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Waldorfkindergarten”么?
有时候真遗憾我们没住在汉堡呢!看汉堡的蒙式“风暴”轰轰烈烈的。。。。我们住在南部郊区,离市里的蒙式幼儿园也有距离。今天很偶然又幸运的从同事处听说我家不远有一个“Waldorfkindergarten”,听说也是很符合教育学的幼儿园。简单搜索到台湾该幼儿园的信息,
“
。。。。。。。。
1995年的夏天,經由高斯老師的安排,林老師從澳洲墨爾本的娃得福幼兒園開始這段旅程。為期一個多月的澳洲娃得福教育之旅,林老師感動於娃得福教室中溫暖、夢幻以及定、靜、美的氣氛,深入孩子心靈教育的展現,於是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回國後林老師放下自己原有的一切,甚至離開自己最熟悉的台北,來到台中從零開始娃得福教育在台灣的拓荒工程,隨後澳洲、紐西蘭、德國、瑞士…各地的資深娃得福老師陸續來台協助創校。
學校的生活與課程圍著季節慶典韻律的反覆
每天娃得福的老師會跟著生活的基調進行各種工作,一天的流程、一週的流程甚至一季、一年,學校的生活與課程圍著季節慶典韻律的反覆,當孩子能感受到學校生活韻律般的反覆時,他們清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意志力、主動性都獲得成長。
我們會為每一位小壽星舉辦生日會
從心靈發展的角度來看,為孩子舉辦每一年的生日會就像是為孩子的靈性接生一樣神聖。我們會為每一位小壽星舉辦生日會,並講述小壽星的生命故事,故事從天堂說起「從前,在天堂裡有一位小天使在太陽、月亮和很多星星那裡工作,他每天都很認真的工作。有一天,小天使完成了工作,大天使告訴小天使他可以獲得一個禮物,小天使說:『我想到地球上去工作』…」。
讓孩子在自己熟悉的同伴陪伴之下過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日會是很特別的生命經驗,每孩子經驗著期待、準備、選擇帶路天使,一直到生日到來的這一天,小壽星成為這場盛宴的主角。
童話與神話是孩子們通往靈性發展的第一扇門
娃得福十分重視故事教育,每週有固定的故事、每月有固定的布偶戲,故事的選擇以以童話故事及神話故事最為重要。許多成年人已經看不到童話與神話的意義,只覺得超現實的情節荒誕無稽,因此很早就開始提供孩子知性的書籍。有經驗的父母一定能區辨這個階段的孩子對童話熱愛遠勝於科學新知,童話與神話所能提供的精神內涵,是孩子此時最重要的精神食糧,同時也為孩子預備了未來通往靈性發展的第一扇門。
質樸簡單的素材才能留給孩子很大的創意空間
娃得福在教室裡提供孩子質樸簡單的素材,例如素色紗布、棉布、絲綢、磨光的原木積木、貝殼、石頭、松果、核桃殼…等等,因為一個好的玩具在遊戲中所佔的份量應該只有10﹪,而幼兒自身的發揮則應達90﹪的比重。
。。。。。。
”
请问有妈妈知道这种教育么?
mayavati,你问问sara老师,她对这种教育是否知道,有什么建议啊 I know it too. Rather nice. The first one in China is in Chengdu, I think. And there is also this kind of Kindergarten in Hamburg.
The Chinese waldorfkindergarten website is http://www.waldorfchina.org/.
Sorry that I could not type in Chinese for the moment. Talk more about it later.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07-12-5 20:18 编辑 ] 谢谢maya!
