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58|回复: 1

法国反恐反倒为【美元霸权】助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1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本帖最后由 umzug2013 于 2015-11-21 12:42 编辑

美华转:法国反恐反倒为【美元霸权】助攻

阅读:8662015-11-21 11:00

标签:时评巴黎

巴黎恐怖攻击一夕间震惊世界,尽管多数评论以文明冲突作为论述的焦点,甚至认为巴黎恐攻将使各国政府对于恐攻事件的合作逐渐趋同,不过本文将从另一角度分析此次巴黎恐攻事件的意涵。

回顾美国自二战后,即主导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并透过自由放任的意识形态,形塑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然而,当时美国的战略规画者却面临来自国际间的贸易保护主义,与美国国会拒绝向战后盟国融资的情况。吊诡处在于,此时美国突然兴起一股共产主义意图颠覆自由世界的声浪,却适切地迫使美国国会因恐慌红潮革命将至,最终通过马歇尔计划与随之而来的各项援助贷款方案向世界输出美元。

事实上,这个转变对当时身处贸易盈余的美国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使其建构起迄今无可相抗衡的新型态货币帝国主义。简言之,尽管美国身为当时二战后的最大债权国,但若美国持续维持国际收支顺差,恐将使世界各个债务国濒临破产而无法偿还其债务。为避免全球货币体系发生流动性问题,美国必须成为国际收支逆差的债务国,才能持续向外输出美元,以保持市场的流动性,这正是美国成为新型态货币帝国主义的关键步骤,而1950年爆发的韩战,恰使美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尽管有评论主张,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其黄金储备流失,继而造成1960年代的两次美元危机。不过若从大历史的角度观之,美国其实巧妙地使世界各国的美元外汇存底增加,最终于1971年藉由「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切断了美元与黄金的联系,昭示着美元债务本位时代的正式来临。倘若战后,美国未曾藉红色浪潮的恐惧,使国会通过以反共为名的国家安全计划与各种相关的借贷措施,很难想象美国能够建构起其独特的美元地位。

只是历史正禁锢着非美国家的政经局势发展。当美国于2014年10月结束大规模购债计划后,即不断藉由升息与否来操弄全球金融市场。根据2015年9月底国际金融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外资已在新兴市场抛售高达400亿美元。同时,尽管人民币的崛起有可能腐蚀美元债务本位的根底,但美国联储会(Fed)对升息时间点的操弄,也加深人行货币政策的难度。

然而,恐攻危机来的或许正是时候。法国恐攻事件使得14日在维也纳针对叙利亚问题所举行的外长会议,迅速达成共识:要求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与反对派须透过谈判来建构过渡政府,同时美、俄两国也将在打击IS的问题上共同合作。只是揭开大国外交角力的面纱后,会发现法国恐攻恰使美国可藉反恐政策,来提供国内与世界各国不同层级的安全战略与相应而来的融资计划。观察三个月LIBRO指数自 10月16日的0.31%,升至11月6日的0.34%,代表市场上的美元出现流动性问题。以此观之,世界各国对恐攻的畏惧使美国更快速地透过各种反恐计划向世界输出美元,使美元债务循环继续地顺利进行。

笔者在2014年10月一篇关于耶伦女士货币政策黑天鹅信息的文章中指出,若2015年IS对美国本土或其西方盟国发动恐攻,将使市场更难预测Fed的升息。而此次恐攻事件将使短期避险需求升高,市场资金将涌入相对安全的美债市场,而欧元区除考虑扩大QE政策的规模外,负利率政策恐难以避免。

虽然市场原先预期美国在12月升息的机率颇高,然而此次事件将导致Fed变相升息,而美元指数预估将有新一波的上涨趋势。恐攻事件恰巧正当化了Fed反覆不定的升息决策。只是,无论是文明冲突抑或是正义之战,世人表达伤痛之余,是否该思考:无论是畏惧红潮革命抑或担忧恐攻,为什么美元总在危机过后,更加巩固其嚣张的霸权地位?(作者为英国华威大学国际政治学博士)

ISIS——美国智库的神来之笔!

