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软件
作者:微信文章一、美股软件板块的表现分化
美股软件行业在2025年出现了明显的“双轨制”现象:AI/数据驱动的软件公司股价大幅飙升,而许多传统SaaS公司的表现却显得平庸甚至下跌。PLTR (Palantir), CRWD (CrowdStrike), SNOW (Snowflake), APP (AppLovin)等涨幅巨大,许多成熟的客户关系管理、营销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等公司表现非常差。
市场目前的思维是如果一家公司是AI原生的,它就值得高溢价;如果不是,它就有被颠覆的风险。因此,市场资金集中在那些拥有数据壁垒、AI驱动、增量市场空间的公司中。市场对增长放缓的传统SaaS公司,不再仅仅关注营收增长,而是更加关注盈利能力和自由现金流。只有能清晰展示“Rule of 40”(增长率+利润率>40%)的公司才能获得青睐。【根据Aventis:Out of 58 actively traded SaaS companies,only 13%exceeded the Rule of 40, showing that most are still struggling to balance slowing growth with profitability.】
市场的观点不能说错,但是否有偏差?一个更可能的解释是传统公司的表现是多个合力的结果,因为AI对传统公司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当前传统SaaS公司的收入增速下滑也并不是直接由AI带来的。
1)经营周期:许多传统的SaaS领域(如CRM、营销自动化、HR软件)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和饱和,新客户获取(CAC)成本上升,营收增长率(尤其是新业务ARR增长)放缓。
2)宏观环境:宏观经济压力下,企业首先削减的是非核心或可替代的SaaS订阅,导致传统SaaS公司的净留存率(NRR)下降。2021年之后,下降非常明显,而且有个特征是中小企业乐观指数的恢复更滞后(比较合理)。
3)估值修正:许多传统SaaS公司在过去享受了“无风险利率”下的超高估值。在2020-2022年的低利率环境中,这些公司享受了基于高营收倍数的“成长溢价”。在加息周期和增长放缓的双重压力下,市场需要进行一个估值中枢的修正,这种修正往往伴随着超跌。下图是EV/Sales,如果按照30%的EBITDA margin算,6.1X 的EV/Sales相当于20X的EV/EBITDA。
4)AI颠覆:大模型以及Agent的叙事带来了情绪负面,短期这个因素是致命的。市场担心传统的、基于简单工作流的SaaS产品,可能会被更智能、原生集成AI的下一代工具直接取代或降级。传统SaaS公司需要投入巨资来整合AI功能,而这些投入可能只会维持现有客户,而非带来新的增长,利润率面临短期压力。因此可以看到的是,之前在公司增速还能维持的时候,当市场看到SaaS公司采用AI带来新的收入时,以乐观对待;而到了当前营收增速放缓,同时AI能力逐渐增强,市场报以悲观。这本质是看数据叙事,杂音放大了实际情况。资本市场历来如此。
投资上,目前SaaS总体估值与2015-2017年差不多。对比2015-2017和当前两个阶段,收入增速已从30%+的中枢下滑到了10%的中枢(相差20个点);两个阶段都是利润率改善的阶段,目前利润率高出2015-2017年10个点;利率上,前一个阶段处于利率正常化阶段,目前则处于降息周期。综合来看,当前估值稍偏高,毕竟对于科技股来说,成长还是更重于盈利。如果能稍微挤一挤水分,对于收入重拾增速的公司,应该可以考虑。
二、AI的颠覆性
AI时代中,有些公司确实也有被颠覆的可能,出现“创新者的窘境”,因为他们背负着历史包袱和数百万行代码,难以快速转向。这为那些轻量化、聚焦AI的二线企业提供了机会。
垂直领域SaaS:AI原生工作流vs. 巨头臃肿的通用平台。传统的一线巨头(如Salesforce, SAP, Oracle)提供的是通用、水平的平台,服务于所有行业。它们将AI功能作为“附加组件”(Add-on)加入。而垂直SaaS公司专注于某个特定、小众的行业(如牙医诊所管理、物流卡车调度、区域银行系统)。它们积累了独有的、高度专业化的行业数据,通过将生成式AI (Gen AI) 和特定领域的专有模型 (Domain-Specific LLMs) 深度集成到核心工作流中,可以直接提供“AI原生”的解决方案。这些AI解决方案能理解行业内的复杂术语和规范(例如医疗编码、法律合规),自动化程度远超巨头笨重的通用模块,从而实现对行业的深度定制和高效率提升。