我刚才看了
http://www.michaelolaf.net/MONTESSORI%20and%20WALDORF.html
http://www.awsna.org/awsna-faq2.html
初步印象觉得蒙式让孩子更多接触现实而华式似乎更乐于缔造一个充满想像的世界。
我不确定华式讲很多童话的形式是否合适,让我再多研究研究吧。
看了一下,蒙式的幼儿园离我家开车大概3刻种左右,稍嫌远,华式的幼儿园1刻钟就到。
而蒙式的学校半小时开车应该能到,孩子以后可以自己坐车,40分钟能到。
看来,去学开车势在必行啊。
关于说童话故事
看来我开始有些误解,现特摘抄如下,再次谢谢maya华德福幼儿园课程里很特别的一项便是说故事活动,故事通常取材自古典童话或古代民族传说,理由是,这些故事除了让幼儿感受到他与他的民族及先人间的关联性外,这些故事中有分明的善、恶对立,有爱、恨对立,也有喜、悲的对立,可以让幼儿得到是非分辨的概念,了解情绪的两极,而童话世界里的幻想世界也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通常一个故事会重复三至四次。老师说故事用的桌子上会布置着呈现整个故事的场景,桌子上的布景平常是用一条大大的丝巾盖住,只在说故事时才会被揭开。而且老师应尽力用口述的方式而避免照书念,其语言应优美流畅但不故意夸张,给幼儿以文学语言的熏陶。线偶和布偶戏被充分利用在讲故事的活动中。
世界各地不同的幼儿园里,教师会依年龄、季节或者孩子们的状况,选择不同主题的故事。内容多以古老的童话故事、或是神话寓言故事为主。同一个故事每天重复地讲一个星期的,也有重复到三个星期不等的。孩子们最喜欢重复地听自己喜爱的故事。故事也可以用小小布偶戏来展示。说故事时,老师会先点上蜡烛,并将事先熟记的故事,用平常的语气说出,不需要刻意地声调变化和戏剧性地夸张,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从叙述的故事中,发挥自我想象与创造。说故事在华德福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童话故事不仅浓缩历史,帮助引导孩子的心走过人类的发展,发展过程中人类遇见困难、惊险、患难,童话故事让孩子看见善良的心、勇敢的行为,以及智慧的思想可以帮助挑战困难、跨越困难…,童话故事使孩子对看不见的世界产生崇敬、热爱的情感,并帮助他们走过害怕、惊吓与困难,在聆听故事的时候,也是对想像力的发展和注意力的培养。通过聆听美好的,描述性的语言,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学感受能力 我这里也有你说的这个幼儿园,而且斯图加特是这幼儿教育理论的发源地,有许多妈妈非常认可这种理念,我看了,也觉得很不错。 我周围的人分两派,有狂推WALDORF的。有觉得过分极端的。搞的我这墙头草莫衷一是。 我觉得waldorf肯定比一般的教育要好。不过不知道和蒙式相比有何不同? 如果经济允许的话,waldorfkindergarten 很好,可一直上到高中毕业 ,我老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回复 #8 kaktus416 的帖子
mm能否就你先生的情况多介绍一下啊?我严重考虑把女儿送去。尽管我们公司也给我们联系了全免费天主教幼儿圆。
还有,这个幼儿园很贵么?
先谢谢了! 同问同问。很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它和普通幼儿园都有什么区别?
