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者警告:钢铁产业外迁或致每年损失500亿欧元,还可能危及民主稳定
在全球钢铁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将钢铁生产转移至海外似乎在成本上更具吸引力。然而,一项最新研究警告称,这种做法可能给德国经济带来巨大代价——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社会与政治稳定。根据曼海姆大学经济学家的研究报告(由汉斯·伯克勒基金会资助),如果德国在未来出现所谓的“全球钢铁冲击”(Stahlschock)——即主要出口国如中国因地缘政治冲突或供应链中断而大幅削减对欧洲的钢铁出口——德国经济可能每年损失高达 500亿欧元 的产值。
报告指出,如果国内钢铁生产完全外迁,下游产业如建筑业、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电气工程及汽车业都将受到冲击,因为钢材成本将大幅上升。分析称:“成本激增将削弱这些行业的生产与附加值,同时压缩家庭收入,进一步影响国内消费需求。”
“钢铁空心化”或助长极右翼势力
报告作者汤姆·克雷布斯(Tom Krebs)与帕特里克·卡奇马尔奇克(Patrick Kaczmarczyk)警告称,即使钢铁产业逐步衰退,也会带来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后果。
尤其是杜伊斯堡、艾森许滕施塔特、不来梅及萨尔州等钢铁密集地区,可能面临产业萎缩与就业流失。
研究指出,美国和英国的经验表明,工业衰退地区往往成为民粹主义与极右翼思潮的温床。“这同样适用于德国:若政府放弃关键产业,不仅会削弱经济基础,也会动摇民主稳定。”
建议维持年产4000万吨钢的国内产能
研究团队认为,为确保供应安全,德国应维持每年 约4000万吨 的钢铁产量。作为对比,2024年德国的粗钢产量约为3700万吨。
他们建议,其中一半应通过 低碳直接还原法(Direct Reduction) 生产,另一半通过 电炉熔炼废钢 实现循环利用。为此,政府应大幅增加对环保钢铁技术和生产设施的投资。
“钢铁峰会”将登场柏林
为应对产业竞争与绿色转型的双重挑战,德国总理府将在本周四召开“钢铁峰会”(Stahlgipfel),讨论提升本国钢铁行业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业内人士呼吁,若德国要在全球去碳化和供应链重构的浪潮中保持工业核心地位,就必须坚定捍卫本土钢铁生产的战略地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