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9-13 22:28

传承先烈遗志,为实现“一带一路”中国梦奋勇前行!——云才文翰学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红色精神育人滇缅公路历史博物馆实践纪实

作者:微信文章






















传承先烈遗志

为实现“一带一路”

中国梦奋勇前行!

盘龙区云才文翰学校

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红色精神育人

滇缅公路历史博物馆实践纪实



一条从抗战“输血管”蜕变而来的“一带一路”桥头堡,正静静诉说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之魂与开放之魄。



苍穹之下,层峦之间,一条公路如血脉般蜿蜒于滇西的崇山峻岭之中。它不是普通的路,而是一部镌刻在岩石与岁月之上的史诗。1938年,20万云南各族民众在几乎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凭人力耗时9个月凿通这条“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路线图(1938年7月)



图源:纪念滇缅公路全线通车暨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80周年图片展

9月12日下午,在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盘龙区云才文翰学校参与了云南财经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行动,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财经大学附属中学、盘龙区云才文翰学校中学部的师生们走进滇缅公路历史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传承先烈遗志,为实现‘一带一路’中国梦奋勇前行”为主题的思政实践教育活动,让年轻的心灵与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深情相拥。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从抗战生命线到“一带一路”桥头堡









师生们走过“惠通桥”





博物馆序厅内,老昆明的工业记忆扑面而来。馆长指着墙上的照片沉痛而自豪地说:“这是1938年滇西二十万民众的集体肖像。他们中有用锄头刨路的老人,有背着孩子抡锤的妇女,还有从南洋归来的技术工人。”









馆藏见证历史深处的回响

锈迹斑斑的筑路工具静默陈列,泛黄的照片中是一张张被风霜雕刻的脸庞。师生们在历史影像前驻足良久。在“南侨机工”专题展区,馆长深情讲述三千余名南洋华侨机工弃安逸赴国难的壮举,让在场师生无不动容。













透过场景复原与声光技术,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扑面而来: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滇西各族儿女、南洋华侨机工,用最原始的工具,以“一日一寸血,十里一忠魂”的牺牲,在最短时间内开辟了这条维系抗战命脉的国际通道。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路,更是意志之路、团结之路、生命之路。















战略转型:

“一带一路”引领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

滇缅公路的历史精神在今天以另一种形式延续。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

参观中,老师们向学生讲解:“一带一路意味着我国由东部牵动转为以中西部为主全面牵动、由要素引入转为要素输出、由主要针对发达国家的开放转为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这一战略转变使云南从对外开放的“追随者”变为“牵动者”。昔日抗战生命线如今已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数据显示,云南与湄公河国家进出口总额达1017.65亿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40.9%。





机械工业走出国门:

行走的思政课见证“一带一路”中国梦

在滇缅公路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师生们通过一幅幅历史照片和实物展品,亲眼见证了从抗战时期的工业萌芽到今日“一带一路”高端装备输出的完整脉络。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抽象的国家战略变得可触可感。







昆明冶炼厂培育的技术能力和工业基础,为云南机械工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听到老师讲解云南生产的矿山机械、电力设备、交通设施等产品广泛应用于东南亚基础设施建设时,一位同学感慨道:“原来我们云南的机械装备正在帮助'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公路、铁路和电站,这就像新时代的滇缅公路精神在延续!”









行走课堂连接个人与国家。通过这堂特殊的思政课,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每个人的努力都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这段参观让抽象的国家战略在同学们心中落地生根,他们将见证更多“中国制造”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这也正是滇缅公路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升华。







通道效益:滇缅公路的经济贡献与延续

滇缅公路在抗战时期的经济价值无法估量——它是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陆路通道。而今天,它的精神继承者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云南已基本形成“五出境”高速公路主骨架。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已全线贯通,中缅清水河通道预计在2025年内实现境内段高速化。

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日益显现,全线累计发送旅客突破5500万人次,运输货物总量超6300万吨,客货运输服务网络已辐射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19个国家。

滇缅公路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是经济走廊。截至2025年7月,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机制已累计完成155次联合巡航。这条通道见证了从抗战经济到开放经济的辉煌变迁。



血脉传承:

抗战后人的家族记忆与时代使命

参观不是被动地看,而是一场深入的对话。

是什么力量让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在聆听了抗战后人讲述鲜为人知的故事时,同学们得出答案:是植根于中华儿女血脉中的家国情怀。









一位抗战后人分享道:“我的家人是南侨机工的一员,他们那一代人用生命守护这条道路。今天,我们看到这条公路已经发展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发挥着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作用。”















英雄见证:

抗战老兵的峥嵘岁月与时代回响

一百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来到现场,用颤抖而坚定的声音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老人讲述在敌机轰炸下护路通车的经历,描述战友们用生命守护运输线的壮举。





抗战老兵分享自己的故事









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对当年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忆犹新,他的讲述让师生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活动现场,师生们与历史亲历者进行深入交流。不同学段的学生从各自的角度提出思考,亲历者们则用平实而深刻的语言给予回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而深刻,在学生们心中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

























暮色渐浓,师生们踏上归程。博物馆外,“惠通桥”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同学们默默走出场馆,有人回头凝视,有人低头沉思。历史在这一刻完成传递——那些曾经回荡在山谷间的号子声,正化作青年学子心中的时代强音,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回荡。





作为本次活动的参与者之一,盘龙区云才文翰学校始终坚信: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铸就精神。愿每一位同学都能从这条“路”中,汲取属于自己人生的养料,走好你们这一代人的长征。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教育,更是一次灵魂洗礼。云才文翰学校将继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现实,从课堂走向社会,真正实现“铸魂育人”的教育使命。





记录美好时光,糖果校园一路相伴



撰稿 | 木懒摄影 | zp

拍摄 | 凌霄 昌元

剪辑 |瞳瞳制作 | 木懒

文稿审核 | 苏容竹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承先烈遗志,为实现“一带一路”中国梦奋勇前行!——云才文翰学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红色精神育人滇缅公路历史博物馆实践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