Waldorfkindergarten
听说过,但是褒贬不一。有个德国朋友,她的好朋友就是这个幼儿园毕业。想象力太丰富,不安分,上大学都没毕业了就退学了。说是适应不了这种无聊压抑的生活。我本人倒是很喜欢这种教育方式。估计也是因人而异。 我LG也是从waldorf长大的,在荷兰叫Frei school,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玩大的$汗$ 。我经常说他,除了生孩子什么都会,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任何艰苦条件都能苦中作乐,并极其有创造力。我公公也是从waldorf长大的,大致一个类型。缺点吗,就是兴趣第一,没兴趣的工作给再多的钱也不干,并且非常理想主义(不过经常都能找到符合理想的,比如工作,LP $害羞$ )。还有个缺点,可能是我LG独有的,东西乱放,没有条理,被他说成是创造力的副作用。
如果一直在德国,我们肯定会送孩子去waldorf的,因为我觉得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让她学会开心的生活。
哪位姐姐给解释一下和蒙式教育的不同
听上去这个幼儿园不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幸福,只有相对的幸福。幸福的感觉在心中。谁也拿不走。这是一辈子的财富。很重要。哪位姐姐给分析一下和蒙式教育的不同。我家宝宝2岁半了。要赶紧报名幼儿园。报哪个好呢。我住的城市有蒙式幼儿园。先谢谢了。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 吴蓓 译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
Barbara Shell
吴蓓
译
这篇文章涉及到华德福和蒙台梭利教育哲学方面的一些对比,是基于我30年的教师生涯(华德福学校和公立学校),基于我个人在蒙台梭利学校的观察,以及和蒙台梭利老师一起参加的学习班。
首先我想强调即使在同一个教育哲学体系内,由于老师个人风格和理解的不同,班级和班级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主要讨论形成对比的一些领域。在这两种教育哲学中,都对儿童充满着极大的尊重和崇敬,我把关注点放在这几个方面:游戏和想象、社会性发展、玩具、结构和秩序。
华德福哲学把游戏(Play 也可翻译为玩耍)看作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激发想象力的过程,游戏富有生机,是老师作用于孩子的一个完整部分。老师还把讲故事和想象力溶入课程中。
蒙台梭利哲学认为,年幼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区分现实与想象,涉及到想象的活动应该推迟到孩子在现实中打稳了基础之后。蒙台梭利班的孩子,他们的任务和活动是具有现实性的。蒙台梭利说儿童对玩具的喜爱是一种错误,如果没有与大小、数字相联系的智力兴趣,孩子不会真正长久的对玩具感兴趣。
华德福教育认为玩具能够帮助孩子重新感受从现实中来的体验,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越是简朴的玩具,越具有开放性,教育作用越大,因为它越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在华德福幼儿园里,有许多从桦树树干上锯下的圆木头,有海边的贝壳,有用于服装或盖房子的长条丝绸或棉布,特别是有柔软的布娃娃,他们的脸上点缀着最简单的特征,为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留下丰富的想象。
蒙台梭利教育中,幼儿通过操作来学习阅读和算术。每一种操作材料供有步骤的使用,最终达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概念,如不能想象为城堡围墙的数棒。蒙台梭利教室是一个开放的教室,有许多孩子可以从事准备好的活动,大部分活动,孩子以自己的速度独自进行,每一位孩子在一块小毛毯上做着与别人不同的事。只有当孩子提出要求,才能得到老师的帮助。在不干扰别的孩子学习的情况下,人际交往才能发生,如老师帮助孩子去学习一项新的任务,或等着另一位孩子完成手中的学习用具。
华德福哲学强调孩子逐渐学习怎样成为一名社会中的人。孩子在社交方面的成长和我们做的任何其它事一样重要,教师要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社会行为,通过一起做活动,唱歌或游戏培养集体意识,在分歧中帮助孩子学会让步、合作。
蒙台梭利教室里,孩子可以随心所欲走动,一天的活动不分学习、休息或游戏,孩子分为几个混合年龄组,3至6岁、6至9岁,9至12岁,各为一组,孩子们自由选择他们的活动,以个人化的方式进行。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保护儿童的选择是一个重要原则。而对艺术不太强调,艺术和音乐活动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兴趣。
相比之下,华德福教育认为孩子是在节奏中茁壮成长,如大自然中的日夜交替、四季轮回。有时候大家作为一个集体共同参加活动,有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或一个人自己玩。还有做手工、画画、做面包的时候,有表演故事,做手指游戏,或者看木偶戏的时候。在孩子们的游戏和活动中,老师观察孩子的特点,设计出能让不同个性的孩子相互平衡、和谐互助的集体活动。
老师围绕四季的变化开展节日活动,来自大自然的力量结合到艺术活动中,利用故事、唱歌、儿童诗等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渴望节奏和秩序,华德福和蒙台梭利都认识到这点,但赋予的解释不同,两者都认为物质环境需要一种潜在的秩序,以便孩子能有安全感。蒙台梭利教育强调在现实的基础上,让孩子摆脱想象。华德福教育则利用自然的材料,如石头、贝壳、木块、手工制作的玩具、小精灵、简朴的娃娃、木头雕刻的动物等,加强孩子的想象世界。
皮尔斯(Joseph Chilton Pearce)在《奇妙的儿童》一书中写道:
“用想象的素材填满概念的缺口,忽视所有的差异,这是孩子游戏的本质。重要的原则是:表面上是游戏,实质上是学习。儿童的精神(mind)运作在概念性大脑部分(the basic conceptual brain set)而不改变它。 游戏的现实就像成年人的现实,既不是世界,也不是精神大脑(mind-brain),而是这两者的结合。孩子的智力是在想象自己与世界的转化中发展起来的。这方面极其引人入胜。他的意识沉浸在想象中,现实成了游戏,对孩子而言,时间总是现在,地点总是这里,行动的总是我,他还没有能力具备成人关于想象和真实世界的观念。他只知道一个世界,他所置身的游戏就是真实的世界,他不是在生活中做游戏,而是游戏就是生活。”
