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来,草莓价格上涨近70%。草莓种植者将原因归咎于最低工资上涨和气候变化。为缓解困境,他们转向塑料大棚种植,甚至开始测试采摘机器人。
如今,在草莓摊位前购买一篮草莓对消费者来说变得明显昂贵。据农业市场信息公司(AMI)发布的数据,德国本地草莓的价格比十年前上涨了大约70%。2015年一公斤本地草莓售价为3.94欧元,而去年则涨至6.65欧元。市场分析师埃娃·伍尔滕贝格(Eva Würtenberger)指出,2025年的价格趋势仍高于去年。
南德芦笋与草莓种植者协会(VSSE)将成本上升主要归因于最低工资和近年来的普遍工资上涨。协会发言人西蒙·舒马赫(Simon Schumacher)表示:“最低工资从当年的8.50欧元一路涨到如今的12.82欧元,这绝对是一次巨大跃升。”
据他介绍,由于草莓完全依靠人工采摘,人工成本占据总成本的50%至60%。自2015年引入最低工资以来,一些农场被迫退出,或大幅缩减种植面积。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自2015年以来,从事草莓种植的农场数量减少了24.1%,至1702家;种植面积减少28.4%,至13,149.5公顷;年产量下降30.3%,至120,352吨。
极端天气日益频繁
来自巴登-符腾堡州奥伯基希(Oberkirch)附近的草莓种植者多米尼克·埃尔(Dominic Ell)提出疑问:“消费者到底还能接受多高的价格?他们会继续选择本地草莓,还是放弃?”他每年在自家果园生产约350吨草莓,仍对德国草莓的未来充满信心:“如果连种草莓都不能赚钱,那还能靠什么?”
据伍尔滕贝格介绍,自2015年以来,德国草莓的自给率从约68%降至50%。这意味着在德国销售的草莓中,一半来自国外,主要是西班牙和希腊。
舒马赫还指出,生产成本的上涨还与购买塑料大棚、灌溉系统以及每年更新的幼苗有关。巴登-符腾堡州魏因斯贝格葡萄与果树种植国家教学与实验研究所的托比亚斯·加布勒(Tobias Gabler)补充说,这些幼苗价格也大幅上涨。
气候变化同样给种植者带来沉重打击。加布勒指出:“气候变化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事件,例如暴雨和冰雹,这些都可能摧毁草莓田,造成减产。”因此,露天种植的比例大幅下降。
塑料大棚替代露天种植
种植者们纷纷转向保护性种植方式,例如塑料大棚,甚至配合胸高的种植槽架系统,便于采摘。根据联邦统计局数据,受保护种植的面积已从2015年的730.7公顷增长到2024年的2045.5公顷,几乎翻了三倍。
而在这些保护性种植区,产量也显著提高:去年每公顷产量平均为20.4吨,而露天种植仅为9.3吨。保护性种植还能延长采摘季节至10月,而传统草莓季则通常在7月结束。
埃尔也正逐步将大部分种植方式转换为保护型:“自2019年以来,我们逐步投资建设塑料大棚。”不过,他也指出,从露天改建为保护性种植,每公顷成本可能高达10万欧元。
专家预计草莓价格还将继续上涨。除最低工资可能上涨至15欧元外,伍尔滕贝格还认为保护型种植趋势将持续扩大。
未来降低成本的一种可能方式是使用采摘机器人。据伍尔滕贝格介绍,这些机器人目前主要在荷兰测试,但尚未实际投入生产。其技术难点在于:采摘前需用摄像头从各个角度检查草莓是否成熟。
加布勒认为,消费者的价格承受能力也有极限:“我认为每盒500克草莓售价达到5欧元就是一个心理门槛。”为应对这种情况,零售商可能会推出更小包装的草莓盒,这种趋势如今已经出现。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