和新电池法的实施,中国出口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 “绿色门槛”。而国家 5 月出台的绿电直连政策,恰好给这些企业递上了一把 “破局钥匙”。但这把钥匙怎么用?用了能解决多少问题?背后又藏着哪些风险?今天就从欧盟的 “碳规矩” 说起,聊聊绿电直连为啥成了出口企业的 “刚需”。
一、欧盟的 “碳算盘”:中国产品为啥总吃亏?
欧盟这两年密集出台的碳政策,说白了就是给进口产品设了一道 “绿色筛子”。这筛子分两把:一把叫碳关税,专门卡钢铁、铝、化肥这些初级产品;另一把叫碳足迹,针对电池、汽车等深加工产品,门槛更高。
碳关税:初级产品的 “额外账单”
碳关税算的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碳排放。比如钢铁厂烧煤炼钢,这部分排放看得见摸得着,核算起来相对简单。但就算是简单核算,中国企业也容易吃亏。
欧盟给电力设定的碳排放因子是 1.024 千克二氧化碳 / 千瓦时,而我国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字是 0.6205 千克。就因为这个差异,同样一块钢铁,用中国电力生产的,在欧盟眼里碳排放就比实际多出 65%。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要多交 65% 的碳关税,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山东一家铝厂算了笔账:他们年产铝锭 50 万吨,按欧盟标准,每吨铝要交 200 欧元碳关税,一年就是 1 亿欧元。如果改用绿电直连,碳排放因子能降到 0.1 以下,碳关税能省 80%。
碳足迹:深加工产品的 “生死证”
比碳关税更狠的是碳足迹核算,它管的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运输、报废,一个都跑不了。对电池、电子这些产品来说,生产过程中用的电,占总碳足迹的 70% 以上,成了 “重中之重”。
欧盟新电池法明确规定,2027 年起,进入欧洲的电池必须提供完整碳足迹报告,超过碳排放阈值的直接禁入。要命的是,他们核算电力碳排放时,不认中国的电网平均数据,只认 “可追溯的绿电”。
浙江那家电池厂就是例子:他们用的电里,30% 是光伏,但因为走的是公共电网,没法单独溯源。欧盟核算时,还是按 1.024 的高因子计算,结果产品碳足迹比欧盟本土企业高 60%,不仅交了碳关税,还丢了 30% 的订单。
为啥中国企业总 “被高估”?
核心问题出在 “电力碳排放因子” 上。欧盟觉得中国电网里火电占比高,所以不管你实际用了多少绿电,只要没单独记录,就按高因子算。这就像你明明吃了 3 分熟的牛排,却被按全熟的热量收费,实在冤枉。
更麻烦的是,我国碳足迹数据库刚起步,上下游企业的碳排放数据不全,就算企业自己算得再清楚,欧盟不认也白搭。江苏一家光伏组件厂,自己建了光伏电站供电,碳足迹明明达标,但因为拿不出欧盟认可的溯源证明,产品在欧洲还是被归为 “高碳产品”。
二、绿电直连:为啥成了破局的 “标准答案”?