皮亚杰(Jean Piaget)表示:
“对孩子来说,游戏和现实不是对立的。在这两种情况中,信以为真都是武断的,没有什么逻辑理由。孩子把自己玩的游戏看作现实,就像他把现实看作愿意和成人一起玩的游戏,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游戏构成了一个自治的现实,而孩子对‘真正’的现实理解,他的真实感低于我们成年人。”
蒙台梭利把孩子的大脑看作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知识和经验。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挑战智力的任务,结果你就得到一个受过教育的孩子。
在华德福教育中没有唯智力的推动。我们活跃和丰富孩子健康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孩子自身拥有这种能力。当孩子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他的潜能就像一朵花的花瓣渐渐开放。
在华德福幼儿园,我们不追求早熟的“学习之花”,这种“花”也许被许多人赏识。我们宁可放弃这种快速的满足,而关注孩子最大的利益,保护他的童年,我们期待孩子们将来成长为健康完整的人。
2003年8月18日 翻译
选自<Waldorf Education-------A Family Guide>
edited by Pemela Johnson Fenner and Karen,L. river
1992
<Waldorf and Montessori:A Comparison>
第97页至第99页
在先面论坛有些讨论
http://bbs.liyueer.com/viewthread.php?tid=26609&extra=&page=1现在发现蒙式我家不远也有。这样可真两难了。
more
What a pleasure it was to read the open and tender dialogue between four wonderful Montessori and Waldorf educators (Holistic Education Review, Winter 1990).I have cherished both movements for years.I helped found the Shining Mountain Waldorf School in Boulder, Colorado, and have worked with the Montessori movement during the past five years as well.It has been a delicate business, straddling the fence with these two dear friends.Each kindly granted me an exemption, agreeing to overlook that I was also befriending the other in my spare time.Nonetheless, I rarely saw openings for sharing the wonders of one movement with the other.For a long time I held each movement in separate compartments in my heart and my head, considering the paradox of how they could both be so sound, so "right" - and so different.Then, one day I was attending a lecture at the Naropa Institute, a Buddhist-inspired college in Boulder that is my third dear friend, and where I love most to teach.Dr. Jeremy Hayward commented that the Buddhists regard wisdom (basic goodness) and skillful means (right action) as the two wings of the dove.All of the Eastern parallels tumbled through my mind then - the feminine and masculine principles, the yin and the yang, and the way each contains the other in seed form.
In that state of mind I thought again about my paradox:How could it be that Montessori and Steiner (founder of the Waldorf Schools) made sense, not as mere halves of what could be a good system if only put together, but as wholes themselves?Suddenly I saw these two inspired leaders and their movements as a pattern of reverse symmetries.I would like to describe some of these patterns here.
Rudolf Steiner began his spiritual activities with the Theosophical Society, eventually breaking away to form his own movement, which he called anthroposophy.Whereas Steiner's affiliation with theosophy occured early in his life, Maria Montessori's happened late in hers.She was visiting in India when World War II broke out and prevented her from returning to Italy.She was interned in Adyar, India, for six years and forced to slow her busy life to the tempo of that Indian city - which just happened to house the international headquarters of the Theosophical Society.
