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辽大 助力振兴 | 辽宁大学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法律研究中心
作者:微信文章时代命题呼唤创新解答,辽宁振兴亟需智力支撑。在知识融合加速、创新范式深刻变革的今天,辽宁大学培育出一批机制灵活、特色鲜明的研究院。研究院以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为己任,聚焦前沿交叉领域,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捕捉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学术之“智”服务发展之“需”。
我们期待通过本专栏,多角度地展现这些研究院深厚的学术积养和不懈的探索突破。让我们共同感受学术魅力,见证辽宁大学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的实干担当。
一
简介
辽宁大学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法律研究中心成立于 2017年7月,系依托法学院建立的校级科研平台,主要关注“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和其他国际国内经济法律问题。中心主任为张晓静教授,现有研究人员20余人,骨干成员包括杨松、高岚君、高宁、葛壮志、王金玉、尼雪等法学教授、副教授,马文飞、耿柏洋等青年骨干教师,在校学生以及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实务部门的优秀法律工作者。
二
建设方向
研究中心立足于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服务数字中国与智慧社会建设,致力于成为引领“数据治理与信息资源管理融合发展”的理论策源地与技术孵化器。
三
研究成果
中心对标国家级智库目标,服务既定目标,坚持引进一流人才,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地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通过科研项目的形式整合校内优势研究资源,开放吸收校外、国外研究力量,落实建设目标。中心聚焦“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和其他国际国内经济法律问题,致力于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献计献策。针对企业法律服务实际需求,研发涉外法律服务产品,服务企业“走出去”;组织“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出访、考察活动,促进国际法律交流与合作;双向培养“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人才,建立专家库,为法律服务领域储备高端智力资源。中心将力争为中国自贸试验区贡献更多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理论智慧,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法治建设经验,助力自贸试验区的高质量发展。
中心部分成员参加中国国际法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
中心多名成员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
四
主要成员简介
张晓静,辽宁大学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国际法学科负责人、美国乔治城大学与台湾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辽宁省涉外法治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政府司法局法律专家、辽宁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家顾问、沈阳市涉外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锦州市仲裁委仲裁员、沈阳市皇姑区人民武装部法律顾问。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若干,专著2部,参编教材1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向相关政府工作部门提交多份专家意见,并获得领导批示或采纳。
杨松,辽宁大学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法律研究中心成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师范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任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银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多部;主持国家级课题20余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省政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20余项。
高岚君,辽宁大学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法律研究中心成员,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曾获得的主要科研和教学奖励或荣誉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辽宁省政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辽宁省十大杰出法学成果奖、辽宁省首届学术年会二等奖、沈阳市十大优秀法学成果奖、辽宁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等。
高宁,辽宁大学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法律研究中心成员,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院教学副院长。深耕教书育人一线,主讲《国际公法学》等10余门本硕课程,教学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获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辽宁省“最美教师”“兴沈英才计划”教学名师、沈阳市“高校师德先进个人”、辽宁大学“本科教学名师”、辽宁大学“杰出青年”、辽宁大学“巾帼建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主持多项教育部、辽宁省本科教改项目,建议报告多次获省部级重要批示。获评辽宁省、辽宁大学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负责的《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实训》课程获评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国际公法学》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辽宁大学“涉外法治”微专业负责人。
葛壮志,辽宁大学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法律研究中心成员,法学博士,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国际经济法》主讲教师,英国林肯大学和美国杜兰大学访问学者。商务部知识产权海外维权中心专家、中国法学会世贸组织法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理事、辽宁省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市仲裁委仲裁员、北京德恒(沈阳)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学术成果丰富,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司法部理论规划课题一般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曾获得“辽宁省十大法学杰出成果奖”“辽宁省优秀教材奖”等奖励。
王金玉,辽宁大学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法律研究中心成员,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领域为国际法学、海商法学、保险法学等。研究专长:海上保险法学、国际信托法学以及数字经济下船员信息权益保护等领域。社会兼职方面: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在《中国海商法年刊》《法学杂志》《当代法学》《法律适用》《社会科学辑刊》《世界海运》《东南亚纵横》《大连海事大学学报》以及《辽宁大学学报》等法学杂志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2部,立项课题7项。
尼雪,辽宁大学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法律研究中心成员,德国奥格斯堡大学法学硕士,维也纳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硕士毕业后任教于辽宁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研室,任教期间完成了博士学位。之后继续在国际法教研室任教,从事国际法、国际商法、国际私法、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教学和研究。科研课题:辽宁自贸区涉外争端解决机制研究辽宁省仲裁规则研究。学术论文:德国社会法体系及其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评述辽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第6期。教学项目:辽宁大学国际私法学研究生双语课程;辽宁大学国际商事仲裁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教学奖励:指导学生2019年法律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参与国际法模拟法庭赛事教学推进卓越法律涉外人才的培养 辽宁大学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马文飞,辽宁大学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法律研究中心成员,辽宁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法学会会员。主要讲授国际公法学、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国际环境法。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个项目,主持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全球气候法治的路径与中国立场研究”;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塑造与传播路径研究”;亚洲研究中心项目“全球治理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之路径探析”。发表多篇论文。多次参与气候变化、人权、国际法基础理论等领域的国际会议并做主题发言。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国际合作局、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不动产评估中心等单位工作学习。
耿柏洋,辽宁大学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法律研究中心成员,辽宁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师资博士后。葫芦岛市司法局副局长(挂职)。中国法学会会员、国际法研究会会员、国际私法研究会会员;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辽宁省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理事;沈阳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理事;葫芦岛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专家委员。讲授的课程、代表性论著成果及主持或完成的科研项目讲授课程:国际投资与金融法学、国际民商事争端解决实训、涉外商事法律专题与案例研习。主持并参与中国法学会重大项目、国家民委青年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省司法厅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研究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Artificial1ntelligence Tools、《中国电化教育》《中国高校科技》等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
五
联系方式
姓名:张晓静
联系电话:024-62202409
邮箱:xiaojing8008@hotmail.com
研究中心主页网址:https://law.lnu.edu.cn/info/1122/2430.htm
来源:辽宁大学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法律研究中心
编辑:寇庆男
校审:时云李艳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