面对欧盟的 “碳规矩”,企业不是没试过别的招:买绿证、签长期购电协议(PPA)…… 但效果都不理想。直到绿电直连政策出台,大家才发现这才是 “对症良药”。
绿证不管用,长期协议不认:企业试过的坑 绿证就像 “绿色电力爱心捐款证明”,证明你支持过绿电发展,但实际用的电还是电网里的混合电。欧盟新电池法明确说了,绿证不算数,必须要 “物理上的绿电直供”。
长期购电协议(PPA)是企业和电站签合同买绿电,但电还是走公共电网,没法单独溯源。欧盟以前还认这种方式,2025 年新修订的规则里直接把它剔除了,只认 “现场发电”—— 也就是绿电直连。
安徽一家电子厂 2024 年签了 PPA,以为能满足欧盟要求,结果产品还是被判定为 “碳足迹不达标”。老板无奈地说:“花了几百万买协议,最后还是没用,早知道直接搞直连了。”
绿电直连的 “硬核优势”:物理直连 + 数据溯源
绿电直连的核心是 “专线供电 + 电表单独计量”。简单说,就是从光伏板、风机拉根专线直接接到工厂生产线,电表清清楚楚记着用了多少绿电,全程可追溯。这就像给产品办了张 “绿色身份证”,欧盟想不认都难。
按欧盟现行规则,只要能证明电力是 “现场直供”,碳排放因子就能按 0 算。还是那家广东电池厂,改绿电直连后,每度电的碳排放从 1.024 千克降到 0.04 千克,产品碳足迹直接砍掉 68%,不仅免了碳关税,还拿到了欧盟的 “低碳认证”,订单量涨了 25%。
更关键的是,绿电直连的成本在下降。内蒙古的风电直连项目,度电成本已经降到 0.28 元,比电网电价还低 0.05 元。对年用电 1 亿度的企业来说,一年能省 500 万,还顺带解决了碳关税问题,简直是 “一箭双雕”。
三、绿电直连国内外定义差在哪?别踩了 “认知坑”
虽然绿电直连是好东西,但国内外对它的定义不一样,企业稍不注意就可能 “做了无用功”。比如欧盟对 “直连” 的要求更苛刻,咱们的政策又有自己的规则,必须把这些搞清楚。
国内政策:并网、离网都算,比例有讲究 国家 650 号文给绿电直连下了明确定义: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不进公共电网,通过专线给单一用户供电,分 “并网型” 和 “离网型” 两种。
离网型:完全不和大电网连接,自己发自己用,相当于 “独立小电网”。这种在欧盟眼里最 “纯粹”,碳足迹核算认可度最高。
并网型:平时自己供电,不够了从电网补,多余的电还能卖给电网(现货市场地区)。政策要求这类项目自己发的电至少 60% 要自用,给企业的绿电占比不低于 30%(2030 年提到 35%)。
江苏阿特斯的光伏直连项目就是并网型,他们建了 100 兆瓦光伏电站,配套 20 兆瓦储能,自己用 70%,剩下的 30% 在现货市场卖掉。既满足了政策要求,又提高了收益。
欧盟的 “死规矩”:必须物理隔离,不认 “并网”?
欧盟现在的规则里,只认 “完全独立的现场发电”,也就是咱们说的 “离网型”。对于并网型绿电直连,他们内部还在吵架 —— 有人觉得只要能证明绿电和电网电没混,就该认;但保守派坚持 “只要接了电网,就可能掺火电”。
这就给企业提了个醒:如果主要客户在欧洲,最好优先搞离网型直连,或者把并网型的绿电和电网电严格分开计量。浙江一家出口企业的做法很聪明:他们建了两套供电系统,绿电直连生产线,电网电只供办公和生活,欧盟核查时一目了然,顺利通过。
另外,欧盟还在修订碳足迹计算规则,咱们得盯着它的动向。比如他们之前删掉了 “长期购电协议” 的认可,说不定下次会把并网型直连加进去,这对企业来说就是个好消息。
《新型电力系统报告1:绿电绿证碳市场政策体系全景梳理.pdf》
这本书籍24页,欢迎大家自行学习,在此不再赘述。
四、企业上手前必看:绿电直连的 “甜蜜陷阱”
绿电直连虽好,但不是谁都能做,更不是做了就一定赚钱。它涉及前期大笔投入、长期合同风险,还有政策不确定性,这些 “坑” 必须提前算清楚。
成本账:储能是 “标配”,回本周期可能拉长 搞绿电直连,除了建电站、拉专线,还得配储能 —— 因为风电光伏 “靠天吃饭”,发电不稳定,没储能撑着,生产线可能断电。而储能的成本可不低,一套 10 兆瓦时的电池系统,初期投入就要 5000 万。
内蒙古某化工企业的风电直连项目,原本预计 5 年回本,加上储能后,成本增加 40%,回本周期拉长到 8 年。这还没算专线的维护费、计量设备的更新费,这些都是持续性支出。
不过也有省钱的招。比如和周边企业 “抱团” 建共享储能,几家分摊成本;或者选 “风光互补” 模式,白天用光伏,晚上用风电,减少储能压力。青海的一个园区项目就靠这招,把储能成本降了 30%。
合同风险:长期协议签不签?撕毁了咋办?