It was also this war experience that drew Montessori to press for peace education above all else.War played a vital role in drawing forth Steiner's vision, too, although it was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 in his case.Steiner was asked by Emil Molt, owner of the Waldorf Astoria cigarette factory, to devise an approach to education that could serve both the children of the workers and the management, and work toward reuniting a culture torn by war and class differences.
War brought about Steiner's initial 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lization of a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it brought to Montessori a deeper spiritualization of work already well underway.Her work in education had begun with children in the Italian ghettos, children who would have been destined to find no niches in society without her dramatic interventions.
There are other reverse symmetries as well.Steiner, a male in a masculine country at the end of a very masculine act of war, was asked to instill the feminine principle of honoring the basic goodness and inner wisdom of the child by reintroducing the arts and reawakening the heart forces.In contrast, Montessori, a female in a feminine country already infused with the arts, offered disenfranchised children the masculine service of enculturation, apprising them of the environmental niches in society and building up skillful means in them so that they could take their place in the society.Whereas Steiner worked to rekindle the imaginations of overly hardened children,Montessori worked to diminish the excessive imaginative life of children who used that realm as an escape from a reality they couldn't grasp.She strove to "normalize" them, to bring their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their imaginations into proper balance.
蒙式的介绍很多,来点hdf的
华德福培训记录http://bbs.liyueer.com/viewthread.php?tid=25123&extra=page%3D1&page=1
一个hdf论坛
http://www.weewitch.com.cn/index.asp?boardid=30&page=2 原帖由 xiaomao 于 2007-12-27 19:21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LG也是从waldorf长大的,在荷兰叫Frei school,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玩大的$汗$ 。我经常说他,除了生孩子什么都会,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任何艰苦条件都能苦中作乐,并极其有创造力。我公公也是从waldorf长大的 ...
