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微信文章
“一带一路”法律研究学术动态
2025年5月
2025年5月核心期刊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下数据跨境流动、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化发展路径、就业补偿、供应链等议题。
1
《“一带一路”倡议下数据跨境流动风险治理的中国方案》
秦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曹明霞(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硕士研究生)
《西南金融》2025年第4期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而数据流通也成为了各国实现数据价值、促进经济合作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数据涉及个人隐私、企业利益、国家安全等多维利益,其在跨境流动过程中极易面临被窃取、泄露、篡改等多重风险,如何保障“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现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数据治理的关键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立法规范、执法实践和协同机制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于数据跨境流动的治理困境,同时通过检视我国应对数据跨境流动风险的制度现状,并进一步提炼国际经验,以期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共治方案,从而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促进数据有序流动。
2
《东道国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沿线55国的考察》
许翔宇(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林善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经济经纬》2025年5月19日(网络首发)
内容提要: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样本,考察沿线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促进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对其投资的影响机制与效果,并在国别、行业、投资模式层面分析其异质性。研究发现:(1)沿线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促进了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对其投资,东道国“数字区位优势”的投资促进效应显著。(2)东道国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投资效率和投资便利度三种机制,正向促进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直接投资。(3)异质性方面,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医药制造等“常规”的高技术制造业,或“跨国并购”方式,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外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天然数字化”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或“绿地投资”方式,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外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上述结论可为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对外投资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参考。
3
《“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化发展路径新探索:基于国际比较的分析》
张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天津社会科学》2025年第3期
内容提要: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趋势,但近年来,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化发展面临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从根源来看,这种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源于既有全球化发展路径本身的缺陷,因而探索新的全球化发展路径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议题。当前,全球化发展的路径探索呈现出传统意义上从核心议题到外围领域和新的从外围领域到核心议题两种形式,二者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作为全球化发展新路径的典型代表,“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有效克服全球化发展传统路径的主要缺陷,而且相对新路径下欧美国家主导的各类经济合作计划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未来中国应加快建设统筹协调与促进体系、拓展“一带一路”地缘覆盖范围、加强产能投资合作、提升贸易投资的质量和水平、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4
《“一带一路”倡议与外需隐含就业补偿:互利共赢惠民生》
户华玉(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龚同(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世界经济研究》2025年第5期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倡议将“惠民生”作为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不仅在贸易投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也在促进各国就业和提升劳动补偿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文章聚焦开放市场下外需扩张对国内就业的带动作用,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合作经济体获取外需隐含就业补偿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增加合作经济体的外需隐含就业补偿,尤其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经济体而言,这种惠民生效果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及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边境上”降低贸易成本以及“边境后”提升劳动配置效率、优化劳资合作关系和提高工资水平,帮助合作经济体获取更多外需隐含就业补偿;其中,降低贸易成本机制在社会资本匮乏的经济体中更为显著,而提升劳动配置效率、优化劳资合作和提高工资水平的作用机制则分别在数字经济发达、就业性别平等性较强和人力资本提升潜力较大的经济体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参与“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中国不仅从合作经济体获取了更多外需隐含就业补偿,同时也为合作经济体创造了更多外需隐含就业补偿,且后者的作用效果强于前者,这验证了“一带一路”倡议释放惠民生效应的互惠性,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5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risk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global industry chain: a structural vulnerability analysis
Xue Chen, Maoqiang Zhang & Gongyan Y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iaoning University)
Digital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ume 3, 2025
内容提要: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逆全球化浪潮交织的复杂背景下,本研究探讨“一带一路”倡议(BRI)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风险暴露的影响机制。通过TIVA-ICIO数据库覆盖的74个国家的行业层面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面板双重差分(DID)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形成有效传导机制,推动供应链向沿线国家迁移,形成“地理替代依赖”。由此导致中国在沿线国家供需两端的风险暴露显著提升,而对非沿线国家的依赖度相对下降。其中,关键技术本土化驱动的内循环削弱了对非沿线国家的供给依赖,外循环则拓展了沿线国家的市场份额。但受全球产业链位势差异制约,高技术产业的风险暴露尚未显著改善。作者认为,该倡议对中低收入参与国的风险暴露提升效应尤为显著,印证了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梯度转移中低端产能、优化国际分工的战略导向。基于此,中国应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构建“锚点+备份”的区域协作网络,完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为统筹产业链安全与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往期推荐
“一带一路”法律研究学术动态|2025年4月
《“一带一路”法律研究(第10卷)》目录
《“一带一路”法律研究》征稿启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一带一路” 法律研究(第10卷)》
本期编辑:陈昕蔚 审核:张继红
阅读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