绿电直连项目通常要签 10 年以上的购电协议,发电方怕电价涨,用电方怕电价跌,一旦市场波动,就可能有人想毁约。
2024 年,陕西一家光伏企业和钢厂签了直连协议,约定电价 0.32 元 / 度。结果 2025 年电网电价降到 0.29 元,钢厂就想毁约,双方闹到法院,项目停摆了半年。
这提醒企业,签协议时一定要加 “调价条款”,比如按每年 CPI 波动调整,或者约定一个价格区间。更稳妥的是找电网公司代结算,由电网按月代收电费,减少直接纠纷。山东试点这种模式后,协议履约率从 70% 提到了 95%。
政策风险:欧盟不认了咋办?国内规则变了咋办?
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欧盟的政策。万一他们哪天改了规则,不认绿电直连了,企业的前期投入就可能打水漂。还有国内的费用政策,比如输配电费、交叉补贴怎么交,各地执行不一样,也可能影响成本。
应对这一点,企业可以 “分步走”:先建小规模试点,验证模式可行性;同时和客户约定 “碳成本分摊”,如果因为政策变动多交了碳税,双方一起承担。广东那家电池厂就这么干,既控制了风险,又让客户更放心。
五、破局还需组合拳:光靠直连不够,这些事得跟上
绿电直连是应对欧盟碳规制的 “主力”,但不是 “孤军”。企业要想真正站稳脚跟,还得搭配其他手段,从数据、政策、国际认可多方面发力。
先把 “碳数据” 做扎实
欧盟核查时,不光看绿电用了多少,还得看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比如电池厂用的锂矿,从开采到运输的碳排放都得算。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完整的碳足迹数据库,把每一步的排放都记清楚。
国家正在建全国统一的碳足迹数据库,企业可以主动接入,用官方数据说话。江苏的一家电池企业,因为接入了省级碳足迹平台,欧盟核查时直接调用平台数据,比自己找第三方证明省事多了,还提高了可信度。
盯着政策动向,多给国家提建议
企业不能光等着政策,得主动发声。比如 associations 可以抱团向商务部反映,推动中欧谈判时把并网型直连纳入认可范围;也可以建议国内出台更明确的费用减免政策,降低项目成本。
2025 年 3 月,五部委联合完善了绿证核销体系,RE100 组织(全球最大的绿色电力倡议组织)宣布认可中国绿证,这背后就有很多企业的推动。现在,用绿证加上直连数据,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更高了。
别只盯着欧盟,国内市场也得布局
绿电直连不光能应对出口,国内 “双碳” 目标下,绿色产品的溢价空间也在变大。比如用绿电生产的钢材,在国内碳市场能拿到更好的价格;绿电直连项目还可能获得地方政府的补贴,比如江苏对出口企业的直连项目,给储能投资 30% 的补贴。
安徽一家企业就走了 “两条腿”:绿电直连的生产线,一半产品出口欧洲,一半在国内卖 “低碳版”,比普通产品贵 5% 还供不应求,一年多赚了 8000 万。
绿电直连的走红,本质上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绿色竞争中的 “被动变主动”。它不只是一种供电方式的改变,更倒逼企业重新思考生产方式、供应链管理,甚至国际市场策略。
对出口企业来说,现在不是要不要搞绿电直连的问题,而是怎么搞、怎么规避风险的问题。欧盟的碳规制只会越来越严,早布局的企业,才能在这场 “绿色竞赛” 中抢得先机。
当然,绿电直连也不是万能的,它解决不了所有碳问题,但至少给企业争取了时间和空间。未来,随着国际规则的磨合、国内政策的完善,这条 “绿色专线” 会越来越通畅,而那些敢闯敢试的企业,终将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