请问mm,你的lg高中后的教育没有问题么?他有没有和现实生活不接轨的地方啊?
我的是女儿,我想女孩子应该会比较有条理吧。 原帖由 期待诗雅 于 2007-12-30 01:53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请问mm,你的lg高中后的教育没有问题么?他有没有和现实生活不接轨的地方啊?
我的是女儿,我想女孩子应该会比较有条理吧。
荷兰的Waldorf在12年级以后加一年(也可以分成2年完成),这一年是来准备国家考试拿高中毕业证(7门,类似于国内的高考吧),然后由学生自己决定是上大学还是FH。前面说过Waldorf出来的孩子,兴趣很重要。我LG在大学里先学了一年物理,觉得不对兴趣,就从第二年转学了机械制造。我LG不是学习成绩很出色的学生,但是多才多艺,比如6门语言,编程,修汽车,乐器等等,都是基于兴趣的基础而发展的,这要归功于waldorf的教育。我认识的LG的校友也是兴趣广泛,热爱生活的人。
他说waldorf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而往往非常注重与现实的联系,比如,他们学历史的时候,不是单纯的学习在什么年份发生了什么事件,老师还会用历史来影射现在发生的事情,把历史和现在以及未来联系起来。我不喜欢历史,我总认为那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对现在和将来没有意义,而每次我LG都会教育我说,人们总是在重蹈历史的覆辙,如果人们能从历史吸取经验,会把我们的将来做的更好。
没有条理,我想是遗传吧,因为我婆婆更没条理,她的工作室根本没下脚的地方。我想如果妈妈从小教孩子,用过的东西要物归原位的话,孩子不会乱放东西的。我LG正在被我慢慢改造:) 很倾向Waldorf的教育概念。 附近有walddorf 学校,也许和幼儿园一起,不清楚。但也有人说不,说是真正想让孩子学点东西,那里不合适,因为太自由,孩子有一点压力不是什么坏事,我们在中国都做过这样的学生。 同意楼上。
我有几个让孩子上了waldorf的,可孩子大了跟我说那是SCHEISS。很极端,虽然我觉得那孩子也不错,性格什么的,但他自己说如果当初给他自己选择的话,是绝对不要上这个的。
但朋友依然坚持她的选择没错。正常的学校对小孩的教育方式更差劲。
认识的一个妈妈自己是上waldorf的,她认为其他都可以,就是上waldorf的孩子都是不住在一片的,也就是说回到家,或者放假的时候,她还是没人玩。她觉得这对一个小孩来说,朋友,有人一起玩是再重要不过了,而她认识的没上waldorf的其他孩子,因为在普通学校里,交往的都是住的不远的或者起码在一区的朋友,所以从来不觉得寂寞。
我觉得跟普通学校比起来,各有利弊。以中国人的观点,还真是楼上的妈妈说的,不给点压力怎么成材。比如我LG就持这种观点。我自己,还没想好,有些受朋友的影响,摇摆不定。 原帖由 初为人母 于 2008-2-26 22:20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同意楼上。
我有几个让孩子上了waldorf的,可孩子大了跟我说那是SCHEISS。很极端,虽然我觉得那孩子也不错,性格什么的,但他自己说如果当初给他自己选择的话,是绝对不要上这个的。
但朋友依然坚持她的选择没错。 ...
有小伙伴一起玩的确很重要,我儿子现在的班级就有3个小孩子住在我家的附近,很好,几个孩子早上相约一起去上学,放学一起回家,大人比较放心,我到现在为止对学校的基础教育还算满意,我个人认为学校有学校的教育功能,家长有家长的教育功能,孩子有孩子自身的自我教育功能,所以决定孩子成长因素中,学校只是因素之一。 看了妈妈们的讨论真是汗了半天.自己对儿子一直还停留在吃喝玩乐的水平上.即没想到过花大钱上蒙校,也没想到过如何上升到理论水平的教育.
也许儿子是块濮玉就这样被俺这样一个蠢妈给耽误了.$汗$ 感觉两个各有利弊啊。华氏似乎更浪漫一些,蒙氏现实一些。不过都很好。小孩子应该比较快乐。 刚去给俩孩子报了华氏幼儿园
不知道能不能得到位置
看了大家的讨论 倒有些怀疑是不是适合我家老大
我家老大本来就特别喜欢THEATE
经常看 在家要我们演
很喜欢看书
但是 很不善于和孩子交往
不知道华氏会不会加深这个缺点 根据我的知晓,那种幼儿园是放松式的教育理念.比较适合将来搞音乐或艺术创造的方向.如果家境比较富裕,将来孩子也不用自己挣钱吃饭的话,送去那里,会让孩子比较幸福哦. 原帖由 xiaomao 于 2007-12-27 20:21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还有个缺点,可能是我LG独有的,东西乱放,没有条理,被他说成是创造力的副作用。
可是华氏和蒙氏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幼儿园非常整齐 有时候绝得这种整齐反倒是一种压力 原帖由 wisental 于 2008-2-19 13:01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附近有walddorf 学校,也许和幼儿园一起,不清楚。但也有人说不,说是真正想让孩子学点东西,那里不合适,因为太自由,孩子有一点压力不是什么坏事,我们在中国都做过这样的学生。
