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93|回复: 0

[一带一路] 专家视点|中医文化的“一带一路”从唐朝丝绸之路到新时代的文化传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8 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w2.jpg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家医圈中医药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云南省医学哲学研究会会长黄传贵教授

黄传贵

彝族,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家医圈中医药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主任医师,文职2级,专业技术3级。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49年生,1969年入伍,1971年入党,1973年提干,1978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8年12月参加中央统战部举办的“少数民族知名人士香港研讨班”。2006年7月参加中央党校“第四期战略型管理人才研修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云南省医学哲学研究会会长。1998年总政话剧团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合拍的20集电视连续剧《黄家医圈》,此电视剧是经过中央军委同意根据在世真人真事改编的电视剧,并且在中央电视台CCTV1、CCTV8多次播放,东南亚各国电视台多次播放。

黄传贵开发的民族民间医药“黄氏抗癌粉”单味主药抗癌活性研究及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获科技进步三等奖,“黄氏包块方抗癌系列药品”“黄氏保肝冲剂”“黄氏胃仙丹”在’93印尼和’95泰国举办的中国医药成就及实用技术展览会上荣获12枚国际金奖。组织研究开发的72个中医药项目,47项分别获军队和地方院内制剂,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星火三等奖,3个药品获国药准字号,2个药品获云南民族药批号,2个消毒剂获国家生产批号,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获国际奖,57项获国内奖。

苏胜华:广东省干部保健中心主任

李 锐:云南医学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引言

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医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迫切凸显。本文通过对比唐朝丝绸之路和当代“一带一路”倡议,探讨中医在新时期的传播和实践文化,以及中医实践文化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w3.jpg

黄传贵在门诊坐诊

一、唐朝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倡议的比较与经验交流

唐朝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不仅促进了商品贸易,还促进了文化、科技和医学的传播。中医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西亚,为沿线国家的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

当代“一带一路”倡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相比于古代的商贸主导,“一带一路”倡议更加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这为中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从唐代丝绸之路中我们可以借鉴以下经验:

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唐朝政府高度重视丝绸之路沿线的建设,当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同样要依靠国家的政策保障和多方支持。

文化融合与制约: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医的发展,现代社会同样需要强调文化尊重以及尊重和理解各国文化传统。

科技与医学的结合:古代中医与当地医学相互融合,推动了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医可以借鉴这一点,加强与各国医学的交流与合作。

w4.jpg

黄传贵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雕像前

w5.jpg

黄传贵出版的部分专著

二、中医文化为“一带一路”沿线人民搭建“健康桥梁”

中医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辅助宝藏,更是实实在在具有医疗价值和健康功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有望享受更多优质中医药服务:

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中医在治疗慢性病、预防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传播中医理论和技术,可以帮助沿线国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促进经济发展:中医药产业链包含种植、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可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国际环境的复杂形势让我们更加坚定推进“一带一路”中的中医文化传播

近年来,单边主义明显抬头,保护主义卷土重来。个别大国热衷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造成严重冲击。面对这种变化,中国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方针,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深化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拓展多元化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提升国际市场抗风险能力。对于中医文化而言,这种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正为其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机遇。

正如有关评论所言:“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使中国更加意识到开拓多元市场的必要性,‘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应对国际不确定性的战略选择。”因此,在国际局势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巩固和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医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也将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突破口。

w6.jpg

黄传贵在黄家医圈中医药文化理论培训班上讲课

w7.jpg

黄传贵(前排右四)参加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议

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加快中医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中医文化传播提供了根本遵循:

共商:在推广中医文化过程中,尊重各国需求和意见,共商合作方案,确保中医文化传播符合当地实际和需求。

共建:与各地共同建设中医文化交流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中医药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合作,推动中医教育发展。

共享:共享中医文化成果,通过培训、研讨会等形式,传播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让更多国家人民受益于中医智慧。

五、中医文化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

文化交流的深化: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将进一步深化中外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w8.jpg

结语

中医文化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对全球健康事业的贡献。通过深入研究思考唐朝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医文化在新时代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传播给各国人民,将为各国人民创造更多福祉。中医文化国际化之路,必将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5年第10期

更多阅读,欢迎订阅



作 者:黄传贵 苏胜华 李 锐
图 片:本刊记者周描坤等拍摄
编 辑:李 鹏
编 审:卡咪娜
欢迎订阅纸本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CN11-2611/C
邮发代号:82—423读者服务邮箱:zhycxmt@163.com

w9.jpg

《中华英才》半月刊

“一键订阅” 二维码

转载须知:

【原创文章】《中华英才》半月刊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所刊登的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为《中华英才》半月刊所拥有。《中华英才》半月刊保留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更多阅读,请点击 ↓

关于我们

w10.jpg

《中华英才》半月刊创刊于1989年10月,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是中国最早以人物报道为重点的大型新闻半月刊,每月1日、16日在北京出版,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管主办。2019年,《中华英才》三北防护林工程40周年特别报道获得了中国第三届期刊好文章奖。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华英才》入选了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精品出版物展”。2021年12月,《中华英才》被中国记协确定为全国行业重点新闻期刊。是每年全国两会指定上会期刊。

《中华英才》创刊30多年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办刊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弘扬民族精神,宣传时代楷模”为办刊宗旨,忠实记录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杰出人物,着力讴歌让伟大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民族英雄,以独特的视角、鲜活的报道书写英才群体的非凡人生与爱国情怀,形成了杂志高层次、高水准、权威性的品牌优势,全面展现了有影响力的大型高端新闻人物期刊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赢得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广泛赞誉。

为了适应新时期媒体融合发展的行业趋势,《中华英才》主动寻求发展机遇,不断创新内容表达、传播手段和生产方式,组建了新媒体发展机构,积极发展新媒体新业态,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以求在媒体融合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拓展品牌影响力。

《中华英才》曾先后主办中国年度英才推选活动、百名书画艺术英才作品展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为 中华 骄傲,为 英才 点赞
w11.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2 06:59 , Processed in 0.22550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