数据分析/商业智能 (BI) 的二线公司:传统的BI巨头(如Tableau、Power BI)的核心界面是基于仪表板和拖拽式查询,用户仍需大量手动操作。新一代的数据分析工具更倾向于“自然语言交互”和“主动洞察”。这种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数据分析的门槛(从需要数据分析师到普通业务人员可用),速度和效率远高于传统BI。二线公司如果能够迅速迭代,提供更智能、更准确的AI分析服务,就能抢占新用户和中小型企业市场。
应用开发/DevOps 工具的二线公司:传统的DevOps工具链(如CI/CD、代码仓库)虽然强大,但依然需要工程师进行大量手动配置、编写和调试。一些二线企业利用AI直接参与开发过程,如AI Copilots、AI代码评审、自动测试用例生成和故障预测/修复。专注于AI辅助编程的二线企业,如果其模型在代码质量、安全性和修复速度上能超越巨头的通用模型,将能实现开发效率的指数级提升,快速获得开发者社区的青睐。案例是一些专注于细分领域的 MLOps 或 AI-Driven Testing 平台。
总结看,具备AI原生、数据独特性、市场敏捷性的公司有可能对当前的软件和SaaS公司产生颠覆。
三、云化转型中的抵抗者
在过去十几年SaaS模式对传统On-Premise(本地部署)软件的巨大颠覆浪潮中,有一些公司不仅没有被颠覆,反而实现了成功的转型或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被参考于回答“什么的公司能抵抗住AI的颠覆?”。
思考起来,公有云对传统软件的替代的最核心的点是对效率的追求的必然,例如公有云天然的契合了精益创业,满足快速部署,满足移动办公,而远不是对成本的节约。当年研究SaaS时,仅仅计算SaaS的经济性,如果不是一种错误,最起码是一种次要的思考。也因此,如果传统软件能满足对效率的追求,也必然能抵御SaaS的侵袭。
抵御住SaaS的抵抗或者转型为云的案例
SaaS确实取代了部分ERP的子系统,例如CRM等,但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ERP,所以传统ERP也易于从On-Premise转型成SaaS。工作流与生态系统的壁垒是难以逾越的。
再次回到“效率”这个核心,SaaS带来的效率提升来自于整个业务流程的重构,而不是“计算”的替代(广义的计算)。如果一项业务的最重的部分在“计算”,则比较有壁垒。因此计算软件如Matlab、创意软件如Adobe、医疗标准流程如Epic,SaaS替代就难,而原有软件自己转型则更易。
当然,即使以上的未被替代的案例中,潜在的替代风险也是不同的。新进入者的执行能力能否超过阈值是关键。
以上也已然回答了在中国为什么SaaS不成功。
四、AI时代的抵抗者
那何种公司可以抵御AI的侵入,甚至确实地会因为采用AI而增强原有的竞争力?
重新回到“效率”这个内核,与核心数据、核心交易、监管与合规相关的公司容易存活下来,并获得转型机会。核心数据是资源,核心交易是精确计算,监管与合规是错误成本高。而如果无关乎这些的,比较危险。由于AI本身就是“计算”本身,和SaaS时代不一样,天然地容易替代非精确计算。
AGI离我们还比较遥远,Agent只是一项工程,其能力完全取决于大模型的能力。AI将增强许多现有的SaaS平台,同时取代或重塑一部分工作流简单的SaaS。那些拥有强大工作流壁垒和高客户粘性的传统SaaS公司,未来很可能从AI整合中获益,实现效率和利润率的提升。取代或者增强,决定于大模型(大脑)的能力进化到何种程度,预测应该是动态的。
五、结论
投资最好的是找跑出来的颠覆者,这需要跟踪观察。另外,传统的AI时代转型者也是重要选择。
当前的SaaS中,有没有估值合理的转型者?
估值与增速匹配的四象限分布
具体标的:略。
五、参考资料
Aventis Advisors: "SaaS Valuation Multiples: 2015-202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