华氏的幼儿园和其他幼儿园相比 我倒觉得华氏的更有压力
普通幼儿园里小孩子可以骑着BOBYCAR 或别的车到处玩
但今天我所见的华氏显得太规矩安静了 谈一下我们最后的选择结果。
华氏在另一个小镇,不很远但也要开车去,坐车也不是特别方便。我们去参观了,我丈夫不特别喜欢,我觉得还好。但是想到华氏是自然教育,而开车污染环境。所以决定不去。
蒙氏在隔壁市,不远不近。但打电话去问不收外区的孩子,当然也不能去参观了。
公司安排的天主教幼儿园去看了很好但也不近,而且后来他们的这个合作项目没有谈成。
最后也没有过多选择,在镇上的几个中,感觉就是家门后的幼儿园最合适。天主教开的,规模不很大50个小孩。一个中国朋友的两个小孩去了大力推荐,我去参观也觉得不错,园长年纪大点,似乎有点严肃但丈夫觉得她很得体也不错。其他老师也挺有爱心。可是那里的位子还不好得呢。后来总算有了,孩子三岁时候去。我打算最理想就让她每天上午去,接受普通的德国幼儿园教育。下午在家和我学中文和其他的。这样路上的时间也省不少,也方便,我对这个幼儿园有信心。我觉得教会的幼儿园也挺好的。
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 我是没得选,就几个教会和国家的幼儿园,所以就近原则,省心了,反正就上半天,尽情玩吧~~~{:5_383:}要是有得选,估计也够我烦的了。 我想没有机会去这些有特色幼儿园的父母也不妨有时间学学了解一下他们的教育理论,适当把他们移植在家里也挺不错啊。我是这样打算的,但愿能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国内蒙式的书挺多,华式的太少。 谈一下我们最后的选择结果。
华氏在另一个小镇,不很远但也要开车去,坐车也不是特别方便。我们去参观了,我丈夫不特别喜欢,我觉得还好。但是想到华氏是自然教育,而开车污染环境。所以决定不去。
蒙氏在隔壁 ...
期待诗雅 发表于 2009-4-10 23:22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个人觉得, 这个选择应该不错。
华氏, 蒙氏都是不同于普通幼儿园的教育理念, 除非家长觉得, 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比较与众不同, 特别合适华氏或者蒙氏, 那么还值得跑远路送孩子去, 放弃和住家附近小朋友一起长大的机会。 不然, 容易得不偿失。
华氏的幼儿园和其他幼儿园相比 我倒觉得华氏的更有压力
普通幼儿园里小孩子可以骑着BOBYCAR 或别的车到处玩
但今天我所见的华氏显得太规矩安静了
risa04 发表于 2008-8-26 15:15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个waldorf其实和普通幼儿园是一样的,一点也不压抑,小孩子怎么可能不吵不闹呢,而且waldorf的garten比一般幼儿园大,小孩子玩的更疯。室内也没有很整齐,都是老师收拾得,规规矩矩的小孩,这里也少见。 孩子他爸坚决反对把孩子送到walddorf ,他的教女从小就上的这个学校,的确很有性格。。。很健谈也很有礼貌,但不讨人喜欢那种,和一般的孩子有距离。。没见她在音乐方面有什末造化,会吹几首曲子而已。。 孩子他爸坚决反对把孩子送到walddorf ,他的教女从小就上的这个学校,的确很有性格。。。很健谈也很有礼貌,但不讨人喜欢那种,和一般的孩子有距离。。没见她在音乐方面有什末造化,会吹几首曲子而已。。
susan027 发表于 2009-4-13 22:05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也听得多人说,那儿出来的小孩比较怪怪的,很难和一般的小孩交流。说是WALDDORF出来的,经常会被嘲笑。据说比较适合有lernenschwierigkeit的小孩
声明下,只是听周围朋友说的,错了别拍我
这个waldorf其实和普通幼儿园是一样的,一点也不压抑,小孩子怎么可能不吵不闹呢,而且waldorf的garten比一般幼儿园大,小孩子玩的更疯。室内也没有很整齐,都是老师收拾得,规规矩矩的小孩,这里也少见。
敏颀 发表于 2009-4-13 21:4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可能各个城市不一样
我们这里的华氏真的很整齐
好像蒙氏理念中也提到整齐这一点
其实 我自己非常希望幼儿园能整齐点
前日参观了一家唯一有位置的幼儿园
第一印象是不整齐
我就不明白 为什么不好好收拾收拾
为什么不把玩具归类
书籍 或拼图什么的 按从小到大排好?
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有问题
我见到乱的环境 有点要发疯的感觉
整齐的环境 能让人心平气和
可能 这跟园长个人的习惯也有很大关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