作者:chuang_wai

转帖:ws

ISIS火了,真的火了,

不但把中东局势搅得扑朔迷离,打破中国构建一带一路的设想,对外放出地图势要统一地球,还时不时跑到Facebook和Twitter大肆吸引仇恨增加曝光度,

当所有人都认为这个组织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疯子的时候,似乎可以看到一条狐狸的尾巴。

两年前,当美国宣传轰炸镇压ISIS时候,有些人感动了(包括我),为美国的挺身而出点了赞,现在看一下两年的成果,我“笑”了,ISIS笑了,美国人自己也“笑”了。

为美国的挺身而出点了赞,现在看一下两年的成果,我“笑”了,ISIS笑了,美国人自己也“笑”了。

我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没有发现事物的本质,想当然的以为ISIS只是一个石头缝里蹦出来见谁咬谁的疯狗,直到近期ISIS杀害了一名中国人质,我才隐约感觉到了什么,狐狸总会露出尾巴,哪怕仅仅是一瞬间。

在这里我对这位同胞身上发生的事情深感惋惜,抛开感情继续接下来的叙述,先说一下我们的这名被绑架的同胞,很早之前不知道什么原因被ISIS绑架了,从被绑架到今天被处死中间过了好长时间,我坚信政府也做过努力去联系相关组织了解情况试图展开营救,但没有成功,因为这根本不可能成功,为什么?因为这个人是唯一能将ISIS和中国联系起来的一个棋子!!

今天ISIS终于放下了这步棋,一切似乎都很顺理成章,我已经习惯了ISIS在网上公布杀这个,杀那个视频,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不对了,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时机?偏偏选择在了巴黎和俄罗斯宣布打击ISIS之后,已经有两个BOSS被卷入了这场战争,难道不怕把中国带进来?ISIS是不是疯了?!!!ISIS一直是疯的,很多人会觉得这事儿ISIS做的出来,但真是这样吗?

我想说一下我的看法吧:

当年美国号召大家一起打击ISIS时,没有人是全力响应的,欧洲只是应付一下,俄罗斯根本不可能参加,美国看似很失落,现在看来其实都在美国的计划当中。

我们看一下这两年美国作秀期间发生了什么,

1:美国卖出了无数的军火,养肥了ISIS;

2:搞乱了乌克兰,搞垮了俄罗斯经济;(很多人觉得俄罗斯占领了克里米亚,俄罗斯赢了,其实没有费一兵一卒的美国只花了不到30亿美金就搞乱一个潜在的对手,招了一个小弟,美国赢了,赢得很漂亮)

3:打击阿萨德,让俄罗斯不得不露出底牌明面支持阿萨德卷入叙利亚;

4:“上帝预使其灭亡,先使其疯狂”,ISIS恐怖袭击炸毁俄罗斯的飞机这件事,难道俄罗斯之前介入叙利亚就没有一点防备么?ISIS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就偷袭得手!!?俄罗斯为何要开出5000万美金的天价全球搜集线索?我没有证据,不能明说,但是这背后的故事还是值得人们回味的。反正有一点我是知道的,俄罗斯开始疯狂了。

5:难民疯狂涌入欧洲,欧盟内部乱作一团无暇关心中东和乌克兰局势。

6:巴黎“恐怖”袭击案,请原谅我用引号,因为我觉得这件事情是恐怖袭击还是自作自受还没有定论,法国,这个一直喜欢积极参与中东和北非事情的国家,从二战结束以后就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似乎想拼命证明自己什么,他表面上追随美国参与中东之争,却总是在关键时刻为自己留点后路,制裁俄罗斯后第一个访问俄罗斯的就是法国吧,于是巴黎袭击案发生了。“是时候让法国人出点力气了”,这句话是美国人说的还是ISIS说的,大家心里琢磨吧。结果就是法国派出了自己的看家航空母舰。。。

7:接下来的事情,我想虚拟一段对话,大家看看

“好了,现在主角都已经登场了,可以演出了吧”

“不,还有一个,这个家伙总是藏起来不问世事,闷声发大财,一到关键时刻就会跳出来捣乱,必须把他也带上”

“可是怎么把他带上呢?内部安插的人员全被“镇压”了”

“笨蛋,不是还有一个人质吗,把他杀了就可以了。”

“遵命”

如果中国参加,那么一切就水到渠成,大戏将要开演了,到底要演一场什么戏呢?

或许这部戏的名字就叫“战争”,美国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呢?

具体可以重新竖立威信,重新安排世界格局,转移地球人们视线,好处太多了

请不要忘记美国是如何崛起的,在战争中崛起是最快的崛起方式,一招定胜负,不用什么百年大计,不需要民族复兴,快感,这种快感让人欲罢不能。

这一环扣一环的布局实在是太让人惊悚,我希望只是我个人的意淫,如果成真,那么美国实在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心思缜密,滴水不漏,雷厉风行……我们的道路要更加艰难而持久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4302-937143.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冰峰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5-11-21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6 09:29 , Processed in 0.11575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